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背
影
朱自清
新课导入
当代画家罗中立1980年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父亲》曾经震撼了所有人。他笔下那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庞,透露出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敬意。
新课导入
许多作家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都会用正面描写。可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却别具匠心地将父爱定格在了背影上。从此,背影似乎成了父亲的象征符号,几十年来,令无数的读者为之动容,泪流不止。那究竟是父亲怎样的背影?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
今天,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同感受那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一起挖掘和体悟他们之间特殊的父子之情。
素养目标
1.整体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儿女》。
背景链接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文中所写的事发生在1917年冬,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他自己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
父子关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父子关系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记叙性散文
概念 以记人叙事为主,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息的散文。 特点 对人和事的描绘和叙述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写人散文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文体知识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
栅栏( ) 差使( ) 狼藉( )
蹒跚(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拭去( )
xiè
sānɡ
jú
yínɡ
yū
suǒ xiè
zhà
chāi
jí
pán shān
sù sù
chóu chú
tuí
shì
重难字词
狼藉:
赋闲:
踌躇:
迂:
颓唐:
琐屑:
祸不单行:
蹒跚:
不能自已:
乱七八糟的样子。
失业在家。
犹豫。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废败落。
细小而繁多的事。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写了“我”离开南京到北京,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第一部分(1):写“我”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二部分(2~6):回忆家中往事以及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7):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文章结构
深入探究
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品读文中的细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深入探究
外貌描写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从其颜色看:可见父亲的心情的暗淡悲伤
从其质地看:可见父亲的老境的颓唐困顿
与紫毛大衣对比:深沉的父爱啊!为孩子倾其所有
深入探究
动作描写
“探”、“攀”、“缩”、“倾”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深入探究
语言描写
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字字句句流露父亲当时的心声:对儿子的怜惜、体贴、关爱、不舍。
关心路途口渴
惦念旅途安全
担心行李安全
A.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C.进去吧,里边没人。
深入探究
神态描写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责任尽到,心情愉悦
形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不善言辞、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深入探究
作者在文中描写自己总共流了几次泪,试分析为什么会流泪?
作者流了四次泪。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难过的泪
(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激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的泪
深入探究
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肥胖的身子、缓慢的动作、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而“我”被这浓浓的父爱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难过的泪、感激的泪、惜别的泪、辛酸的泪,都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深入探究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品味语言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品味语言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品味语言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品味语言
1.线索清晰,角度新颖。
以“背影”为线索,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背影”这个独特的角度展现出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照应题目,使文章浑然一体。
写作特色
2.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本文通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尤其是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刻画得极其细腻,使得父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写作特色
3.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本文是作者在感情如潮的情况下写成的,却以白描的手法记叙事实,用朴素平实、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
4.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文中略写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因为这些和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就写得比较详细。
写作特色
主题思想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板书设计
背影
(线索)
思念父亲——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回忆往事
车站送别
父子奔丧——渲染气氛
父子同行——车站送别
望父
买橘
引出背影
外貌
动作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体态:肥胖
衣着
黑布小帽
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走路的姿态:蹒跚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等
怀念父亲——再现背影——结尾照应
父子
情深
(主题)
刻画背影
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关于父爱的名言吗?
父爱是水。 ——高尔基
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
——达芬奇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李最近不但失业,又生了重病,可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啊!
B.近几年来,我都是东奔西走,为了生活到处奔波。
C.看到眼前的美景,他触目伤怀,一种喜悦涌上心头。
D.《背影》这篇课文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情真意切,让人感动。
解析:ABD使用正确;C.使用有误,触目伤怀:见到某种情况而内心特别悲伤。该成语和“一种喜悦涌上心头”意思不符。故选C。
C
当堂检测
2.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________,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________,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________,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A.淡漠了亲情 淡忘了友情 虚度了年华 B.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C.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淡忘了友情 D.淡忘了友情 淡漠了亲情 虚度了年华
解析:第一空的下文是“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与“淡漠了亲情”对应;第二空的“下文是“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与“淡忘了友情”对应;第三空的下文是“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与“虚度了年华”对应。故答案选A。
A
当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是“我”暗笑他“迁”的原因。
B.第6段主要写了“我”的两次流泪,分别是感动之泪和分别之泪。
C.这两段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由不接受父亲的关爱转变为因父爱而感动。
D.这两段的语言素朴而又不失典雅,匀净而又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A项,根据课文第5段“他嘱我路上小心……托他们只是白托”可知,“我”暗笑父亲“迂”是因为他对“我”的叮嘱和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故选A。
A
当堂检测
4.下列古诗句不是表现父爱的一项是( )
A.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曹邺《北郭闲思》)
B.江中有鲤鱼,频寄书一纸。(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
C.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D.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解析:解答此题,只要仔细理解诗意,就能做出判定。D项,诗句表现的是母爱,不是父爱。
D
当堂检测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