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一单元 第6课开放与交流
一、选择题
1.它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是它与中国交往最频繁的时期,13次遣唐使成了两国延续二百年的纽带。文中的“它”指( )
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2.唐玄宗时期,应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崔致远
3.《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指今天的( )
A.日本 B.印度一带
C.伊朗 D.阿拉伯地区
4.他以坚定的意志征服了丝绸之路,成为现代探险家的先驱。他还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他是( )
A.李冰 B.李春 C.鉴真 D.玄奘
5.“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6.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8.下列内容属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唐朝对外交往异常活跃,既有吸取中国先进文化的遣唐使,也出现了鉴真、玄奘这样的文化大使。其原因不包括( )
A.经济的繁荣 B.开放的对外政策
C.对外交通发达 D.唐朝文学艺术繁荣
10.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声威远扬,对周边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下面是对其首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各民族的交往中心
B.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C.城内安放着鉴真的坐像
D.城市的建筑布局影响到了周边邻国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示意图
材料二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第六次东渡,他以66岁高龄,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在材料一图中长方框内填出长安城内A、B、C、D代表的重要地名。城内最中心的街道叫什么?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做什么?
(3)材料二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二,说一说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衣带水的邻邦”“13次遣唐使”等,可以推断出“它”是日本。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玄宗时期,应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鉴真。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玄奘西游天竺。通过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时的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地区,由此得出答案。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玄奘归国后由其口述,其弟子整理了《大唐西域记》一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情况。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唐三藏”原型是玄奘,他西游天竺学习佛经,带佛经回国并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选A。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注意题干限制信息“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等,其中“和亲结盟”是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与中外交往不符,排除含①的选项,A正确。
【拓展延伸】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第一,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
第二,唐朝对外政策开明,对外国人不歧视。
第三,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唐朝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最高,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而采取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
第四,交通畅通,四通八达。唐朝既有发达的陆路交通,又有便利的海上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影响:广泛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发展。绚丽多彩的唐文化兼容并蓄,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7.【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对外友好关系的代表性事件,故应选A。
8.【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辨别、判断及综合分析能力。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高僧,一个东渡日本,一个西行天竺,途中都历尽千辛万苦,饱受磨难,但都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鉴真终于到达日本,玄奘也从印度取回真经。故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放的对外政策以及四通八达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大大便利了对外交往。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关系不大。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城市的建筑布局影响到了周边邻国。而鉴真的坐像安放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内。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插图及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材料二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与评价能力。从材料中“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可知是鉴真东渡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第(2)(3)题。第(4)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归纳能力。唐都长安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建筑,它还是唐朝对外开放、包容外来文化的象征。再结合鉴真东渡,可以归纳回答第(4)题。
答案:(1)A:宫城B:东市C:西市D:含元殿。朱雀街。
(2)鉴真。日本。弘扬佛法。
(3)他有远大的理想,具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怕艰难的优秀品质。他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4)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双向交流。
一个东渡日本的中国和尚,为何两国人民世代传颂他的事迹,诵念他的名号?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 )
A.讲授佛经,弘扬佛法
B.他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
C.他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D.他写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B、C是鉴真的影响。D是玄奘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