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雁门太守行 教学课件(共29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6.3 雁门太守行 教学课件(共29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17 15: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新课导入
素养目标
1.识记作者李贺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诗歌名句。
2.体会歌行体诗歌的韵律特点,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这首诗歌意象新奇、侧面烘托等特点。
4.理解诗歌中忘身报国的情感,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昌谷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有“诗鬼”称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链接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据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
文体知识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行: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由汉魏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以“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
诗歌朗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 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诗歌大意:敌军攻城的气势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战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疏通诗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诗歌大意:军中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军中号角
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疏通诗意
半卷红旗临 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诗歌大意:战士将红旗半卷,部队悄悄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抵达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疏通诗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歌大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将士们愿手持宝剑,为国君血战到死!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疏通诗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纳作战的经过。
季 节
秋天
时 间
向日(白天)
地 点
城下、塞上、易水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
夜紫(傍晚)
霜重(半夜)
甲光向日(严阵以待)
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经 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景与叙事结合,把敌军夸张地比作“黑云”,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以“金鳞开”表现我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的气势。
对比手法。把进攻敌军气焰嚣张和守城将士雄姿英发进行对比,表现了大战开始之前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
诗歌鉴赏
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压”字,“压迫”之意,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形,也衬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摧”字是“坍塌”之意,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形。
“开”字写出了军队严整以待的情形,展示出将士的英雄气概。
诗歌鉴赏
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有什么作用?
诗歌鉴赏
作者没有正面写战争的惨烈,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这是侧面描写。
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场上血流成河,血迹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将反差极大之事凝于一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悲壮之美。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满”字扩大了激战场面,战争的规模,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气势。
“凝”字是说战场上的鲜血在寒夜中凝结,描绘出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暗示伤亡惨重、牺牲将士众多,烘托出战争的惨烈。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诗歌鉴赏
“半卷红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描写乘夜奔袭之状,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紧张的状态凸显出来。
“卷”字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偃旗息鼓的奔袭之状,表现了他们的英勇果敢。
诗歌鉴赏
“临易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歌鉴赏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了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歌鉴赏
怎样理解尾联这句话?
这两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表达了将士们为保卫国家、报效君王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也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黄金台:又称“幽州台”、“招贤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修建一座高台,放置千两黄金于其上,用于为燕国招纳贤才。后用来比喻君主的赏识、重用。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
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尾联: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板书设计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的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不起”是说在这样霜重严寒的天气下,战士们奋力敲击之下的鼓声也并不高亢。
C
当堂检测
2.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雁门太守行》中,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既表现边塞风光,又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堂检测
3.《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李贺写的一首_________(体裁)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北宋词______________(人名)。
当堂检测
答案:乐府;苏轼(或:苏东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常识积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李贺写的一首乐府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北宋词人苏轼。
4.展开联想和想象,任选一处加线句,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一:在万木摇落的深秋,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唐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力战斗,与敌人从白昼一直厮杀到黑夜。褐色的塞土上洒下了殷红的血迹,夜雾中紫红的颜色显得更加浓重。
示例二:(我)左手牵着毛色金黄的猎犬,右手托着欲振翅而飞的苍鹰,头戴锦缎做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呼啸着席卷过山冈。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5.两首诗词的结尾句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似之处?
当堂检测
答案:都抒发了作者决心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雁门太守行》用典句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江城子·密州出猎》运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也要像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表现其英雄豪气(少年狂气)。“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比,表示可以为国戍边,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奔赴边疆、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吾说语文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