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第三单元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选择题
1.中国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基于种种原因,明朝迁都北京。决定迁都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2.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发号施令,主宰全国。“它”是( )
A.宫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3.紫禁城前方的左右两侧分布着气象庄严的两大建筑,分别用来祭祀祖先和国土、五谷。这两大建筑分别是( )
A.太和殿坤宁宫 B.保和殿中和殿
C.太庙社稷坛 D.乾清宫交泰殿
4.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文化遗产评价道:“她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她以园林景观和……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该世界文化遗产指( )
A.都江堰 B.颐和园 C.长城 D.故宫
5.站在高山上看故宫,根本看不到一扇窗户,这是为了防止刺客找路。下列对故宫独特建筑风格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主体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②皇城居全城中央,汴河穿越而过,坊市不再截然分开
③主要建筑左右对称分布两边,构成多种庭院组合形式
④总体建筑呈棋盘式布局,有东市和西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明清皇宫 D.长城
7.明长城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 )
A.军事防御 B.旅游观光
C.交通运输 D.防沙挡水
8.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修长城的记载。明长城与秦长城共同点不包括( )
A.起止点相同
B.都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犯
C.都是中国统一时期修建的
D.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9.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中有这样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话比喻
( )
A.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
B.历代君主长年派兵驻扎长城,比喻兵强不倒
C.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
D.长城沿线因贸易兴起了许多城镇,比喻贸易交往不能断
二、非选择题
10.“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汉《史记·蒙恬传》
“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修障塞,饰烽燧火,屯戍(兵)以备之。”
——[汉]桓宽《盐铁论》
“边防”条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三)》
材料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材料三 长城沿线“六十年来,塞上物阜(丰富)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
——陈仁锡《无梦园集》
(1)材料一说明了秦、汉、明三朝修筑长城的原因分别是抵御什么民族。
(2)有评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劳役百姓,结果导致秦朝早亡。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你认为材料三所描写的与长城有关吗?为什么?
(4)“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你知道为什么吗?
【备选习题】
1.(2013·济宁学业考)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叹道:“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下列对长城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B.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C.完全中断了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贸易
D.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宫城旧称紫禁城,现称故宫。它是明清两朝的政治中枢,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主宰全国。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紫禁城前方的左右两侧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太庙和祭祀国土、五谷的社稷坛。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高权力中心”可想到北京城中心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紫禁城今称故宫。
5.【解析】选A。综合有关故宫的知识辨析备选项,①③正确。北京城的中央是宫城,其整体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②④分别是对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的描述。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题干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该工程位于“崇山峻岭之上”“八达岭”“巨龙”“抵御外敌入侵”,链接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明朝修建的长城位于崇山峻岭之上,绵延万里类似于巨龙,并分别抵御了匈奴、蒙古族的入侵。A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防洪灌溉的大型水利工程。B是隋朝开凿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水上联系枢纽。C是明清时期建造的皇家宫殿。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明朝修筑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蒙古族的侵扰。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明朝都是统一的王朝,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明长城为了防御蒙古骑兵,两朝的长城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由此可知B、C、D是二者的共同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起止点不同,所以A不是共同点。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长城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与其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并熔铸成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和充满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故正确答案为C。
10.【解析】根据材料一中“逐戎狄”与“匈奴……数为寇暴于边都”可知秦、汉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戎狄、匈奴。根据“元人北归”“敌患日多”可知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人。据以上分析回答第(1)题。链接秦朝灭亡的原因辩证的看待秦修长城与灭亡的关系,以此回答第(2)题。材料三反映了边塞和平、富裕的社会生活,这说明了长城修建所起的积极作用,据此回答第(3)题。从长城的象征意义回答第(4)题。
答案:(1)秦:戎狄;汉:匈奴;明:蒙古族。
(2)不同意。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秦始皇为修筑长城征用三十多万人,造成秦朝的徭役赋税沉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3)与长城的修筑有关。因为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4)长城以其在社会各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和雄伟景观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熔铸成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坚韧刚毅、万众一心的精神象征。
【备选习题】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多千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长城修建后,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发展农业,汉蒙双方除开设官办马市之外,民间交易也很活跃。蒙汉双方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融合。故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