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9 18:5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凤凰古城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清华大学教授
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 京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 学,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一、字词积累墁地màn 额枋fāng檩条l?n戗兽qiàng接榫s?n穹窿qióng lóng水榭xiè坨墩tuó 如翚斯飞huī切削(xiāo) 门槛(k?n )
削减(xuē ) 栏槛(jiàn )
本文的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第三部分(14-19)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20):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二、引子:建筑体系的分布建筑体系的历史“西、东、南、北”“ 3500年来”广久(空间)(时间)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个别建筑构成群体建筑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结构
特征装饰
特征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外观装饰主次整体局部总


征结


法台基房屋屋顶斗 拱 桃尖梁脊吻瓦当琉璃 浮雕 雕花的房梁 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的作用﹑屋顶的特点。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时,着重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这么写?原因:文章在说明一件事物时,往往不会平均用笔,而是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讲究对材料的详略处理,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难理解的详写﹑容易理解的略写,科技前沿的详写﹑大家熟知的略写等等。
思考: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文章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试结合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来分析。采用了科学的说明顺序:事理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要到次要。三种常用说明顺序:一、空间顺序——按事物方位为序
二、时间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过程
三、逻辑顺序——A、由总到分
B、由主要到次要
C、由现象到本质
D、由原因到结果
E、由一般到特殊思考: 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1)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2)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文法
词汇
文章
大文章
小品文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
语言与文学建筑学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 来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四、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文法”一种比喻说法。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有“拘束性”, 也有灵活性。“词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五、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举例)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说明方法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打比方——墙壁比喻成“帷幕”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作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下定义——举折;斗拱
作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课堂实践: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2、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抖”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斗和拱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3、在其他建筑体系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打比方)(下定义)(做比较)4、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翬斯飞”的句子来歌 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5、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 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引资料)(在比较中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