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视窗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
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1923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
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
系,并担任系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
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53
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曾参加
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国近、现代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sǔnxún基础梳理·字音识记 jǐzhuìchuāngzhóuwéiqióngkuàngqiànggǒngliú liyānyīnshàxiàtiāo tiǎoxiāoxuē基础梳理·辨形组词基础梳理·近义词辨析(1)妨碍·妨害
“妨碍”指造成障碍,程度轻;“妨害”指着重损害,程度重。
①大声说话 妨碍 别人学习。
②吸烟 妨害 健康,坚决支持禁烟。
(2)发掘·挖掘
“发掘”指挖掘地下的东西,对象具体;“挖掘”指找出深藏的东西,对象可具体亦可抽象。
①河北省文物工作者近期在位于承德市隆化县的隆化窑遗址内, 发掘 出1件残损的元代青花瓷盖碗和4片青花瓷残片。
②甘州区充分 挖掘 、整合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识记】
(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
(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
(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运用】
(1)亲子类节目扎堆现象引热议,形式内容大同小异。( √ )
(2)“蚁族”“胶囊公寓”“群居”这些看似“变态”的居住方式,在如今的大都市中已经变得喜闻乐见。( × )基础梳理·成语积累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 小组合作(1)作者按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2)结构特征:(三)结构方法,(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3)装饰特征:(六)屋顶,(七)用色,(八)构件,(九)用料。
(4)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一个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才看到内部结构和建筑的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就是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装饰部件和用材的装饰性特点。 【审题】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课文在第3段明确指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接着,在第4~13段中详细说明了这九点。将这九点筛选概括出后,就可看出哪些属于整体概括,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以及说明的顺序是什么。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既有“拘束性”,也有“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课文在第14~17段,论述了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及表现。第14段,“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怎样砍割……怎样……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第15段中,“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这种“文法”是使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构成不同的体形。”【审题】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作为比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章在第18段提出“可译性”这一概念,在第19段用“语言和文学”做比喻具体论述。“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求……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答案】师生探究 1.文章第十五段和第十九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探究提示
说明方法及作用
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复杂的过程变得简单,从而更易于读者了解和接受。主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①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②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③打比方,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列数字,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⑤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⑥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⑦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师生探究答其它说明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亦可。打比方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类比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举例子“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作比较“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说明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师生探究 2.体会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审题】此题考查鉴赏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 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定要考虑文章的写作中心,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介绍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因此,作者先用一个比喻句指出中国周边地区和中心地区同属中国建筑体系,从而为下文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做好铺垫这是文章第一段中的一个比喻句,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体系,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也为下文说明做好铺垫。说明文的语言除要求准确简明外,也追求生动形象,这句话不仅把周边地区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准确地说出来,而且让人体会到语言的亲和力。 中国周边地区【答案】师生探究 (2)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用在“文法”的约束下文章有“多样性的创作”来说明建筑亦是如此。这就让读者理解起来感到恰切明了。 这句话出现在第15段,这一段的中心是:“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的表象。”作者运用这样一个比喻就恰当地说明了建筑的多样性。“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同的‘词汇’构成极不同的体形, 表达极不同的情感,解决极不同的问题,创造极不同的类型。”【审题】此题考查鉴赏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答案】师生探究3.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1)文章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本文的行文线索清晰,主次分明。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过程系统有条理,以数字标号引领文章,层层阐述,娓娓道来,不会让人产生思绪混乱的现象;在论述我国建筑特征上,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层层剖析。 (2)准确、精当的语言。
在对特征、定义的诠释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力图以最简洁最精当的言语给以清晰明确的阐述,不模棱两可,让人读后不会产生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同时,文章中关于建筑论说中,援引的建筑术语也都做到了准确、普遍。 (3)修辞方法的运用。
文章对于理论的阐述,不是始终以理论的说教传授,而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尽量达到语言浅近,使理论形象化,使陌生的东西以熟悉的面孔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建筑中的规律和手法,作者比喻成为建筑的“文法”等。 写法迁移 请你选择一种动物作为说明对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段说明的文字。(200字左右) 孔雀那小巧的头上像插着几朵翡翠花,展开的彩屏像一把巨大的羽毛扇,一个个黑环,黑、绿、黄相间,像是无数只大眼睛。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孔雀飞起来就如同一朵绮丽的绿色彩云,从山顶上飘过。只见花孔雀拖在尾后的长长的羽毛都挺直起来,围成一个圆圈,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大花伞,又像一块圆形的彩缎。孔雀开屏时,犹如一把碧纱宫扇,尾羽上那些眼斑反射着光彩,好像无数面小镜子。那儿的孔雀多得出奇,路边上,野地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好像美人儿拖着翠色的长裙子,四处转游,根本不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