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3章体液调节第2节第1课时血糖平衡的调节(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3章体液调节第2节第1课时血糖平衡的调节(课件+学案+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30 10:17:37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11)
1 2 3 4 5 6 7 8
C D D B D D A BCD
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 失活(1分) 肝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Ca2+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1.C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不符合题意;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脂肪的转化,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补充血糖,B不符合题意;肌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不会来自肌糖原的分解,C符合题意;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途径,即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可依赖该生理过程,D不符合题意。]
2.D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糖水平升高,D正确。]
3.D [由图可知,①结构为肾上腺素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膜上,A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图中显示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而是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靶细胞的代谢,使肌细胞中的糖原发生水解,B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肾上腺素的受体只能和肾上腺素结合,不能和胰高血糖素结合,D错误。]
4.B [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体液调节,同时血糖浓度的下降,还能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经—体液调节,A、C、D不符合题意;血糖调节过程中,没有涉及垂体,B符合题意。]
5.D [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基础血糖,从而进行诊断,A错误;血液中的血细胞为红色,会干扰观察实验现象,应将血液离心,取上清液用于血糖检测,B错误;血液中应该含有一定量的血糖,因此血液中应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由于血液的流动性,不同取样部位的静脉血中血糖含量基本不变,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6.D [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A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糖尿病是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所以ACEI通过调节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B、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D错误。]
7.A [血糖代谢的调节除了如图2所示的神经调节之外,还存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A错误;由图1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说明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正确;光照通过反射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若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黑暗条件下葡萄糖的利用也会减少,即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C正确;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响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下丘脑和延髓→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故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D正确。]
8.BCD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致,A错误;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主要是由于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或者是过度饥饿而引起短暂性低血糖,随后血糖出现反跳性增高,B正确;若发生苏木杰现象,则在出现低血糖时,会由脂肪参与代谢供能,造成尿中酮体增加,因此可将尿液中酮体(脂肪代谢的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依据之一,C正确;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有关,所以“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D正确。]
9.(1)受到高血糖刺激的初期,胰岛素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失活;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胰岛B细胞在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2)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引起Ca2+内流,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B细胞分泌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知识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类重要激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细胞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作用途径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作用效果 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3.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2)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4.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1)血糖含量降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交感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上升。
(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P51相关信息)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
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
提示: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3.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
4.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提示: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构建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
血糖是供给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膳食中的糖类供给全身热量的60%~70%)。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在3.9~6.1 mmol/L之间波动,最高不超过9.1 mmol/L。如下图所示,人体内有一套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
1.请完善上图所示的调节模型。
提示:B 胰岛素 A 肾上腺 下降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为________,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调节,主要依靠________调节。
提示:下丘脑 神经—体液 体液
3.根据模型,归纳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 血糖浓度、胰岛素、神经调节
4.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血糖平衡调节的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血糖含量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降低 血糖含量升高→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细胞→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降低
(教师用书独具)
分析糖尿病的成因及表现
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病因复杂,但认为与患者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1.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一定低于正常人吗?
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人,因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甚至会高于正常人。
2.两种糖尿病,通过注射胰岛素均可有效治疗吗?
提示:1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通过注射胰岛素可取得较好效果。因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注射胰岛素效果不会很明显。
3.结合下图分析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
提示:血糖含量升高,会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原尿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深化归纳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及原因
1.(链接P51~52图文)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A [由题图分析可知,激素a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等途径来降低血糖,A正确;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都有升高血糖的功能,B错误;激素a表示胰岛素,激素b表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当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反过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的,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误。]
2.(不定项)(链接P52与社会的联系)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终生性、代谢性疾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一少”指的是体重减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血浆渗透压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多饮
B.患者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多尿
C.患者体内糖分利用率下降而过多消耗脂肪、蛋白质,导致多食,体重下降
D.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能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ABC [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血浆渗透压高,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得糖尿病人饮水增加,即出现多饮现象,A正确;患者的血糖升高后,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加,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也会升高,从而带走大量的水分,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尿量增多,B正确;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出现障碍,糖分利用率下降,依靠糖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造成机体过多消耗脂肪、蛋白质,导致多食,体重下降,C正确;人体有多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能直接或者间接的升高血糖,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D错误。]
1.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2.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3.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4.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1.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过程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B.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人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过程并抑制②③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
D.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浓度
B [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该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过程是肝糖原的分解,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③过程可补充血糖,A正确;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B错误;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以促进④有机物的氧化分解、⑤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及⑥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并抑制②肝糖原分解和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等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C正确;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也可提高血糖浓度,故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2.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逐渐升高
B.开始刺激后,大鼠肝糖原分解将加快
C.开始刺激后,胰岛A细胞内的胰岛素合成基因表达
D.该图示表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
D [开始刺激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浓度逐渐升高,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将使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因此血糖浓度将降低,A、B错误;开始刺激后,胰岛B细胞内的胰岛素合成基因表达,C错误;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而后出现胰岛素上升,表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D正确。]
3.糖尿病是血糖调节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请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B.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损
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垂体分泌促胰岛素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都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分解,A错误;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B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可能会使机体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加,C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垂体不能分泌促胰岛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错误。]
4.(不定项)如图表示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三条调节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迷走神经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过程是体液调节
B.据图可推知,胰岛B细胞具有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
C.血糖调节中,下丘脑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胰岛素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BCD [迷走神经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过程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错误;信号分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多种信号分子的调节,说明胰岛B细胞具有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B正确;下丘脑为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正确;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各个细胞,胰岛B细胞也需要摄取和利用葡萄糖,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科学工作者为研究饥饿对哺乳动物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选择健康大鼠若干,分别于禁食0、24、48、72、96 h后,测定血糖和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变化,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1)饥饿48 h后,血糖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实验数据表明,和正常进食的大鼠相比,饥饿96 h的大鼠胰腺细胞研磨液中胰岛素浓度约升高50%~55%,由此可以判断,长期饥饿状态下的大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细胞中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据此判断,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生活状态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应先注射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再注射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
[解析] (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饥饿48 h后,血糖浓度由较低水平开始显著升高,此时血糖的主要来源为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在饥饿的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减少,但胰腺细胞中胰岛素浓度升高,由此判断饥饿会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3)胰岛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这属于激素调节。由此判断摄食中枢表面有胰岛素受体,则会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胰岛素受体mRNA。(4)验证胰岛素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其一般做法是先给实验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的症状表现,若实验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则说明血糖降低与胰岛素有关,然后再给实验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若实验小鼠的症状得以恢复,则进一步证明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功能,故实验组的小鼠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葡萄糖溶液。
[答案] (1)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2)饥饿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胰岛素受体mRNA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4)胰岛素溶液 葡萄糖溶液
课时分层作业(11) 血糖平衡的调节
题组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越野滑雪素有“雪上马拉松”之称,是冬奥会的基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虽然不断在消耗,但是其含量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不包括(  )
A.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C.肌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D.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C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不符合题意;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脂肪的转化,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补充血糖,B不符合题意;肌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不会来自肌糖原的分解,C符合题意;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途径,即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可依赖该生理过程,D不符合题意。]
2.(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D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糖水平升高,D正确。]
3.如图为肾上腺素引起肌肉中糖原水解的信号转导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结构位于细胞膜上,为肾上腺素的受体
B.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但肌细胞发生了响应,响应之一就是糖原发生水解
C.肾上腺素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
D.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提高血糖浓度,故结构①也可与胰高血糖素结合,进而起到升血糖的作用
D [由图可知,①结构为肾上腺素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膜上,A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图中显示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而是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靶细胞的代谢,使肌细胞中的糖原发生水解,B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肾上腺素的受体只能和肾上腺素结合,不能和胰高血糖素结合,D错误。]
4.(2024·北京卷)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 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B [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体液调节,同时血糖浓度的下降,还能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经—体液调节,A、C、D不符合题意;血糖调节过程中,没有涉及垂体,B符合题意。]
题组二 糖尿病
5.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早检测、早发现对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血常规检测和尿常规检测是检查糖尿病常用的方法,血常规检测一般可以通过抽取空腹或饭后两小时后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肝脏中储存糖原的含量
B.将现配制的斐林试剂加入血液和尿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C.检测的血液和尿液中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排除患糖尿病
D.对体型较胖者,可从脚部抽取静脉血,通常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 [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基础血糖,从而进行诊断,A错误;血液中的血细胞为红色,会干扰观察实验现象,应将血液离心,取上清液用于血糖检测,B错误;血液中应该含有一定量的血糖,因此血液中应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由于血液的流动性,不同取样部位的静脉血中血糖含量基本不变,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进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利用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抑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D [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A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糖尿病是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所以ACEI通过调节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B、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D错误。]
7.我国学者首次揭示了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健康受试者于夜间分别在某波长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然后在不同时间检测血糖水平(图1)。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夜间光照条件下,受试者血糖代谢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若受试者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
D.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A [血糖代谢的调节除了如图2所示的神经调节之外,还存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A错误;由图1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说明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正确;光照通过反射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若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黑暗条件下葡萄糖的利用也会减少,即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C正确;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响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下丘脑和延髓→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故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D正确。]
8.(不定项)不少糖尿病患者有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现象。其中一种为夜间短暂低血糖后引起的血糖反跳性增高,称为“苏木杰反应”;另一种为夜间血糖平稳,清晨出现一段时间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尿病都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B.当饥饿过度或降糖药物使用过量时,容易出现“苏木杰反应”
C.可将尿中酮体(脂肪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苏木杰反应”的依据之一
D.“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
BCD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致,A错误;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主要是由于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或者是过度饥饿而引起短暂性低血糖,随后血糖出现反跳性增高,B正确;若发生苏木杰现象,则在出现低血糖时,会由脂肪参与代谢供能,造成尿中酮体增加,因此可将尿液中酮体(脂肪代谢的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依据之一,C正确;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有关,所以“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D正确。]
9.(13分)图甲表示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经历了快速分泌和缓慢分泌两个阶段;图乙表示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高血糖刺激下,前5 min左右胰岛素可以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 。在20 min后的缓慢分泌过程中,胰岛B细胞中代谢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过程中,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会导致____________(填离子)运入胰岛B细胞,使细胞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设计实验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实验材料和试剂有: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高血糖培养液﹑低血糖培养液等)。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需写实验结果和结论)。
[解析] (1)受到高血糖刺激的初期,胰岛素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失活;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胰岛B细胞在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2)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引起Ca2+内流,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B细胞分泌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3分)(1)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 失活(1分) 肝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Ca2+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教师用书独具)
1.如图是某健康人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相同
C.b点时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e点时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D.e点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B [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曲线bc段血糖浓度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所致,曲线de段血液中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过程中机体利用葡萄糖过多,B错误;b点时血糖浓度较高,此时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e点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C正确;e点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得血糖升高,D正确。]
2.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下图A→D表示2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可引起IR
B.A→B时,人体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且IR增强
C.B→D时,人体胰岛A细胞功能增强、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
D.D点时低胰岛素分泌和高IR,表明该个体患有2型糖尿病
C [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可引起IR,使得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A正确;A→B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代偿性增加分泌胰岛素,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强,B正确;B→D时,胰岛素敏感性继续降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也减少了,此时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胰岛A细胞分泌减弱,C错误;病程进展到D点时,胰岛素分泌少,此时IR值也较高,该个体已患上2型糖尿病,D正确。]
3.(不定项)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AB [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在胰岛素作用下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 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4 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时分层作业(11) 血糖平衡的调节
(本套共9小题,共30分。第1~7小题,每小题2分;第8小题3分;第9小题13分。)
题组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越野滑雪素有“雪上马拉松”之称,是冬奥会的基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虽然不断在消耗,但是其含量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不包括(  )
A.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C.肌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D.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2.(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3.如图为肾上腺素引起肌肉中糖原水解的信号转导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结构位于细胞膜上,为肾上腺素的受体
B.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但肌细胞发生了响应,响应之一就是糖原发生水解
C.肾上腺素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
D.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提高血糖浓度,故结构①也可与胰高血糖素结合,进而起到升血糖的作用
4.(2024·北京卷)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 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题组二 糖尿病
5.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早检测、早发现对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血常规检测和尿常规检测是检查糖尿病常用的方法,血常规检测一般可以通过抽取空腹或饭后两小时后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肝脏中储存糖原的含量
B.将现配制的斐林试剂加入血液和尿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C.检测的血液和尿液中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排除患糖尿病
D.对体型较胖者,可从脚部抽取静脉血,通常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进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利用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抑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我国学者首次揭示了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健康受试者于夜间分别在某波长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然后在不同时间检测血糖水平(图1)。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夜间光照条件下,受试者血糖代谢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若受试者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
D.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8.(不定项)不少糖尿病患者有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现象。其中一种为夜间短暂低血糖后引起的血糖反跳性增高,称为“苏木杰反应”;另一种为夜间血糖平稳,清晨出现一段时间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尿病都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B.当饥饿过度或降糖药物使用过量时,容易出现“苏木杰反应”
C.可将尿中酮体(脂肪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苏木杰反应”的依据之一
D.“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
9.(13分)图甲表示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经历了快速分泌和缓慢分泌两个阶段;图乙表示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高血糖刺激下,前5 min左右胰岛素可以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在20 min后的缓慢分泌过程中,胰岛B细胞中代谢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过程中,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会导致______________(填离子)运入胰岛B细胞,使细胞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设计实验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实验材料和试剂有: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高血糖培养液﹑低血糖培养液等)。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需写实验结果和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知识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类重要激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细胞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作用途径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________,进入肝、肌肉并合成________,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________等;抑制__________的分解和________转变成葡萄糖 促进____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______转变成糖
作用效果 既增加了血糖的__________,又减少了血糖的________,使血糖浓度________到正常水平 使血糖浓度________到正常水平
3.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________,反过来又作为__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2)意义:反馈调节是________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1)血糖含量降低→________的某个区域兴奋→__________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__→血糖含量上升。
(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P51相关信息)________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的代谢或影响________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  )
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  )
3.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  )
4.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
构建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
血糖是供给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膳食中的糖类供给全身热量的60%~70%)。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在3.9~6.1 mmol/L之间波动,最高不超过9.1 mmol/L。如下图所示,人体内有一套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
1.请完善上图所示的调节模型。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为________,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调节,主要依靠________调节。
3.根据模型,归纳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血糖平衡调节的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归纳]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及原因
1.(链接P51~52图文)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2.(不定项)(链接P52与社会的联系)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终生性、代谢性疾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一少”指的是体重减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血浆渗透压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多饮
B.患者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多尿
C.患者体内糖分利用率下降而过多消耗脂肪、蛋白质,导致多食,体重下降
D.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能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1.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2.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3.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4.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1.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过程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B.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人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过程并抑制②③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
D.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浓度
2.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逐渐升高
B.开始刺激后,大鼠肝糖原分解将加快
C.开始刺激后,胰岛A细胞内的胰岛素合成基因表达
D.该图示表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
3.糖尿病是血糖调节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请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B.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损
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垂体分泌促胰岛素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4.(不定项)如图表示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三条调节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迷走神经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过程是体液调节
B.据图可推知,胰岛B细胞具有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
C.血糖调节中,下丘脑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胰岛素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课标
要求
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知识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糖类
肝糖原
甘油三酯
2.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类重要激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细胞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作用途径 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____________,进入肝、肌肉并合成______,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____________等;抑制_________的分解和____________转变成葡萄糖 促进_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转变成糖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氧化分解
非糖物质
糖原
甘油三酯
肝糖原
肝糖原
非糖物质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作用效果 既增加了血糖的______,又减少了血糖的______,使血糖浓度______到正常水平 使血糖浓度______到正常水平
去向
来源
恢复
回升
3.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______,反过来又作为_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2)意义:反馈调节是____________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效果
信息
生命系统
机体维持稳态
4.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1)血糖含量降低→_________的某个区域兴奋→______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血糖含量上升。
(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下丘脑
交感
胰高血糖素
甲状腺
肾上腺
(P51相关信息)_________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等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的代谢或影响_________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胰岛素
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有机物
胰岛素
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  )
2.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  )
提示: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3.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  )
4.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
提示: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

血糖是供给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膳食中的糖类供给全身热量的60%~70%)。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在3.9~6.1 mmol/L之间波动,最高不超过9.1 mmol/L。如下图所示,人体内有一套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
构建血糖平衡的调节模型
1.请完善上图所示的调节模型。
提示:B 胰岛素 A 肾上腺 下降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为________,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调节,主要依靠________调节。
提示:下丘脑 神经—体液 体液
3.根据模型,归纳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神经调节 血糖浓度、胰岛素、神经调节
4.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血糖平衡调节的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体液调节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血糖含量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降低 血糖含量升高→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细胞→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降低
(教师用书独具)
分析糖尿病的成因及表现
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病因复杂,但认为与患者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1.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一定低于正常人吗?
提示: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人,因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甚至会高于正常人。
2.两种糖尿病,通过注射胰岛素均可有效治疗吗?
提示:1型糖尿病缺乏胰岛素,通过注射胰岛素可取得较好效果。因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注射胰岛素效果不会很明显。
3.结合下图分析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
提示:血糖含量升高,会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原尿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深化归纳]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及原因

1.(链接P51~52图文)如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
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
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A [由题图分析可知,激素a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等途径来降低血糖,A正确;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都有升高血糖的功能,B错误;激素a表示胰岛素,激素b表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当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反过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血糖平衡的调节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的,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误。]

2.(不定项)(链接P52与社会的联系)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终生性、代谢性疾病。“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一少”指的是体重减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血浆渗透压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导致多饮
B.患者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导致多尿
C.患者体内糖分利用率下降而过多消耗脂肪、蛋白质,导致多食,体重下降
D.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能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ABC [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血浆渗透压高,对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得糖尿病人饮水增加,即出现多饮现象,A正确;患者的血糖升高后,引起血浆渗透压增加,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也会升高,从而带走大量的水分,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尿量增多,B正确;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出现障碍,糖分利用率下降,依靠糖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造成机体过多消耗脂肪、蛋白质,导致多食,体重下降,C正确;人体有多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能直接或者间接的升高血糖,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D错误。]
1.调节血糖含量的激素主要有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2.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3.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4.血糖的平衡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
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1.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过程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B.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人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
C.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过程并抑制②③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
D.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浓度

B [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该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过程是肝糖原的分解,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③过程可补充血糖,A正确;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分解,B错误;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以促进④有机物的氧化分解、⑤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及⑥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并抑制②肝糖原分解和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等过程,来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C正确;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也可提高血糖浓度,故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2.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逐
渐升高
B.开始刺激后,大鼠肝糖原分
解将加快
C.开始刺激后,胰岛A细胞内的胰岛素合成基因表达
D.该图示表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
D [开始刺激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浓度逐渐升高,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将使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因此血糖浓度将降低,A、B错误;开始刺激后,胰岛B细胞内的胰岛素合成基因表达,C错误;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而后出现胰岛素上升,表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D正确。]

3.糖尿病是血糖调节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请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浓度
B.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受损
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会使机体对脂肪的利用比例增加
D.垂体分泌促胰岛素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升高血糖浓度,二者都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分解,A错误;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B错误;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可能会使机体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加,C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垂体不能分泌促胰岛素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错误。]
4.(不定项)如图表示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三条调节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迷走神经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过程是体液调节
B.据图可推知,胰岛B细胞具有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
C.血糖调节中,下丘脑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D.胰岛素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BCD [迷走神经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过程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错误;信号分子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多种信号分子的调节,说明胰岛B细胞具有多种信号分子的受体,B正确;下丘脑为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正确;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全身各个细胞,胰岛B细胞也需要摄取和利用葡萄糖,D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科学工作者为研究饥饿对哺乳动物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选择健康大鼠若干,分别于禁食0、24、48、72、96 h后,测定血糖和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变化,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1)饥饿48 h后,血糖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2)实验数据表明,和正常进食的大鼠相比,饥饿96 h的大鼠胰腺细胞研磨液中胰岛素浓度约升高50%~55%,由此可以判断,长期饥饿状态下的大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饥饿抑制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细胞中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判断,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生活状态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应先注射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再注射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溶液”“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
胰岛素受体mRNA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胰岛素溶液
葡萄糖溶液
[解析] (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饥饿48 h后,血糖浓度由较低水平开始显著升高,此时血糖的主要来源为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在饥饿的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减少,但胰腺细胞中胰岛素浓度升高,由此判断饥饿会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3)胰岛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这属于激素调节。由此判断摄食中枢表面有胰岛素受体,则会存在着经转录形成的胰岛素受体mRNA。(4)验证胰
岛素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其一般做法是先给实验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小鼠的症状表现,若实验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则说明血糖降低与胰岛素有关,然后再给实验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若实验小鼠的症状得以恢复,则进一步证明了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功能,故实验组的小鼠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葡萄糖溶液。
课时分层作业(11) 血糖平衡的调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题组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越野滑雪素有“雪上马拉松”之称,是冬奥会的基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血糖虽然不断在消耗,但是其含量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不包括(  )
A.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脂肪转化为葡萄糖
C.肌糖原直接分解成葡萄糖
D.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C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不符合题意;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的补充途径可来自脂肪的转化,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补充血糖,B不符合题意;肌细胞中的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不会来自肌糖原的分解,C符合题意;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途径,即运动过程中血糖的补充可依赖该生理过程,D不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2.(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血糖水平升高,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3.如图为肾上腺素引起肌肉中糖原水解的信号转导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①结构位于细胞膜上,为肾上腺素的受体
B.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但肌细胞发生了响应,响应之一就是糖原发生水解
C.肾上腺素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
D.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提高血糖浓度,故结构①也可与胰高血糖素结合,进而起到升血糖的作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由图可知,①结构为肾上腺素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膜上,A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作用,图中显示肾上腺素没有进入肌细胞,而是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靶细胞的代谢,使肌细胞中的糖原发生水解,B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肾上腺素的受体只能和肾上腺素结合,不能和胰高血糖素结合,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2024·北京卷)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 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体液调节,同时血糖浓度的下降,还能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经—体液调节,A、C、D不符合题意;血糖调节过程中,没有涉及垂体,B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题组二 糖尿病
5.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早检测、早发现对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血常规检测和尿常规检测是检查糖尿病常用的方法,血常规检测一般可以通过抽取空腹或饭后两小时后的静脉血进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肝脏中储存糖原的含量
B.将现配制的斐林试剂加入血液和尿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C.检测的血液和尿液中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可排除患糖尿病
D.对体型较胖者,可从脚部抽取静脉血,通常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空腹检测血糖的目的是监测基础血糖,从而进行诊断,A错误;血液中的血细胞为红色,会干扰观察实验现象,应将血液离心,取上清液用于血糖检测,B错误;血液中应该含有一定量的血糖,因此血液中应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由于血液的流动性,不同取样部位的静脉血中血糖含量基本不变,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6.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进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利用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抑制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A正确;由题意可知,该糖尿病是胰岛素利用障碍所致,所以ACEI通过调节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从而降低血糖,B、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7.我国学者首次揭示了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机制。健康受试者于夜间分别在某波长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然后在不同时间检测血糖水平(图1)。夜间光照影响血糖代谢的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在夜间光照条件下,受试者血糖代谢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B.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
C.若受试者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
D.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血糖代谢的调节除了如图2所示的神经调节之外,还存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调节,A错误;由图1可知,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口服等量葡萄糖,光照下血糖浓度高于黑暗条件下血糖浓度,说明与夜间黑暗条件相比,光照条件下受试者利用葡萄糖的速率下降,B正确;光照通过反射弧使交感神经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若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被抑制,则黑暗条件下葡萄糖的利用也会减少,即图1两条曲线趋于重叠,C正确;光可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影响糖代谢,其信号传导途径是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下丘脑和延髓→交感神经→棕色脂肪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上升,故长期熬夜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糖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8.(不定项)不少糖尿病患者有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现象。其中一种为夜间短暂低血糖后引起的血糖反跳性增高,称为“苏木杰反应”;另一种为夜间血糖平稳,清晨出现一段时间高血糖,称为“黎明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尿病都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B.当饥饿过度或降糖药物使用过量时,容易出现“苏木杰反应”
C.可将尿中酮体(脂肪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苏木杰反应”的依据之一
D.“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CD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致,A错误;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主要是由于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用量过大,或者是过度饥饿而引起短暂性低血糖,随后血糖出现反跳性增高,B正确;若发生苏木杰现象,则在出现低血糖时,会由脂肪参与代谢供能,造成尿中酮体增加,因此可将尿液中酮体(脂肪代谢的产物)的含量作为诊断依据之一,C正确;下丘脑与生物的节律有关,所以“黎明现象”可能与下丘脑的节律控制功能有关,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9.(13分)图甲表示在持续高血糖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经历了快速分泌和缓慢分泌两个阶段;图乙表示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高血糖刺激下,前5 min左右胰岛素可以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__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在20 min后的缓慢分泌过程中,胰岛B细胞中代谢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
失活(1分)
肝细胞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图乙所示过程中,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会导致__________(填离子)运入胰岛B细胞,使细胞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a2+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3)研究发现,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设计实验对这一现象进行验证(实验材料和试剂有: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高血糖培养液﹑低血糖培养液等)。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无需写实验结果和结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解析] (1)受到高血糖刺激的初期,胰岛素快速分泌,最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中有储存的胰岛素,受到高血糖刺激后迅速释放;5~15 min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后一般要失活;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胰岛B细胞在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2)当胰岛B细胞内ATP产生量增加时引起Ca2+内流,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B细胞的分泌物也可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高血糖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B细胞分泌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先用高血糖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滤液;将胰岛A细胞均等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乙组在不含胰岛B细胞滤液的低血糖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均相同,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培养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教师用书独具)
1.如图是某健康人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糖浓度下降的原因相同
C.b点时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e点时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D.e点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
B [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曲线bc段血糖浓度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升高所致,曲线de段血液中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过程中机体利用葡萄糖过多,B错误;b点时血糖浓度较高,此时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e点时血糖浓度较低,此时体内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升高血糖,C正确;e点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促使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得血糖升高,D正确。]
2.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下图A→D表示2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性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可引起IR
B.A→B时,人体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增加且IR增强
C.B→D时,人体胰岛A细胞功能增强、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值
D.D点时低胰岛素分泌和高IR,表明该个体患有2型糖尿病

C [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可引起IR,使得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A正确;A→B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代偿性增加分泌胰岛素,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强,B正确;B→D时,胰岛素敏感性继续降低,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也减少了,此时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胰岛A细胞分泌减弱,C错误;病程进展到D点时,胰岛素分泌少,此时IR值也较高,该个体已患上2型糖尿病,D正确。]
3.(不定项)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AB [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在胰岛素作用下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 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4 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不会抑制神经中枢,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