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课件(共28张PPT)(第2课时)——高中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课件(共28张PPT)(第2课时)——高中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24 12: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4.3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第2课时)
学习目标
概述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特点。
解释免疫调节的过程依赖免疫细胞对信号的识别和响应。
解释免疫接种的原理;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加强锻炼、合理安排作息,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作用。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主要依靠“抗体”作战
主要依靠T细胞直接接触作战。
(B细胞)
存在于
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1. 定义:
2. 针对的对象:
内环境中(细胞外)的病原体
抗体
本质
蛋白质,称为免疫球蛋白。
形状
抗体是"Y"字形分子,其两条臂形成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结合2个抗原分子。
特点
不同的抗体分子之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体液中,所以称这种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吞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
概念
参与细胞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过程
①感应阶段
此阶段B淋巴细胞需要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一是其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与相应抗原结合后成为致敏的B淋巴细胞,二是再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然后开始增殖分化。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过程
②增殖分化阶段
抗原和淋巴因子作为信号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进入细胞周期,开始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群和记忆B细胞群。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大量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过程
③效应阶段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应用: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故各种各样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因此,检查血液中的某一抗体便可确定一个人是否曾经受到某种特定的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受肝炎或艾滋病的病毒侵袭后,机体会产生对应的抗体。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淋巴结肿大:
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发炎时发炎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会肿大。
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结合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病原体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
分裂、分化并分泌
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促进
结合
产生分泌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 细胞吞噬消化。
处理呈递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历史上,免疫接种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发明的接种人痘预防天花。18世纪,爱德华·詹纳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牛痘病毒能在人体内诱发出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19世纪,路易·巴斯德发明了灭活和减毒的疫苗。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
免疫接种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概念
机理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疫苗类型
(1)灭活的微生物: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疫苗类型
(2)减毒的微生物: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3)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
疫苗类型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二次免疫
当相同 再次入侵时,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 ,快速产生大量 。
迅速
增殖分化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
相同抗原
接触
抗原
记忆
浆细胞
抗体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记忆细胞的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反应速度更快(更快),
抗体浓度更高(更高) ,
免疫程度更强(更强) 。
你知道我们打疫苗的目的了吗?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主要区别 初次免疫 二次免疫
浆细胞的来源不同
反应速度不同
反应强度不同
B细胞分化
B细胞、记忆B细胞分化
时间较长
迅速
反应较弱
抗体数量相对第二次少
反应更快、更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
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比较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
结合
记忆B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病原体
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
分裂、分化并分泌
细胞因子
分裂分化
促进
结合
产生分泌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 细胞吞噬消化。
处理呈递
相同病原体二次入侵
记忆B细胞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还有一种免疫方式是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例如,马多次接种破伤风梭菌后,其血清内产生大量的抗破伤风抗体,可以用来医治破伤风梭菌感染者。
项 目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概念
接种物质
免疫特点
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
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及时快速杀灭病原体
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
抗体
疫苗
因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凝集。
建议活动:通过ABO血型鉴定观察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体液免疫
免疫接种
概念
二次免疫
概念
机理
疫苗类型
人工免疫的方式
参与细胞
过程
课堂小结
随堂小测
1.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项错误;在第一次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变异是不定向的,鸡霍乱病原菌不能诱导存活鸡产生定向的抗性变异,B项错误;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从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项正确;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也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D项错误。
随堂小测
2.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同时负责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中
B.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C.人体被流感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浆细胞可形成记忆细胞
D.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只能引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不能引发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正确答案为B。A选项错误,免疫细胞除了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中,还存在于淋巴液中。C选项错误,人体被流感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效应细胞中的一部分会转化为记忆细胞,而非“紫细胞”。D选项错误,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抗体也能对抗细胞内的病原体。B选项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促进它们的活化,参与两种免疫反应。
随堂小测
3.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
答案:B
解析:A、HIV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A错误;
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作用于内环境中的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
D、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故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胸腺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随堂小测
感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