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三单元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一、选择题
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2.纵观历代王朝,屠杀功臣最多、最残酷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在和平年代对功臣进行了大肆杀戮。下列哪一事件是这一说法的典型体现( )
A.“胡蓝之狱” B.八股取士
C.文字狱 D.廷杖制度
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乾隆帝
4.谈到明朝,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不能不提。电视剧中常常把他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搬上屏幕。“锦衣卫”一词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5.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有关。你知道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神宗 D.明英宗
6.军机处的设立表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的清朝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8.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时期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9.“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可谓是清代文人学者的真实写照。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 )
A.政治领域的专制 B.经济领域的专制
C.军事领域的专制 D.思想领域的专制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同学们纷纷投稿,其中无法通过小组长审核的是( )
A.小议“八股取士”
B.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元朝疆域与行省制度
D.清朝“文字狱”之我见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主题?
(2)依据图一你知道这是哪一朝代哪一机构的印章?这一机构的职责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史实?
(3)请根据图二,结合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简述其实质和影响。
(4)科举制度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明清的科举制(“举子看榜图”)(图三)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比唐朝历史,你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到明清两朝,有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备选习题】
1.“他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不错,或者说是优秀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这是《帝国政界往事》中的一句话。文中的“他”是( )
A.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成吉思汗
D.朱元璋
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中发现这样的内容“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争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年号洪武。故正确答案为B。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信息。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屠杀功臣”“对功臣进行了大肆杀戮”,可知正确答案应是“胡蓝之狱”,A正确。八股取士涉及的是科举制度。文字狱是指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廷杖制度是指皇帝对不合己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故B、C、D不符合题意。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锦衣卫”的理解。明朝设置“锦衣卫”其实质是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也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故选B。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设东厂,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故正确答案为B。
【拓展延伸】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据题干中君臣礼仪的演变过程:坐——站——跪,可见君臣关系越来越不平等,君主地位明显提高,而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故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拓展延伸】秦始皇时:确立皇帝称号,建立三公等;
汉武帝时: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化监察制度;
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元朝: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朝的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因为它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科举制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所以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八股取士,故选A。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清朝统治者为了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对反清思想严加防范和压制,大兴文字狱。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思想控制”,回顾思想方面历朝历代采取的措施: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不符合题意的是元朝疆域与行省制度,它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
11.【解析】本题通过三幅图片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识读三幅图片,结合课文我们知道三幅图片分别是:明朝特务机构“锦衣卫”印章和清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以及明清为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人们思想的科举考试。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我国古代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第(2)(3)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题考查学生从整体把握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的能力;第(5)题考查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
答案:(1)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集中。
(2)明朝锦衣卫的印章。职责:监视、侦缉官民言行。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实质:军机处实质上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4)学而优则仕。考试内容限为“四书”“五经”,用八股文作答,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说明科举制度日益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科举制度开始僵化。
(5)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社会走向衰落。
【备选习题】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依据题干所述,明确此人为皇太极的父亲,据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他死后,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2.【解析】选D。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述旨”“过朱”“交发”可以看出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