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新课导入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学习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
著名作品有: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是早晨的意思,“夕”是傍晚的意思,“朝花夕拾”即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就是年老了回忆往事。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的求学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抨击和嘲讽。
二、了解背景,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学好医,不仅可救治像父亲那样被愚昧迷信耽误了的病人,又可以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
1906年弃医从文。离开东京回国,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写作背景
驿站( ) 教诲(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不逊( ) 解剖( ) 要挟( ) 扒手 pá
深恶痛疾( ) 杳无消息( ) 油光可鉴( )
抑扬顿挫( )
yì
huì
huì
piē
jī
nì
jié
fēi
xùn
pōu
xié
wù
yǎo
jiàn
yì yáng dùn cuò
字音字形
芋梗( yù ɡěnɡ )凄然(qī) 掌故 落第 樱花 呜呼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托辞:找借口。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落第:科举考试未中。又指输掉。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畸形【jī xíng】: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
1、本文是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语句,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语句,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三、整体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相处
离别
1、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的。
(1-3):在东京—
(4-35):在仙台—
(36-38):离开仙台之后—
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如何分析写人文章?
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典型事例 侧面
细节
人物形象
正面
情感(字里行间流露)
四、合作探究:探究藤野先生的形象
1.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
浏览6—10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2.交往中了解藤野先生内在品质
默读课文11-23自然段,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并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3、和藤野先生在仙台惜别之后,作者会时时记起藤野先生,在文章最后三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描写?
(第6自然段) “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外貌描写(白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也叫什么描写
(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第10自然段)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正面描写,证实藤野先生的穿衣特点,在此极有说服力。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白描
知识链接: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是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四、合作探究:探究藤野先生的形象
2.交往中了解藤野先生内在品质
默读课文11-23自然段,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并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默读课文11-23自然段,记叙了我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并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真挚诚恳、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
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
正直热诚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治学严谨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品质高尚
严格要求
抓住人物的 典型事例 来
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上页
下页
返回
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3、和藤野先生在仙台惜别之后,作者会时时记起藤野先生,在文章最后三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1.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2.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 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直接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
你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
暗线:
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相识、相处、离别)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爱国
4、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表现藤野先生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突出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和正直善良的品质难能可贵。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后,国富兵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笨,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心生不满。
资料助读
小结(本文中心):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小练笔: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疾学在于尊师。”你喜欢的老师哪件事让你难忘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把那件事写下来与大家共享。(点拨:写前要认真观察,细节描写做到位,突显事件的特殊,表现人物的品质。)
合作探究
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合作探究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
方法指导
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阅读考察中常见的题型。
比喻、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生动形象,风趣而又不失力度。如第1段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用“油光可鉴”这个反语表现自己对他们的憎恶和失望,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合作探究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合作探究
表示推测、估计。
在仙台,作者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
合作探究
出乎意料,竟然。
前面说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态度。“居然”一词加强了幽默感。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合作探究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合作探究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精神麻木的人们极其沉痛的情感。
学后感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双线结构。
写作特色
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
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写作特色
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明线)
爱国情怀(暗线)
相识
相处
离别
怀念
在东京
仙台求学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绯红( ) 驿站( )
诘责( ) 畸形( )
2.根据课文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这部文集中以记人为主的文章有三篇,即《 》记师恩,《 》记友情,《 》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fēi
yì
jī
jié
朝花夕拾
范爱农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课堂检测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邮差(chāi)
B.泄漏(xiè)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ì )
C.绯红(fēi)芋梗(ɡěnɡ)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D
3.下列红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A
4.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后面的PPT都不用
五、精读细研
所见所闻 ——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 感 ——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爱 国
在
东
京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作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离开东京去仙台?
2、有人认为,课文第1——3段作者并没有写在仙台的情况,与藤野先生关系也不大,应该删掉。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应该删掉,
一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交代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二是因为在这一部分中“我”对“东京留学生”的失望和对其种种丑态的厌恶之情,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后文写“我”弃医从文做铺垫。
去 仙 台
作者在仙台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的原因是什么?
精读细研
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题辞中曾经引用过。鲁迅来到异国他乡,必然会想到灾难深重的祖国,看到“日暮里”,自然会触动作者思念故国之情。
水户: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
这里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点明了学医的主要动机。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思家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爱
国
3、“我”在仙台遇到什么事件,让“我”选择弃医从文的呢?(阅读24-31段)
①匿名信事件:有人写信说我的解剖成绩及格是得了老师漏泄的题目(24—28);
②看电影事件:电影里一个中国人要被日本军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看热闹。(29—31)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爱
国
疑难探究
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扭几扭”是动词,“标致”是反语,作者讽刺“清国留学生”赏樱时的忸怩作态,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辫子”为荣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
疑难探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用 “所以”来归因,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揭露这种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小结
延伸拓展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藤野先生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