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0张PPT。文言词语和句式一、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原
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 一词多义文言实词爱爱护
喜欢,爱好
爱惜,吝惜
爱慕,欣赏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安稳
安全
安逸
安抚,抚慰
安置、安放
哪里
养生
使……安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3然后得一夕安寝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7衣食所安
8既来之,则安之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用兵策略,战略
用兵器杀人
兵符,复合词,
古代调兵用的凭证兵 1朝服衣冠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于是入朝见威王
5两朝开济老臣心
6期年不听朝
7坐南朝北 zhāo早晨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对、向朝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台阶
清除,去掉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除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辞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殆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当 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臣之所好者,道也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故园谁道有书来路,道路
取道
道理,规律
主张,思想,学说
道义
说,谈论
道理、规律
意向
料想道 1百发百中
2兰舟催发
3使人发书于赵王
4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5野芳发而幽香
6征于色,发于声发 射,射箭
出发
发出
征发,派遣
开花
显现;显露1钟鼓之乐
2公将鼓之
3虎鼓瑟兮鸾回车
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5微风鼓浪鼓 打击乐器
击鼓
击,敲
挥动
振动事,事故
旧,与“新”相对
衰老
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原因,缘故
故意,特意
原来 ,本来
所以,因此
故事:旧事,前例
死亡 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4君安与项伯有故
6既克,公问其故
7故遣将守关者
8此物故非西产
9故臣复取璧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病故 物故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3固请,召有司案图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坚固
险要的地势
坚持,坚决
顽固,固执
本来,原来
表示让步,
固然,诚然
巩固、安定
坚守、安定固 经过,通过
超过
胜过
过分,过于
错误,过失
责备
访问
到,到来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6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借
凭借,借助
宽容
假,不真,与
“真”相对
给与
如果、假如假 1凡天地之间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彼节者有间
6遂与外人间隔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间关莺语花底滑
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10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两事物的当中
中间,期间
一会儿
指房屋的间数
间隙,空隙
隔离
参与
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表时间,有时、偶然
表状态,从小路 间 1金就砺则利
2连辟公府不就
3轲自知事不就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若无罪而就死地
7荆轲遂就车而去 接近,依靠
赴任,就职
完成,达到目的
成就
即,随即
走向,走上
上车、上路就 1举类迩而见义远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8杀人如不能举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1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11戍卒叫,函谷举举出,提出
发动,举行
推荐,推举
推荐,推举
总合,聚合,拿
全,皆
尽
举言:发言
包举:并吞
攻占、占领举 1楚诚能绝齐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佛印绝类弥勒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精美绝伦
8不如早与之绝
9抢呼欲绝
10以为妙绝
1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断绝
停止,消失
隔绝,阻绝
极,最,非常
横渡
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绝交
绝命
达到极点
陡峭的绝 1自为其名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不名一钱名称,名字
取名,命名
出名
占有名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5复前行,欲穷其林
6穷巷陋室 穷山恶水
7公孙衍穷张仪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困窘,处境困难
不得志,不显贵,
与“达”相对
贫困
穷尽
寻求到尽头
僻、荒
困窘
穷冬:严冬穷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2刑人如恐不胜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
下欲得之者之众
5予观夫巴陵胜状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尽
胜利,战胜,取胜
胜过,超过
优美的,好的胜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3不复在位,使于齐
4人皆得以隶使之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派遣,命令
使,让
出使
使唤
使者
使命
主使,指使
假使使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5拜送书于庭
6举世唯知其书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写,记下
文字
书信
书籍,书
国书
书法、字体
特指《尚书》,
泛指一切经书书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若属皆且为所虏
7查明属实 事属可行连接,连缀
通“嘱”,嘱托
隶属
掌管
类
等、辈
系、是属 1中通外直
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主簿通语言
4阡陌交通
5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6政通人和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 达
通往
传递,传达
沟通;接通
了解;精通
开通,通达
整个,全部1恶贯满盈
2可恶
3恶,是何言也! 恶犯罪的事
讨厌,憎恨
叹词,表示惊讶1阿母谢媒人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3乃令张良留谢
4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7及花之既谢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推辞,谢绝
道歉,认错
辞别
辞别
感谢
告诉
凋落
请问谢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译为“互相、相互”,读“xiāng”。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⑤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⑾誓不相隔卿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三)指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⒁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⒂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⒃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⒄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三、xiàng,名词,“相貌”之意。
⒅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二) 古今异义文言实词古今异义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突然出现;今义:冲出,强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礼貌称呼。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一样,不出意料。腹犹果然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很。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古义:不同;今义:不同和相同之处。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彩的变化。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旁系亲属。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先帝不以臣卑鄙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恶劣。词义转移词义感彩变化(三) 通假字文言实词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御六气之辩”中的“辩”是借字,“变”是本字。通假字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1、同音通假终老不复取(娶)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莫(暮)春者,春服既成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卒(猝)起不意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披)坚执锐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曷:通“何”,为什么。衡:通“横”,与“纵”相对。5、所赖君子见机《滕王阁序》3、俨骖騑于上路4、云销雨霁俨:通“严”,整治。销:通“消”,消失。机:通“几”,预兆。《逍遥游》6、北冥有鱼8、而征一国7、小知不及大知冥:通“溟”,海。 而:通“能”,能力。知:通“智”,智慧。 11、御六气之辩。9、此小大之辩也。10、旬有五日而后反。辩:通“辨”,区别。辩:通“变”,变化。有:通“又”。15、四十有四 《陈情表》12、夙遭闵凶13、零丁孤苦14、常在床蓐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通“褥”,草席。有:通“又”。 (四) 词类活用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词类活用名 词动 词形容词其 他动 词 名词 动 词 使动为动用法数词活用作动词名 词 动词名 词 作状语名 词 使动名 词 意动形容词 名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 使动形容词 意动名词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水: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皆指目陈胜范增数目项王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一狼洞其中驴不胜怒,蹄之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乃丹书帛曰:陈胜王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刑人如恐不胜吾师道也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陈胜王而后乃今将图南女幸而偶我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1、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2、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3、换一个相应的动词。沛公军霸上蹄之王:称王军:驻军蹄:用脚踢南:往南飞偶:婚配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一、名词作状语②范雎至秦,秦王庭迎。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东南:向东南。庭:在庭上。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云:像云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灰:像灰一样。烟:像烟一样。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③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犬:像狗一样。3、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②吾得兄事之①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兄:像对待兄长一样。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箕畚:用箕畚。丹:用丹砂。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③一屠晚归②汝安敢轻吾射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射:动词作名词,射箭技术。屠:动词作名词,屠夫。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作名词,到达那儿的人。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形容词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②将军身被坚执锐①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武器。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③四美具,二难并。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主宾。③秋毫不敢有所近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后带宾语。①亲贤臣,远小人②素善留侯张良亲:亲近。远:疏远。善:与……交好。近:接近,靠近。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使动。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却匈奴七百余里活:使……活下来。却:使……退却。2、及物动词使动。①外连横而斗诸侯②序八州而朝同列斗:使……争斗。朝:使……朝拜。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③足以荣汝身①春风又绿江南岸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绿:使……绿。苦:使……受苦。劳:使……劳碌。荣:使……荣耀。三、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做王。王:使……做王。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典型的格式是:“以……为……”。
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
“认为(觉得)……怎么样” 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1、意动用法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于其身,则耻师焉②渔人甚异之①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小:以……为小,认为……小。异:对……感到惊异。耻:以……为耻,认为……耻辱,把……当作耻辱。2、意动用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师:以……为师。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
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使动总结必修五词类活用的词一、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襟三江而带五湖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然后图南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二、使动用法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眄庭柯以怡颜
徐孺下陈蕃之榻
而征一国者三、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奚疑四、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教材练习讲解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1)“吾师道也。”(《师说》)“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文言虚词高考考试大纲规定18个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常见文言虚词①表结构关系(请息交以绝游 木欣欣以向荣)
②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③作倒装的标志(何陋之有?)
④突出语气(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虚词的作用:十八个虚词的用法见专题课件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必不得已,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翻译:二、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大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④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⑤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① ……者 ……也。③ ……者,…… 。④ ……者也。② …… ,……也。用“者”、“也”表判断的四种类型: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环滁皆山也。⑤此亡秦之续耳。⑤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②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③问今是何世。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②刘备天下枭雄。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①荀卿,赵人。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二、被动句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于”表被动。①而君幸于赵王。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4、用“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④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三、倒装句①甚矣,汝之不惠!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①古之人不余欺也。2、宾语前置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③忌不自信。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①大王来何操?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⑤不然,籍何以至此?④微斯人,吾谁与归!③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②沛公安在?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③唯利是图 唯才是举。②夫晋,何厌之有?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3、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⑥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1、主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