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2)
1 2 3 4 5 6 7 8
C D B D D C D ABD
9.(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1)② 淋巴 蛋白质 (2)④ 组织液 (3)神经—体液—免疫(2分)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分) (4)肝糖原 < (5)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
1.C [本实验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盐酸的滴数和时间,B错误;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C正确;本实验还应补充设计加入NaOH的实验,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哺乳动物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2.D [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肺水肿,A错误;病理性溶血使红细胞破裂后,导致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B错误;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C错误;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如可能会患有遗传病等,D正确。]
3.B [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其pH在7.35~7.45 之间,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B正确;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都可能改变,C错误;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可能出现酸中毒,D错误。]
4.D [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大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体温过高会影响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等,B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5.D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的调节能力有限,A、C正确;人体内酶的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左右,热射病患者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D错误。]
6.C [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乳酸积累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因此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肝细胞内,B错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因此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C正确;体温升高,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并非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D错误。]
7.D [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
8.ABD [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A正确;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9.(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③淋巴液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①血浆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引起图甲中④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 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4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课
标
要
求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知识点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5
30
充分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_________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_________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横坐标,以___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缓冲液
肝匀浆
酸或碱的滴数
pH
(P8探究·实践)HCl和NaOH有_________,使用应注意安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后______(填“能”或“不能”)马上测pH。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界______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__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腐蚀性
不能
环境
细胞代谢
(2)相对稳定的实例
①人体内环境中存在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其次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②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_ ℃。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_状态。
年龄、性别
1
器官
系统
相对稳定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变化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 ℃;血检报告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
×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提示: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4.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pH变化幅度大于肝匀浆组的。 ( )
提示:肝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生物组织的内环境中含有缓冲对,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因此肝匀浆组与缓冲液组的pH变化幅度接近,自来水组的pH变化幅度大于肝匀浆组和缓冲液组的。
×
×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1.由报告单中第17、22项数据可推测该检测者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
2.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8~12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避免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3.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1.(链接P7~8探究·实践)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沉淀物主要是大分子血浆蛋白
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
D [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离心后,沉淀物主要是血细胞,上清液是血浆,B错误;图乙实验中,蒸馏水和上清液为自变量,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分别为无关变量和自变量,C错误;分析图乙可知,分别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2.(链接P9正文)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内环境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运动员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
B.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静脉中血浆的pH暂时降低
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
血浆pH的调节机制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结合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完成以下问题讨论。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自
来
水 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教师用书独具)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缓
冲
液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
物
材
料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显著,原因是什么?
提示: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2.生物材料(如肝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2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______。
基础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
—体液—免疫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的特点:_______________。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____________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______功能出现障碍。
有一定限度
外界环境
调节
为什么细胞外液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提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5.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及意义
能量
细胞代谢
正常生命活动
6.稳态概念的发展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基因表达
酶活性
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
2.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 )
提示:患有红绿色盲症、白化病等遗传病的患者,其内环境也能达到稳态。
×
√
3.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 )
提示: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升高,引起人患甲亢,代谢速率反而会升高。
4.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因此人体不会出现代谢紊乱。 ( )
提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除了内环境稳态,人体内还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 )
×
√
×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我们都有过发热的经历,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提示:发高烧时,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异常。
2.严重腹泻后,若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提示:严重腹泻后,若只喝水,不补充盐,会使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3.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大运动量活动,常常会发生中暑。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方面说明人体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用书独具)
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深化归纳]
常见稳态失调实例
化学成
分失衡 血浆失水过多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组织水肿
尿素含量升高 尿毒症
缺O2 乳酸中毒
血糖失衡 低血糖或糖尿病
理化性
质失衡 pH失调 酸中毒或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 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 发烧或失温
√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
B.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C.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D.小腿抽搐、尿毒症和镰状细胞贫血不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
C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A正确;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不会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C错误;小腿抽搐、尿毒症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而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D正确。]
√
√
2.(不定项)(链接P9~10正文)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AD [任何稳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内环境的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不一定不患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3)内环境维持稳态,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如植物人。
内环境稳态的几个“不一定”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
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所以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
√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较高是稳态失衡的结果
B.肾形成尿液能够清空内环境中的尿素,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素升高,全身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C.内环境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D.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的协调活动,不需要组织细胞的参与
C [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A错误;肾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尿素,使其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肾形成尿液不能够清空内环境中的尿素,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由此可知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的协调活动,也需要组织细胞的参与,D错误。]
3.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可以变化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有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4.下列有关稳态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
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D.稳态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是机体运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D [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在分子、细胞、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上都存在稳态,D错误。]
√
5.(不定项)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水浓度和海蟹的种类
B.海水浓度的变化不影响海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乙
D.在海水浓度增高时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的是丙
√
BC [据图可知,横轴是海水浓度,甲、乙、丙代表三种海蟹,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水浓度和海蟹的种类,A正确;海水浓度的变化影响了海蟹的血液浓度,所以会影响海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错误;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甲和丙的血液浓度大于乙,所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和丙,C错误;由题图可知,丙随着海水浓度的变化血液浓度的变化最小,所以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2) 内环境的稳态
题组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为探究哺乳动物血浆中是否存在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并标号为甲、乙、丙,取3支pH计放入甲、乙、丙3个烧杯中实时监测pH的变化。每隔10 s向3个烧杯中滴加一滴盐酸,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实验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甲、乙、丙三组相互对照
B.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即盐酸的浓度和滴数
C.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D.实验充分证明血浆内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稳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本实验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盐酸的滴数和时间,B错误;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C正确;本实验还应补充设计加入NaOH的实验,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哺乳动物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2.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引起肺水肿
B.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不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
D.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肺水肿,A错误;病理性溶血使红细胞破裂后,导致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B错误;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C错误;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如可能会患有遗传病等,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3.当酸性物质清除过多或碱性物质积聚过多而使H+浓度降低时,人体会发生碱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条件下机体的pH保持7.35不变
B.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C.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而组成成分不变
D.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可能出现碱中毒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其pH在7.35~7.45 之间,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B正确;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都可能改变,C错误;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可能出现酸中毒,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题组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大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体温过高会影响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等,B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5.热射病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迅速升高而引起的重症中暑。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可导致劳力性热射病;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持续数日处于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可导致非劳力性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热射病患者体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C.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D.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的调节能力有限,A、C正确;人体内酶的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左右,热射病患者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6.某同学参加足球友谊赛,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不慎扭伤踝关节,赛后出现了全身酸痛、踝关节红肿、体温升高等症状。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乳酸积累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导致全身酸痛
B.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C.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
D.体温升高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乳酸积累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因此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肝细胞内,B错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因此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C正确;体温升高,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并非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7.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8.(不定项)某人因感染链球菌而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患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患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
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的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BD [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A正确;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9.(13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③中悬浮着大量的________细胞。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增多。
②
淋巴
蛋白质
④
组织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体液—免疫(2分)
人体维持稳态的
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若图甲中②为肝细胞:则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②中大量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填“>”“<”或“=”)⑤处。
(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糖原
<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解析] (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③淋巴液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①血浆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引起图甲中④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 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教师用书独具)
1.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空调房待的时间太长,容易使人头晕目眩、关节酸痛等,俗称空调病,下列关于空调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
B.室内几乎与外界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
C.空调房内,使人不能正常排汗,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
D.空调房内,气流方向、速度会变换,使人对空气中的异味、病菌等的反应加强
D [空调风会加快人体表面空气流动,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A正确;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B正确;空调吹出的冷风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让人体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C正确;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大,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D错误。]
√
2.稳态是生物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C.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等都存在稳态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B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只有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稳态可以发生在各个层次上,如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等都存在稳态,C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物质,也会将代谢废物和分泌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3.(不定项)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以使血红蛋白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血液流经组织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
√
√
√
ABD [血液流经组织后,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A正确;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氧分压下降,则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D正确。]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知识点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________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________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________________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P8探究·实践)HCl和NaOH有____________,使用应注意安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后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马上测pH。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界________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相对稳定的实例
①人体内环境中存在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②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________ ℃。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_状态。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变化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 ℃;血检报告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2.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2-4。 ( )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4.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pH变化幅度大于肝匀浆组的。 ( )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1.由报告单中第17、22项数据可推测该检测者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2.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8~12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什么?
3.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1.(链接P7~8探究·实践)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沉淀物主要是大分子血浆蛋白
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2.(链接P9正文)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内环境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
B.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静脉中血浆的pH暂时降低
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血浆pH的调节机制
知识点2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_____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的特点:____________。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________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________功能出现障碍。
为什么细胞外液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5.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及意义
6.稳态概念的发展
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
2.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 )
3.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 )
4.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因此人体不会出现代谢紊乱。 ( )
5.除了内环境稳态,人体内还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 )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我们都有过发热的经历,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严重腹泻后,若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大运动量活动,常常会发生中暑。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
[深化归纳]
常见稳态失调实例
化学成 分失衡 血浆失水过多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组织水肿
尿素含量升高 尿毒症
缺O2 乳酸中毒
血糖失衡 低血糖或糖尿病
理化性 质失衡 pH失调 酸中毒或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 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 发烧或失温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
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
B.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C.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D.小腿抽搐、尿毒症和镰状细胞贫血不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
2.(不定项)(链接P9~10正文)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内环境稳态的几个“不一定”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不一定不患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3)内环境维持稳态,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如植物人。
1.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较高是稳态失衡的结果
B.肾形成尿液能够清空内环境中的尿素,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素升高,全身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C.内环境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D.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的协调活动,不需要组织细胞的参与
3.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4.下列有关稳态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
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D.稳态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是机体运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不定项)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水浓度和海蟹的种类
B.海水浓度的变化不影响海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乙
D.在海水浓度增高时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的是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知识点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方法步骤
①设计实验记录表。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
(4)实验结论:生物组织匀浆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大幅度变动。
(P8探究·实践)HCl和NaOH有腐蚀性,使用应注意安全;溶液中滴加酸或碱后不能(填“能”或“不能”)马上测pH。
2.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界环境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相对稳定的实例
①人体内环境中存在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其次还有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②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变化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 ℃;血检报告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提示:血浆中含有和H2CO3等缓冲物质,人体剧烈运动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2.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 (×)
提示: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是/H2CO3。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提示: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4.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时,自来水组和缓冲液组的pH变化幅度大于肝匀浆组的。 (×)
提示:肝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生物组织的内环境中含有缓冲对,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稳定,因此肝匀浆组与缓冲液组的pH变化幅度接近,自来水组的pH变化幅度大于肝匀浆组和缓冲液组的。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1.由报告单中第17、22项数据可推测该检测者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
2.在做血液生化检查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8~12小时内禁食,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避免进食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3.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1.(链接P7~8探究·实践)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HCl和0.1 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
B.沉淀物主要是大分子血浆蛋白
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D.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D [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离心后,沉淀物主要是血细胞,上清液是血浆,B错误;图乙实验中,蒸馏水和上清液为自变量,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分别为无关变量和自变量,C错误;分析图乙可知,分别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和0.1 mol/L的NaOH溶液后,上清液的pH变化幅度很小,而蒸馏水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
2.(链接P9正文)许多运动员为了延缓乳酸产生,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内环境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
B.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静脉中血浆的pH暂时降低
C.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D [运动员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波动,A正确;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浆,会引起血浆的pH略有降低,B正确;pH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由于血浆中与H2CO3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Na2CO3不是缓冲物质,D错误。]
血浆pH的调节机制
(教师用书独具)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结合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完成以下问题讨论。
材料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自 来 水 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缓 冲 液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 物 材 料 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显著,原因是什么?
提示: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2.生物材料(如肝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H2CO3等缓冲物质。
知识点2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的特点:有一定限度。
4.稳态遭破坏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2)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为什么细胞外液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提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5.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及意义
6.稳态概念的发展
1.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2.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
提示:患有红绿色盲症、白化病等遗传病的患者,其内环境也能达到稳态。
3.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
提示: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升高,引起人患甲亢,代谢速率反而会升高。
4.人体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因此人体不会出现代谢紊乱。 (×)
提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除了内环境稳态,人体内还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我们都有过发热的经历,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提示:发高烧时,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异常。
2.严重腹泻后,若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提示:严重腹泻后,若只喝水,不补充盐,会使血浆中无机盐的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3.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大运动量活动,常常会发生中暑。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方面说明人体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另一方面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用书独具)
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深化归纳
常见稳态失调实例
化学成 分失衡 血浆失水过多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组织水肿
尿素含量升高 尿毒症
缺O2 乳酸中毒
血糖失衡 低血糖或糖尿病
理化性 质失衡 pH失调 酸中毒或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 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 发烧或失温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
B.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C.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D.小腿抽搐、尿毒症和镰状细胞贫血不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
C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A正确;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不会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C错误;小腿抽搐、尿毒症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而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D正确。]
2.(不定项)(链接P9~10正文)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AD [任何稳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内环境的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内环境稳态的几个“不一定”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不一定不患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是由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
(2)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时,代谢速率上升,表现出甲亢症状。
(3)内环境维持稳态,生命活动不一定正常,如植物人。
1.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2CO3,其次还有等。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所以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较高是稳态失衡的结果
B.肾形成尿液能够清空内环境中的尿素,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素升高,全身水肿等一系列症状
C.内环境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D.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的协调活动,不需要组织细胞的参与
C [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氧处于较高水平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建立新稳态的结果,A错误;肾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尿素,使其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但肾形成尿液不能够清空内环境中的尿素,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由此可知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共同的协调活动,也需要组织细胞的参与,D错误。]
3.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C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可以变化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只有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4.下列有关稳态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
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
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D.稳态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是机体运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在分子、细胞、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上都存在稳态,D错误。]
5.(不定项)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水浓度和海蟹的种类
B.海水浓度的变化不影响海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乙
D.在海水浓度增高时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的是丙
BC [据图可知,横轴是海水浓度,甲、乙、丙代表三种海蟹,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海水浓度和海蟹的种类,A正确;海水浓度的变化影响了海蟹的血液浓度,所以会影响海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错误;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甲和丙的血液浓度大于乙,所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和丙,C错误;由题图可知,丙随着海水浓度的变化血液浓度的变化最小,所以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2) 内环境的稳态
题组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为探究哺乳动物血浆中是否存在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并标号为甲、乙、丙,取3支pH计放入甲、乙、丙3个烧杯中实时监测pH的变化。每隔10 s向3个烧杯中滴加一滴盐酸,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甲、乙、丙三组相互对照
B.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即盐酸的浓度和滴数
C.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D.实验充分证明血浆内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稳定
C [本实验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盐酸的滴数和时间,B错误;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C正确;本实验还应补充设计加入NaOH的实验,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哺乳动物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2.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引起肺水肿
B.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不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
D.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
D [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肺水肿,A错误;病理性溶血使红细胞破裂后,导致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B错误;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C错误;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如可能会患有遗传病等,D正确。]
3.当酸性物质清除过多或碱性物质积聚过多而使H+浓度降低时,人体会发生碱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条件下机体的pH保持7.35不变
B.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C.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而组成成分不变
D.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可能出现碱中毒
B [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其pH在7.35~7.45 之间,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B正确;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都可能改变,C错误;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可能出现酸中毒,D错误。]
题组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D [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大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体温过高会影响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代谢紊乱等,B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正确;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5.热射病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迅速升高而引起的重症中暑。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可导致劳力性热射病;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持续数日处于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可导致非劳力性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热射病患者体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C.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D.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
D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的调节能力有限,A、C正确;人体内酶的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左右,热射病患者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D错误。]
6.某同学参加足球友谊赛,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不慎扭伤踝关节,赛后出现了全身酸痛、踝关节红肿、体温升高等症状。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积累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导致全身酸痛
B.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C.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
D.体温升高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
C [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乳酸积累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因此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肝细胞内,B错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因此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C正确;体温升高,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并非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D错误。]
7.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D [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D错误。]
8.(不定项)某人因感染链球菌而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患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患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
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的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ABD [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A正确;疾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组织水肿程度加重,B正确;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D正确。]
9.(13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③中悬浮着大量的________细胞。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增多。
(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②为肝细胞:则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②中大量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填“>”“<”或“=”)⑤处。
(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③淋巴液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①血浆中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引起图甲中④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 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3分)(1)② 淋巴 蛋白质 (2)④ 组织液 (3)神经—体液—免疫(2分)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分) (4)肝糖原 < (5)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
(教师用书独具)
1.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空调房待的时间太长,容易使人头晕目眩、关节酸痛等,俗称空调病,下列关于空调病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
B.室内几乎与外界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
C.空调房内,使人不能正常排汗,可能破坏内环境稳态
D.空调房内,气流方向、速度会变换,使人对空气中的异味、病菌等的反应加强
D [空调风会加快人体表面空气流动,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A正确;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病菌含量会快速升高,B正确;空调吹出的冷风使人体表面温度降低,让人体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C正确;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大,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D错误。]
2.稳态是生物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以下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C.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等都存在稳态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也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B [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只有内环境的pH、渗透压、温度等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稳态可以发生在各个层次上,如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种群水平乃至生态系统水平等都存在稳态,C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物质,也会将代谢废物和分泌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3.(不定项)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以使血红蛋白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血液流经组织时,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
ABD [血液流经组织后,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A正确;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氧分压下降,则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时分层作业(2) 内环境的稳态
(本套共9小题,共30分。第1~7小题,每小题2分;第8小题3分;第9小题13分。)
题组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为探究哺乳动物血浆中是否存在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并标号为甲、乙、丙,取3支pH计放入甲、乙、丙3个烧杯中实时监测pH的变化。每隔10 s向3个烧杯中滴加一滴盐酸,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甲、乙、丙三组相互对照
B.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即盐酸的浓度和滴数
C.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D.实验充分证明血浆内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稳定
2.抽取血液进行化验是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引起肺水肿
B.若患者出现病理性溶血,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不会导致血浆中物质的含量存在差异
D.若化验结果显示血浆中各成分含量正常,则该人也可能会患病
3.当酸性物质清除过多或碱性物质积聚过多而使H+浓度降低时,人体会发生碱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条件下机体的pH保持7.35不变
B.碱中毒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C.碱中毒患者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而组成成分不变
D.因肺部疾病而出现呼吸不畅的患者可能出现碱中毒
题组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其意义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内环境失衡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5.热射病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迅速升高而引起的重症中暑。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可导致劳力性热射病;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患者持续数日处于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可导致非劳力性热射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热射病患者体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C.热射病的发生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D.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恢复不需要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活动
6.某同学参加足球友谊赛,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不慎扭伤踝关节,赛后出现了全身酸痛、踝关节红肿、体温升高等症状。已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被肝转化为葡萄糖再度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积累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导致全身酸痛
B.乳酸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血浆和组织液中
C.踝关节处的组织水肿与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有关
D.体温升高说明机体对内环境稳态失去了调节作用
7.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8.(不定项)某人因感染链球菌而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患病初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液离子浓度降低,出现尿量减少等症状,患病中后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出现肾炎性全身水肿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病初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能导致内环境中无机盐含量上升
B.组织水肿程度加重的原因可能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患者调节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
D.链球菌的感染程度超过患者的调节能力会导致患者内环境稳态失调
9.(13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③中悬浮着大量的________细胞。①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增多。
(3)人体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但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②为肝细胞:则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②中大量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填“>”“<”或“=”)⑤处。
(5)图乙表明内环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