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17.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 —4 分;《永久的生命》)( 1 段)
阅读方法
学习目标
1
2
选材立意:取材于人生感悟。
写作方法
谋篇布局:开门见山(《我为什么而活着》1 段)
3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永久的生命》1 段)欲扬先抑(《永久的生命》1 段) 联想(《永久的生命》2 段) 反衬(《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
学习目标
4
遣词造句:拟人(《永久的生命》2 段) 比喻(《我为什么而活着》1 段) 排比(《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反复(《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 议论(《永久的生命》5 段) 抒情(《我为什么而活着》5 段)
罗素(1872 —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西方哲学史》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以看出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议论性散文
概
念 也称哲理散文,它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特
点 1. 以说理为目的,议论为主干。2. 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 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讲究论证方法。4. 往往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1. 遏( )制:制止;控制。
2. 濒( )临:紧接,临近。
3. 深渊:很深的水。
4. 星辰( ):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总称)。
è
字词知识速查
读读写写
注意字音。
bīn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声母。
chén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字词知识速查
俯瞰( ):俯视。
fǔ kàn
字词知识速查
形近字
瞰( )(鸟瞰)
橄( )(橄榄)
遏( )(遏制)
歇( )(歇息)
竭( )(竭尽)
濒( )(濒临)
频( )(频道)
è
xiē
jié
bīn
pín
kàn
gǎn
词 遏制 遏止
同 两词都是动词,都有“阻止”的意思。
异 侧重于“制”,是“制止;控制”的意思。 侧重于“止”,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
例 ①终于成功了,我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激动之情了。
②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近义词辨析
字词知识速查
文章的作者对生命、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观点
技法
角度
本文蕴含着作者
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问题引导
罗素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热爱生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总起全文,直抒胸臆,提出观点: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②—④):分述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
第三部分(⑤):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热爱,升华了主旨。
课文整体点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我为什么而活着》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以及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板书设计
1. “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深渊”喻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仙境”喻指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的爱情,充满爱的世界。
课文细读品味
2.作者的“三种追求”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追求爱情可以让人领略到人生美好的境界,是人本能的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追求知识,能使人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而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升华到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博爱的境界,是更高层次上的人生价值。所以这三种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课文细读品味
课文细读品味
3.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①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苦乐相伴是值得的。④虽然作者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直接说理,立意高远。
文章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先抓住问题核心,再从容地层层解说;又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其高远的立意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特色总结
2.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文中作者先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标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逐一阐明理由。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饱含人文的激情。
特色总结
3.语言凝练,形象感人。
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对于解除孤寂的意义时,用“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来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
特色总结
一课一法
【中考考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悟
【考点解析】
“联系生活实际,谈个人感悟”是开放性题型,考查的重点是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解读,拓展探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感悟类题答题法
一课一法
【设题形式】
( 1 ) [ 中考·湘潭] 恶劣环境中,如白莲花一般的北极熊,让毕淑敏喟叹;紫藤萝前,生机盎然的花瀑,让宗璞驻足。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 2 ) [中考·重庆B 卷] 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一课一法
【答题技巧】
(1) 要准确、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2) 要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要求理解和感悟的具体方面。
(3) 理解和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或联系文本材料,要有新意,不能是对文本观点、感情倾向的简单重复,要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尽量做到既立足于文本又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做到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4) 阐述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能因为是开放性题型,就随心所欲地回答,甚至出现错误、有悖公德的观点。
一课一德一行
——积极向上
古人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一课一德一行
古人行
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流传,他就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少年时因家庭变故而辍学,但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有着积极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后来选择去伦敦,在剧院找到了一份为观众照看马的差使。
一课一德一行
工作之余,他还悄悄看演出,并坚持学习。由于他的才能出众,剧团临时安排他演一些配角,后来他才加入剧团。由于剧团对剧本的需求非常迫切,他开始尝试改编和创作剧本。创作早期,他写了不少历史剧、喜剧等,从此才华渐渐展露,最终成了伟大的戏剧大师。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革命文化】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此后他凭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回到家乡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25 年的时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82年,患肝炎的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
一课一德一行
卸任后的朱彦夫有了新的目标,他要把战友们的英勇奋战写成书。通过努力,他摸索出用嘴衔笔和臂上绑笔两种写字方法,从写出碗一般大的字到麦粒般小的字,朱彦夫花了两年时间。写作期间,朱彦夫前后翻烂了4 本字典。开始时,一天最多只能写几十个字,有的字还要重描多次才能让人认清。但他坚持着,经常一天写十几个小时。这位老战士,最终写出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此后又写下《男儿无悔》。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争取有所创造、有所发明。③树立奉献精神,不断为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④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共20张PPT)
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17.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 —4 分;《永久的生命》)( 1 段)
阅读方法
学习目标
1
2
选材立意:取材于人生感悟。
写作方法
谋篇布局:开门见山(《我为什么而活着》1 段)
3
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永久的生命》1 段)欲扬先抑(《永久的生命》1 段) 联想(《永久的生命》2 段) 反衬(《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
学习目标
4
遣词造句:拟人(《永久的生命》2 段) 比喻(《我为什么而活着》1 段) 排比(《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反复(《我为什么而活着》2 段) 议论(《永久的生命》5 段) 抒情(《我为什么而活着》5 段)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武汉武昌区)人,作家。主要著作有《山寺暮》《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创作于1942 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者看到人类的生命如此不易而又如此坚韧,由此领悟到时间的紧迫、生命的易逝,于是写下此文,告诫人们“珍惜生命”。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议论性散文
概
念 也称哲理散文,它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特
点 1. 以说理为目的,议论为主干。2. 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 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讲究论证方法。4. 往往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1. 兴( )味:兴趣。
2. 洗涤( ):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3. 卑微:地位低下。
4. 牛犊( ):小牛。
5. 茸( )毛:文中指动物的绒毛。
6. 消逝:消失。
7.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8.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xìng
字词知识速查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注意它是多音字。
dí
dú
róng
字音、字形易错。
字音、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字词知识速查
形近字
茸( )(茸毛)
葺( )(修葺)
耷( )(耷拉)
róng
qì
dā
文章的作者对生命、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和态度?
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观点
技法
角度
本文蕴含着作者
怎样的情感?
情感
预习问题引导
严文井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生命的特点的?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热爱生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感慨生命的短暂,突出无奈与遗憾。
第二部分(②—④):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⑤):总结全文,歌颂生命。
课文整体点拨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永久的生命》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短暂、易逝和生命本身的神奇与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呼吁读者感谢生命,赞美生命,以热情回报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放射出无限的光和热。
课文结构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这些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个人生命的有限,通俗易懂。
课文细读品味
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生命自身”的不朽?
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诞生,生命无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所以说“生命自身”是不朽的。
课文细读品味
3.第③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有限的个体生命,“合起来”指永存的生命集合体,即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的生命。
课文细读品味
4.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时间在一点点消逝,而人们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感情;第②段中的“却”字,表明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文中“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 “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句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课文细读品味
1.欲扬先抑,突出主旨。
开篇先谈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 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歌颂生命,这是“扬”。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特色总结
2.语言通俗,说理深刻。
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
特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