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右图为年画《教子成名》。它描绘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而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与“考取功名”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我国科举制度创立完善于(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3.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C.唐朝社会文学一度繁荣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4.唐代大多数诗人都走过科举之路,唐诗百花纷呈的繁荣局面与科举制密不可分,其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5.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最高的荣誉,最出名的是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题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他高兴的原因是( )
A.科举中常设科目是明经和进士
B.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C.进士科受人推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D.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机会
6.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从高门权贵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C.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加强君权统治
7.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8.唐代的女子,绝对比明清时的女子们强健。她们没有因后天缠足而导致的畸形小脚,她们出行可以像男子一样普遍采用( )
A.骑马 B.乘轿 C.骑驴 D.乘船
9.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的特点是( )
A.封闭、保守
B.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10.唐代文明以其开放包容、雄健豪迈在华夏历史的进程中独放异彩。当代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以下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博大宏放出现的原因是国运鼎盛,政局稳定,制度创新
B.唐朝不允许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
C.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
D.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材料二 据统计,这种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其有着不解之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2)你知道这种制度在完善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这种制度在唐朝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哪一科目比较重要?
(4)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它有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取功名”是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名号,如秀才、举人、进士等,都与科举制有关。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我国在隋朝创立科举制,在唐朝逐渐完善。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唐玄宗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科举考试把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故选B。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这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可见,B与题意相符。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门考诗赋。策问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改善了用人制度。士子们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都纷纷用功读书,这就促进了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由“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知科举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C、D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涉及。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骑马出行在唐代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唐朝任用外国人为官、长安城各族人民同聚,这些体现出中西贯通和胡汉交融的特点,A、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B。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者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故B与史实不符。
【拓展延伸】唐代精神风貌博大宏放的原因、主要表现
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主要原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选拔出很多大胆革新的官员,推动一系列改革、创新,影响、推动着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
主要表现:①唐代允许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做官,与之通婚和亲;唐朝对各派学说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史实,体现了唐代胡汉融合,中西贯通的特点。②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政策展示了唐朝的博大宏放和革新气象。③“唐昭陵六骏·拳毛马呙”的图画展示出唐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④李白的诗展现出唐代读书人自由豪迈的风采等。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的内容与科举制有关。阅读材料一可知,由于唐太宗采取科举制,故使读书人为取得功名而埋头苦读,以至于熬白了头发。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回答第(1)(2)(3)题。材料二讲述了科举制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解答第(4)题。
答案:(1)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笼络有才能的读书人,维护封建统治。
(3)明经科和进士科。进士科。
(4)封建统治者。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