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必修3第1章第1及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渗透压(770KPa)(1)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
透压越高(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酸过多: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乳酸+ NaHCO3 乳酸钠 + H2CO3肾脏排尿呼吸排出(碳酸氢盐)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缓冲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碱过多:Na2CO3+ H2CO32NaHCO3肾脏排尿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2、酸碱度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
与含有的HPO42-和HCO3-等离子有关3、温度37℃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代
谢
终
产
物代谢终产物CO2体体外外食物营养
物质尿液消
化
系
统呼
吸
系
统泌尿系统循
环
系
统淋巴组织
液血浆空气气体营养
物质O2CO2O2细
胞O2
营养物质皮 肤汗液CO2代谢终产物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结论:1、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
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1)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的不同有微
小差异(2) 同一个人的在一日内也有变化
(不超过1℃)(3)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1)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的不同有微
小差异(2) 同一个人的在一日内也有变化
(不超过1℃)(3)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1)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的不同有微
小差异(2) 同一个人的在一日内也有变化
(不超过1℃)(3)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2、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主要调节机制(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主要调节机制(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
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
而实现(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2、内环境稳态的失调(1)例子:尿毒症(2)思考与讨论(3)结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
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
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例题:例题:例2:(01年天津理综试卷)
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
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思考与讨论11.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
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思考与讨论12.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
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
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
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
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
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思考与讨论13. 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
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
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
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
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
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
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 图 1-2
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
的整体。 ??思考与讨论1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
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2. 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
生素)等。
3. 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
血浆渗透压。(三)资料分析4.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 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
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
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
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
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
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资料分析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
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
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
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
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
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
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
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
巴。思考与讨论22. 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
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思考与讨论2CO2+H2O ????? H2CO3 ????? H+ + HCO3-HCO3- 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
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
统有关。3. 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
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 2 章关
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
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
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思考与讨论24. 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
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
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
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
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
浆中的CO2 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
管,由于血液中的 CO2分压大于肺泡中 CO2的
分压,CO2 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
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思考与讨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