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文档属性

名称 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2 14: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选择题
1.颉利可汗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原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这也是唐太宗北部拓边战争中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颉利可汗属于(  )
A.吐蕃   B.东突厥   C.南诏   D.
2.他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逝世时,在长安的少数民族首领都悲恸地放声大哭,还有的要杀身殉葬。他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天敌和隐患。有大臣奏请唐太宗修复长城,他一笑置之。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应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4.“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 D.吐蕃
5.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皇帝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场景。下列事件与之直接有关的是(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丝绸之路 D.张骞出使西域
6.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下列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玄宗
②文成公主入藏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曾以各种方式与唐朝建立密切联系。唐玄宗时,有一少数民族赞普上表自称“外甥”,与唐“和同为一家”。这个少数民族就是今天的(  )
A.白族 B.彝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8.观察右图,对此文物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此文物是唐蕃会盟碑
B.现在立于布达拉宫门前
C.是汉回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
D.碑上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
9.“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哪个少数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
A.东突厥 B.南诏 C.吐蕃 D.西突厥
10.点苍山会盟,写就了民族团结、文化交融、边疆稳固的千古篇章。这次会盟发生在唐朝与   之间(  )
A.东诏 B.西诏 C.南诏 D.北诏
11.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二者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归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书信
材料三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5%。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
(1)说出材料一两幅图片中人物的名字。他们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二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这个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作用?
(3)材料三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4)根据以上材料,你对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太宗北部拓边战争”,可判断这个民族应在北方。分析四个选项,A在西南方向,B在北方,C在西南,D在东北。故选B。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而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称为“天可汗”。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唐朝以前,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在唐朝开明政策的感召下,北方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民族关系的融洽是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吐蕃首领的称呼。
5.【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都发生在汉朝;唐朝时,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派使臣禄东赞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了这一史实。
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辨析能力。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在唐太宗时期,①与历史事实相悖,其他皆符合史实,故选D。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自称“外甥”,与唐“和同为一家”的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拓展延伸】唐朝的衣食住行中哪些能反映出“和同为一家”的情形?
(1)饮茶风俗风靡全国。
(2)唐朝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3)中原地区的饺子、点心等食品传到边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成为中原普遍流行的食品。
(4)唐人喜欢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骑马等。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记忆能力。此文物是唐蕃会盟碑(甥舅会盟碑),现在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碑上记载了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的史实。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亲”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和吐蕃进行过。
1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794年,在经历了一段摩擦和战争之后,南诏王和唐朝使团在点苍山会盟。
【拓展延伸】概括指出唐朝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呈现出的特点
(1)战争征服后设置政权:唐初,太宗率军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在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2)册封首领: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3)联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蕃联系;金城公主出嫁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出现了几十年和睦相处的局面;文成公主入藏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政府当时并未对匈奴和吐蕃进行行政管理,也并未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故选B。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2)题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和材料二中的“金城公主”,判断是唐与吐蕃的两次和亲,吐蕃是今藏族的祖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很重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比较开明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第(3)题第二问。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问可围绕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作用来回答,第二问可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来阐述。
答案:(1)图一:松赞干布;图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
(2)吐蕃。藏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唐蕃“和同为一家”。
(3)开明的民族政策。战争、管辖、和亲、册封。
(4)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