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2.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3.一位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祸乱之世”的隋朝使唐太宗( )
A.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认为崇尚节俭便可巩固统治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4.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5.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他们共同促成了初唐的灿烂文化。其中就有进谏200多次,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的( )
A.杜如晦 B.房玄龄 C.魏征 D.马周
6.隋唐时期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的领导机构是( )
7.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职权是( )
A.起草政令 B.行政实施
C.负责审核 D.掌管军事
8.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它是( )
A.《隋律》 B.《开皇律》
C.《唐律疏议》 D.《秦律》
9.一位资深学者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即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可能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0.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太宗时,魏征敢于直言
C.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D.唐太宗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三
(1)材料一指出了隋灭亡的哪一具体原因?这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有什么关系?
(2)据材料二说出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时期百姓的什么生活景象?在历史上这样的清明景象被称为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理解能力。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当时反对的是隋朝的残暴统治,故C、D错误;而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隋炀帝酷虐残暴,可见B正确。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以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被毛泽东列为中国古代史上比较卓越的封建君主。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在得人”,即获得人才,可知选A。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下分管具体政务的机构。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太宗”“魏征进谏”等与贞观之治有关,“以民为本”也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之一。故选B。
【拓展延伸】唐太宗晚年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认为天下大局已定,不再虚心纳谏,甚至认为应加重对百姓的役使,以免他们因太安逸而不听话,结果政局大不如前。
唐太宗晚年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后来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派人从天竺求得“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不治身亡。享年仅50岁。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太宗”“不正确”。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誉为“贞观之治”。而C三省六部制是在隋朝创立,不是唐太宗创立,所以答案选C。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考查的内容与隋亡的原因和唐朝贞观之治的形成有关。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直接解答第(1)题。第(2)题可以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来。第(3)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可以结合图片回答。
答案:(1)穷兵黩武,多次发动战争,不惜民力。关系: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措施,这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2)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3)勤于农耕,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贞观之治。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抗隋炀帝的暴政,并于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开通运河与隋炀帝有关,重用魏征与唐太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