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1.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制剂的作用。
2.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
知识点1 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实例
(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我国首个DNA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4.特点
(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
(2)记忆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P83旁栏思考)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等来制备疫苗。
1.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
2.注射过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再患感冒。 (×)
提示: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患感冒。
3.只能用灭活的病原体才可制成疫苗。 (×)
提示:也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4.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提示:疫苗不必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5.抗原和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市面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病毒。 (×)
提示:MMR疫苗是一种联合疫苗,可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这三种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分析疫苗的类型及作用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中国内地首针预防宫颈癌的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5月30日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接种,该疫苗将分三次接种。
1.注射宫颈癌疫苗后能够引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抗体和记忆细胞 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
提示: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3.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相比,____________的免疫效果更好,________的安全性更高。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这些儿童的免疫力较低,接种疫苗相当于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不适反应
4.有人认为,接种多种疫苗很麻烦,应该设计一种用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请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想法可行吗?
提示:可行。制备联合疫苗时需保证其中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深化归纳
疫苗种类
1.减毒活疫苗
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灭活的死疫苗
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3.DNA疫苗
DNA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DNA分子(如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4.RNA疫苗
RNA疫苗的机理是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抗原),进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1.(链接P82问题探讨)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都是用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
B.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次患上流感
C.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抗体终生存在并对该病毒起作用
D.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目前疫苗只应用在传染病领域
B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A错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次患上流感,B正确;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终生存在并能识别该病毒,C错误;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目前疫苗研制和应用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D错误。]
2.巴斯德将患有狂犬病的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
B.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
C.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
D [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A正确;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能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减毒狂犬病疫苗属于“非己”成分,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还要进行临床实验,才可临床使用,D错误。]
知识点2 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面临问题
(1)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HLA,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
②器官移植成败关键: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③移植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④应对措施: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供体器官短缺。
3.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2)免疫诊断:利用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的原理。
(3)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1.免疫系统只通过细胞免疫对移植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
提示:器官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该过程也有体液免疫的参与。
2.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于移植成功。 (√)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亲缘关系。 (×)
提示: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分析器官移植的原理及应用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1954年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材料2 器官移植在当今的疾病治疗中普遍被应用,但在全世界的临床医学上普遍存在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
1.1954年之前进行的器官移植尝试,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提示:对免疫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考虑免疫排斥问题。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呢?
提示:因为受者和供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或肿瘤,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科学家利用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然后进行器官移植,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呢?
提示: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为它们的HLA是相同的。还可以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
[深化归纳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比较
(1)通过免疫预防,人们能预防多种传染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2)免疫预防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属于主动免疫;免疫治疗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属于被动免疫。
1.(链接P83~85正文)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免疫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A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A错误;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2.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D [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较强的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4.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某地疾控部门对某疫苗接种做了如下说明:①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②免疫程序为2针,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病毒灭活疫苗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
B.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
C.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与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不同
D.第2次接种时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以及更多记忆细胞
D [全病毒灭活疫苗是将病毒灭活后制成的,这样就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A正确。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是肌肉注射,通过组织液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B正确。疫苗的防治原理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对病毒有抵抗力;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是利用血清中的抗体,二者原理不同,C正确。第2次接种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2.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我国部分地区已启动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工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HPV疫苗刺激后有特定的mRNA合成
B.HPV疫苗属于抗体,人体对HPV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人体内相应的浆细胞能识别并密切接触被HP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HPV疫苗需注射三次,其原因是再次“注射”刺激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A [B细胞和T细胞受HPV疫苗刺激后都会增殖、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会有特定的mRNA合成,A正确;HPV疫苗属于抗原,人体对HPV的免疫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HPV可刺激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来裂解靶细胞,C错误;HPV疫苗需注射三次,其原因是再次“注射”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3.免疫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
B.某白血病患者与其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故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治疗艾滋病可对患者接种HIV疫苗,并注射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D.可采用免疫增强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
A [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A正确;进行骨髓移植时,供体和受体的HLA达到50%以上就可以进行移植,所以白血病患者与其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移植后也可能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目前艾滋病没有疫苗,但可注射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可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D错误。]
4.除同卵双胞胎以外,异体器官移植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能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等药物可以减弱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排斥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
B.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越强
C.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强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D.与环孢素A相比,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斥药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
C [排斥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A正确;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受体的免疫系统对器官移植发生免疫反应的程度越强,B正确;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等药物可以减弱排斥反应,说明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C错误;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斥药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D正确。]
5.(不定项)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的狂犬疫苗是抗原
B.不包扎,能减少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C.第3天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过程属于二次免疫
D.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毒
ABC [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注射的狂犬疫苗是抗原,A正确;包扎可能会营造无氧环境,使厌氧菌繁殖,造成感染,不包扎,充分接触氧气,无法营造无氧环境,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进而起到避免感染的作用,B正确;第3天注射狂犬疫苗,属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狂犬免疫球蛋白即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为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无法进入细胞中起作用,需在内环境中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凝结成团,失去侵染能力,抗原—抗体复合物最终会被巨噬细胞清除,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19) 免疫学的应用
题组一 疫苗
1.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
B.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C.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
D.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B [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A正确;根据题意“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可知,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B错误;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给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该疫苗,C正确;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D正确。]
2.呼吸道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鼻喷式疫苗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
D.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
C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特异性免疫,即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灭活病毒疫苗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D正确。]
3.对病毒的核酸碱基进行修饰可制成mRNA疫苗。下列关于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可以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B.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表达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
C.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
D.mRNA疫苗可激活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
D [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需要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产生蛋白质,作为抗原,所以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A、B、C正确;mRNA疫苗可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错误。]
题组二 器官移植
4.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B.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器官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B [“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如心脏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加以排斥,B正确;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器官赦免”,C错误;“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而不是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D错误。]
5.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分化出B细胞和T细胞
C.骨髓移植时通常要求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会遗传
B [根据题干可知,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可用于治疗某些顽疾,如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B错误;为了避免骨髓移植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C正确;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骨髓移植没有改变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
6.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
B.丙小鼠的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乙小鼠的
C.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
D.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B [由题意可知,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胸腺,而后进行器官移植,因此,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A正确;乙小鼠因为胸腺被切除,因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因而乙小鼠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丙小鼠的,B错误;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正确;实验过程中,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D正确。]
7.免疫学在临床的应用,包括了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灭活疫苗和减毒的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C.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可用于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D.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A [疫苗是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而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所以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正确;在临床上,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C正确;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应尽可能一致,一般要求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并且还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8.(不定项)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30~60天,在被咬伤24小时内,应到防疫站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期仅6个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后机体发生了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过程
B.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
C.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持久
D.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
ABD [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狂犬病毒,其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主动免疫过程,而注射的抗狂犬病血清,由于其中含有对抗狂犬病的抗体,因而能起到治疗作用,为被动免疫过程,A正确;由于核酸具有特异性,因此,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B正确;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是预防狂犬病的长效手段,因为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不是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且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较短,C错误;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在该疫苗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D正确。]
9.(不定项)2020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 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能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免疫排斥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引起的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ACD [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供体和受体细胞膜上的HLA不同,如果受体和供体两者细胞表面的HLA完全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A正确;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引起的,B错误;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使免疫排斥反应降低,C正确;“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10.(10分)疫苗是应对大部分传染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对于疫苗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是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资料二:“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某些传染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________(填“免疫预防”或“免疫治疗”),“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免疫失调属于____________病。
(2)已经接种某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护人体。
(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______________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 (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由题干可知,“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的后果是“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即“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自身免疫病。(2)已经接种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属于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同时记忆细胞还会增殖形成部分记忆细胞。(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自变量是是否接种疫苗,因变量是抗体水平。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或安慰剂),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免疫预防(1分) 自身免疫(1分) (2)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 (3)等量生理盐水 抗体水平 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
(教师用书独具)
1.某医生接待了甲、乙两位手被割破的病人(甲曾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查看伤口并询问后,给甲注射了破伤风疫苗,给乙注射了抗破伤风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初次接种相比,给甲病人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产生更多的抗体
B.通过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获得的免疫力不是由乙病人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
C.乙病人注射的抗破伤风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D.两种治疗方法中,乙病人的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更长久
D [甲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所以机体已经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A正确;乙病人获得的抗破伤风抗体是外界给予的,不是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B正确;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乙病人注射的抗破伤风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C正确;给甲注射破伤风疫苗,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关抗体,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会更长久,而乙病人直接接受抗体,消灭抗原,机体免疫系统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不会长久,D错误。]
2.器官移植容易失败与免疫排斥有关,高效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激素)等的陆续问世,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供者器官含有引发免疫排斥的抗原,是细胞毒性T细胞的靶器官
B.供者与受者主要HLA要超过90%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C.类固醇激素可能会抑制患者体内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D.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B [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异体移植的器官,会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而发生免疫排斥,所以,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对于受者来讲,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A正确;供者与受者的HLA只要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B错误;类固醇激素是免疫抑制剂,使免疫能力降低,可能会抑制患者体内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C正确;免疫学应用分为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等,主要包括:疫苗的应用、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器官移植等,D正确。]
重点突破练(3) 免疫调节
题组一 特异性免疫
1.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被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以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上述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细胞因子
B.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死亡后,暴露出的病毒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
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其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D.在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D [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其属于细胞因子,A正确;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错误。]
2.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 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 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 细胞识别并裂解被 HBV感染的肝细胞
C.B 淋巴细胞能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吞噬、呈递抗原,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B淋巴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题组二 免疫失调
3.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都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以下组合分别属于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细胞免疫四种情况的是( )
①有的人一经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
②HIV侵入人体后,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③某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 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某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B [①有的人一经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属于过敏反应;②HIV侵入人体后,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属于免疫缺陷病;③某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属于自身免疫病;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某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属于正常的细胞免疫,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4.人体内存在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滤泡性T细胞,该细胞高度表达OX40分子,当病毒侵染机体时能促进OX40的表达,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性关节炎,该过程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侵染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的增强
B.抑制滤泡性T细胞表达OX40分子可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D.过敏反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相同
D [由题干信息可知,病毒侵染机体时能促进OX40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即感染病毒后会引起体液免疫增强,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与滤泡性T细胞高度表达OX40分子有关,因此抑制滤泡性T细胞表达OX40分子可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B正确;由图可知,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会对自身组织产生破坏,而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来物质产生过度反应所致,二者发病机理不同,D错误。]
题组三 免疫学的应用
5.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灭活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有( )
A.抗原呈递细胞将疫苗摄取处理后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
B.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
C.能产生多种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B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该疫苗含有多种抗原,可以使机体产生多种浆细胞分泌多种抗体(一般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B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C错误;该疫苗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不是细胞免疫,故不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D错误。]
6.将正常mRNA 直接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引起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使用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 可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也不易被RNA 酶水解,可用于制作mRNA疫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mRNA疫苗后,机体将以mRNA作为模板直接合成相应抗体
B.注射正常mRNA后,小鼠会产生针对该mRNA 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P代替mRNA 中的U后,会导致该mRNA 无法翻译出蛋白质
D.mRNA疫苗不能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所以与DNA疫苗相比,理论上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高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接种mRNA疫苗后,机体将以mRNA作为模板直接合成抗原蛋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A错误;mRNA疫苗需要进入细胞后经翻译出蛋白质,蛋白质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能够有效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仍然能够翻译出蛋白质,C错误;与DNA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的风险,理论上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高,D正确。]
7.(不定项)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 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D-1与PD-L1相互识别的过程,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供体细胞膜表面的PD-L1较多,免疫排斥反应会较强
C.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之发生程序性死亡
ACD [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B错误;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C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之发生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8.(15分)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下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物质A表示 ________________,丙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
(2)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噬细胞与B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类细胞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甲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
(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该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属于______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特异性强的优点,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析] (1)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即细胞因子,丙是B细胞分化而成的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故丙是浆细胞。(2)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与B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类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据图可知,甲细胞产生的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因此甲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记忆T细胞,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该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特异性强的优点,该过程有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属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1)细胞因子(1分) 浆细胞(1分) (2)树突状细胞(1分) 抗原呈递细胞(或APC) 细胞毒性T细胞 (3)记忆T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凋亡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教师用书独具)
1.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好人”的错觉,从而放过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图中所示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图中的T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该过程没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D.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作为延缓癌症扩散的药物用于临床
D [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图中所示过程有T细胞参与,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根据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则图中的T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但该过程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加速了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延缓癌症扩散,D正确。]
2.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图示免疫过程中的a、b表示免疫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
B.a细胞为B淋巴细胞,其分裂、分化过程需要细胞因子和抗原的刺激
C.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
D.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 [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结合图示可知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A正确;a细胞分裂、分化后能够裂解靶细胞,故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b细胞是分裂后得到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C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
3.(不定项)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能够预防脊髓灰质炎,如图表示该疫苗引发体液免疫的作用机理,M、N、P、Q代表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细胞是浆细胞,其内具有丰富的内质网,但不具备识别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B.dIgA进入肠道后参与免疫第一道防线,可以防御多种病原体对黏膜细胞的粘附
C.dIgA功能紊乱攻击肠黏膜细胞造成的严重腹泻属于自身免疫病
D.IgA的分泌及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
AC [Q细胞可以分泌抗体,Q细胞是浆细胞,其内具有丰富的内质网,不能识别抗原,A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IgA进入肠道后参与免疫第一道防线,可以防御特定病原体对黏膜细胞的粘附,B错误;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分清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因此dIgA功能紊乱攻击肠黏膜细胞造成的严重腹泻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IgA的分泌及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功能,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1.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制剂的作用。
2.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
知识点1 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______________,从而对____________具有抵抗力。
3.实例
(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____________的疫苗。
(3)我国首个________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4.特点
(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________。
(2)记忆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____________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P83旁栏思考)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____________。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________、多糖荚膜等来制备疫苗。
1.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 )
2.注射过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再患感冒。 ( )
3.只能用灭活的病原体才可制成疫苗。 ( )
4.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
5.抗原和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市面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病毒。 ( )
分析疫苗的类型及作用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中国内地首针预防宫颈癌的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5月30日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接种,该疫苗将分三次接种。
1.注射宫颈癌疫苗后能够引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
3.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相比,____________的免疫效果更好,________的安全性更高。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接种多种疫苗很麻烦,应该设计一种用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请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想法可行吗?
[深化归纳]
疫苗种类
1.减毒活疫苗
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灭活的死疫苗
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3.DNA疫苗
DNA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DNA分子(如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4.RNA疫苗
RNA疫苗的机理是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抗原),进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1.(链接P82问题探讨)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都是用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
B.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次患上流感
C.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抗体终生存在并对该病毒起作用
D.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目前疫苗只应用在传染病领域
2.巴斯德将患有狂犬病的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
B.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
C.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
知识点2 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________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面临问题
(1)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_______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________。
②器官移植成败关键: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③移植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____________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④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供体器官________。
3.免疫学的应用
(1)________。
(2)免疫诊断: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3)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1.免疫系统只通过细胞免疫对移植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 )
2.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于移植成功。 ( )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亲缘关系。 ( )
分析器官移植的原理及应用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1954年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材料2 器官移植在当今的疾病治疗中普遍被应用,但在全世界的临床医学上普遍存在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
1.1954年之前进行的器官移植尝试,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呢?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或肿瘤,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4.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科学家利用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然后进行器官移植,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呢?
[深化归纳]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比较
(1)通过免疫预防,人们能预防多种传染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2)免疫预防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属于主动免疫;免疫治疗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属于被动免疫。
1.(链接P83~85正文)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免疫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2.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4.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某地疾控部门对某疫苗接种做了如下说明:①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②免疫程序为2针,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病毒灭活疫苗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
B.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
C.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与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不同
D.第2次接种时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以及更多记忆细胞
2.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我国部分地区已启动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工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HPV疫苗刺激后有特定的mRNA合成
B.HPV疫苗属于抗体,人体对HPV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人体内相应的浆细胞能识别并密切接触被HP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HPV疫苗需注射三次,其原因是再次“注射”刺激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3.免疫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
B.某白血病患者与其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故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治疗艾滋病可对患者接种HIV疫苗,并注射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D.可采用免疫增强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
4.除同卵双胞胎以外,异体器官移植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能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等药物可以减弱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排斥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
B.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越强
C.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强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D.与环孢素A相比,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斥药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
5.(不定项)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的狂犬疫苗是抗原
B.不包扎,能减少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C.第3天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过程属于二次免疫
D.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毒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时分层作业(19)
1 2 3 4 5 6 7 8 9
B C D B B B A ABD ACD
10.(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1)免疫预防(1分) 自身免疫(1分) (2)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 (3)等量生理盐水 抗体水平 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
1.B [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A正确;根据题意“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可知,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B错误;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给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该疫苗,C正确;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D正确。]
2.C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特异性免疫,即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灭活病毒疫苗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D正确。]
3.D [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需要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产生蛋白质,作为抗原,所以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A、B、C正确;mRNA疫苗可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错误。]
4.B [“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如心脏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加以排斥,B正确;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器官赦免”,C错误;“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而不是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D错误。]
5.B [根据题干可知,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可用于治疗某些顽疾,如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B错误;为了避免骨髓移植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C正确;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骨髓移植没有改变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
6.B [由题意可知,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胸腺,而后进行器官移植,因此,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A正确;乙小鼠因为胸腺被切除,因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因而乙小鼠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丙小鼠的,B错误;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正确;实验过程中,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D正确。]
7.A [疫苗是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而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所以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正确;在临床上,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C正确;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应尽可能一致,一般要求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并且还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
8.ABD [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狂犬病毒,其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主动免疫过程,而注射的抗狂犬病血清,由于其中含有对抗狂犬病的抗体,因而能起到治疗作用,为被动免疫过程,A正确;由于核酸具有特异性,因此,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B正确;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是预防狂犬病的长效手段,因为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不是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且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较短,C错误;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在该疫苗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D正确。]
9.ACD [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供体和受体细胞膜上的HLA不同,如果受体和供体两者细胞表面的HLA完全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A正确;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引起的,B错误;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使免疫排斥反应降低,C正确;“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10.(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由题干可知,“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的后果是“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即“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自身免疫病。(2)已经接种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属于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同时记忆细胞还会增殖形成部分记忆细胞。(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自变量是是否接种疫苗,因变量是抗体水平。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或安慰剂),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01张PPT)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课
标
要
求
1.结合个人免疫接种的经历,探讨免疫制剂的作用。
2.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并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
知识点1 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_______________,从而对____________具有抵抗力。
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相应的抗体
特定传染病
3.实例
(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______的疫苗。
(3)我国首个_________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癌症
DNA疫苗
4.特点
(1)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________。
(2)记忆性: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_________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特异性
免疫力
(P83旁栏思考)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______。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_________、多糖荚膜等来制备疫苗。
抗原
蛋白质
1.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 ( )
2.注射过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再患感冒。 ( )
提示: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患感冒。
3.只能用灭活的病原体才可制成疫苗。 ( )
提示:也可用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
√
×
4.疫苗必须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 )
提示:疫苗不必包含完整的病原体。
5.抗原和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市面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病毒。 ( )
提示:MMR疫苗是一种联合疫苗,可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这三种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
分析疫苗的类型及作用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预防HPV引起的宫颈癌,中国内地首针预防宫颈癌的九价HPV疫苗于2018年5月30日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接种,该疫苗将分三次接种。
1.注射宫颈癌疫苗后能够引发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抗体和记忆细胞 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起作用?
提示: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3.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相比,____________的免疫效果更好,________的安全性更高。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 这些儿童的免疫力较低,接种疫苗相当于受到外来抗原的刺激,会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不适反应
4.有人认为,接种多种疫苗很麻烦,应该设计一种用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请通过实例说明这种想法可行吗?
提示:可行。制备联合疫苗时需保证其中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如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深化归纳]
疫苗种类
1.减毒活疫苗
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使人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灭活的死疫苗
这类疫苗中的病原体已被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如减毒活疫苗,常需要多次强化免疫,如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3.DNA疫苗
DNA疫苗是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DNA分子(如质粒)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4.RNA疫苗
RNA疫苗的机理是将编码抗原决定簇的mRNA通过一定的设计和修饰,导入细胞,以细胞为“工厂”,生产相应的蛋白质(抗原),进而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
1.(链接P82问题探讨)某同学在流感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接种了流感疫苗,可是没过一两个月,她患流感了;而她听说接种过一次麻疹疫苗,终生就不会得麻疹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疫苗都是用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
B.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次患上流感
C.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抗体终生存在并对该病毒起作用
D.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目前疫苗只应用在传染病领域
B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A错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过流感疫苗后,也可能会再次患上流感,B正确;接种麻疹疫苗后,体内经过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终生存在并能识别该病毒,C错误;疫苗是人类发明的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目前疫苗研制和应用已扩展到许多非传染病领域,D错误。]
√
2.巴斯德将患有狂犬病的病犬脑组织提取液注入兔脑中,连续传代90代并进行干燥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减毒狂犬病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
B.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
C.减毒狂犬病疫苗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即可临床使用
D [以兔作为宿主传代90代降低了狂犬病病毒的毒性,A正确;减毒处理后的狂犬病病毒仍然具有抗原特异性,能引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正确;减毒狂犬病疫苗属于“非己”成分,注入体内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动物实验证明研发的疫苗安全有效,还要进行临床实验,才可临床使用,D错误。]
知识点2 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____________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面临问题
(1)免疫排斥
①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____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_________。
丧失功能
HLA
蛋白质
②器官移植成败关键: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③移植条件: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____________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④应对措施:____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供者与受者
一半以上
免疫抑制剂
(2)供体器官______。
3.免疫学的应用
(1)____________。
(2)免疫诊断: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3)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短缺
免疫预防
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1.免疫系统只通过细胞免疫对移植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 )
提示:器官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该过程也有体液免疫的参与。
2.利用自身的干细胞诱导产生的器官,易于移植成功。 ( )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亲缘关系。 ( )
提示: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
√
×
分析器官移植的原理及应用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1954年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获得成功以来,人类已能移植除了人脑外几乎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
材料2 器官移植在当今的疾病治疗中普遍被应用,但在全世界的临床医学上普遍存在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
1.1954年之前进行的器官移植尝试,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提示:对免疫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考虑免疫排斥问题。
2.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呢?
提示:因为受者和供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越一致,在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越低,移植的器官就越容易存活。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或肿瘤,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提示: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4.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科学家利用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然后进行器官移植,这样做有什么优点呢?
提示: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为它们的HLA是相同的。还可以解决供体器官不足的问题。
[深化归纳]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比较
(1)通过免疫预防,人们能预防多种传染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2)免疫预防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属于主动免疫;免疫治疗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属于被动免疫。
√
1.(链接P83~85正文)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免疫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A [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A错误;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
2.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D [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脏器移植中,供、受者间A、B、O血型物质不符可能导致较强的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1.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
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3.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4.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课堂检测 素养测评
√
1.某地疾控部门对某疫苗接种做了如下说明:①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②免疫程序为2针,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全病毒灭活疫苗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
B.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
C.疫苗的防治作用原理与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不同
D.第2次接种时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以及更多记忆细胞
D [全病毒灭活疫苗是将病毒灭活后制成的,这样就失去了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能力,A正确。在上臂三角肌接种后,疫苗是肌肉注射,通过组织液进入内环境引起免疫应答,B正确。疫苗的防治原理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对病毒有抵抗力;注射康复者的血清提取物救治患者是利用血清中的抗体,二者原理不同,C正确。第2次接种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
√
2.HPV即人乳头瘤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我国部分地区已启动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工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受HPV疫苗刺激后有特定的mRNA合成
B.HPV疫苗属于抗体,人体对HPV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C.人体内相应的浆细胞能识别并密切接触被HP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HPV疫苗需注射三次,其原因是再次“注射”刺激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A [B细胞和T细胞受HPV疫苗刺激后都会增殖、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会有特定的mRNA合成,A正确;HPV疫苗属于抗原,人体对HPV的免疫过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HPV可刺激机体发生细胞免疫,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来裂解靶细胞,C错误;HPV疫苗需注射三次,其原因是再次“注射”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
3.免疫学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
B.某白血病患者与其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故移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C.治疗艾滋病可对患者接种HIV疫苗,并注射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D.可采用免疫增强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
A [接种疫苗后机体会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能会有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A正确;进行骨髓移植时,供体和受体的HLA达到50%以上就可以进行移植,所以白血病患者与其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移植后也可能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目前艾滋病没有疫苗,但可注射多种抗病毒药物进行辅助治疗,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可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保守性治疗,D错误。]
4.除同卵双胞胎以外,异体器官移植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能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等药物可以减弱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排斥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
B.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越强
C.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强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D.与环孢素A相比,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斥药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
√
C [排斥反应是因为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HLA分子成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抗原,A正确;受体和供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的差异越大,受体的免疫系统对器官移植发生免疫反应的程度越强,B正确;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等药物可以减弱排斥反应,说明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C错误;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具有骨髓抑制作用的抗排斥药可以降低受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更易使受体出现严重感染,D正确。]
√
√
√
5.(不定项)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的狂犬疫苗是抗原
B.不包扎,能减少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C.第3天注射狂犬疫苗的免疫过程属于二次免疫
D.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毒
ABC [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注射的狂犬疫苗是抗原,A正确;包扎可能会营造无氧环境,使厌氧菌繁殖,造成感染,不包扎,充分接触氧气,无法营造无氧环境,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进而起到避免感染的作用,B正确;第3天注射狂犬疫苗,属于二次免疫,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狂犬免疫球蛋白即针对狂犬病毒的抗体,为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无法进入细胞中起作用,需在内环境中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凝结成团,失去侵染能力,抗原—抗体复合物最终会被巨噬细胞清除,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19) 免疫学的应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题组一 疫苗
1.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
B.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C.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
D.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A正确;根据题意“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可知,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B错误;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给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该疫苗,C正确;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2.呼吸道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鼻喷式疫苗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
D.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C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鼻喷式疫苗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激发特异性免疫,即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鼻喷式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灭活病毒疫苗不能感染细胞,所以鼻喷式疫苗不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C错误;分析题意可知,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3.对病毒的核酸碱基进行修饰可制成mRNA疫苗。下列关于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可以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B.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表达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
C.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
D.mRNA疫苗可激活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D [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需要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产生蛋白质,作为抗原,所以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A、B、C正确;mRNA疫苗可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题组二 器官移植
4.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B.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器官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免疫赦免”对人体有益,是对免疫系统的补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如果将别人的器官如心脏移植到病人身上,病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加以排斥,B正确;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器官赦免”,C错误;“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而不是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5.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分化出B细胞和T细胞
C.骨髓移植时通常要求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会遗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根据题干可知,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可用于治疗某些顽疾,如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A正确;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B错误;为了避免骨髓移植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C正确;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骨髓移植没有改变患者体内的遗传物质,因此不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6.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
B.丙小鼠的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乙小鼠的
C.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
D.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由题意可知,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则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切除胸腺,而后进行器官移植,因此,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A正确;乙小鼠因为胸腺被切除,因而细胞免疫功能减弱,因而乙小鼠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丙小鼠的,B错误;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C正确;实验过程中,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7.免疫学在临床的应用,包括了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灭活疫苗和减毒的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C.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可用于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D.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疫苗是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而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所以疫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正确;在临床上,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C正确;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应尽可能一致,一般要求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并且还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8.(不定项)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30~60天,在被咬伤24小时内,应到防疫站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期仅6个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后机体发生了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过程
B.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
C.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持久
D.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
√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BD [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狂犬病毒,其进入机体后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主动免疫过程,而注射的抗狂犬病血清,由于其中含有对抗狂犬病的抗体,因而能起到治疗作用,为被动免疫过程,A正确;由于核酸具有特异性,因此,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B正确;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是预防狂犬病的长效手段,因为血清中含有的是抗体,不是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且抗体在体内存活时间较短,C错误;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在该疫苗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
9.(不定项)2020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 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能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免疫排斥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引起的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CD [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供体和受体细胞膜上的HLA不同,如果受体和供体两者细胞表面的HLA完全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A正确;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引起的,B错误;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使免疫排斥反应降低,C正确;“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0.(10分)疫苗是应对大部分传染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对于疫苗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是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资料二:“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某些传染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免疫预防”或“免疫治疗”),“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免疫失调属于_____________病。
(2)已经接种某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从而保护人体。
免疫预防(1分)
自身免疫(1分)
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
抗体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______________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等量生理盐水
抗体水平
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解析] (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由题干可知,“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的后果是“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即“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自身免疫病。(2)已经接种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属于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同时记忆细胞还会增殖形成部分记忆细胞。(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自变量是是否接种疫苗,因变量是抗体水平。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或安慰剂),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受试者和试验操作者的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教师用书独具)
1.某医生接待了甲、乙两位手被割破的病人(甲曾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查看伤口并询问后,给甲注射了破伤风疫苗,给乙注射了抗破伤风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初次接种相比,给甲病人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产生更多的抗体
B.通过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获得的免疫力不是由乙病人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
C.乙病人注射的抗破伤风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
D.两种治疗方法中,乙病人的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更长久
D [甲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所以机体已经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抗体,A正确;乙病人获得的抗破伤风抗体是外界给予的,不是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B正确;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乙病人注射的抗破伤风抗体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C正确;给甲注射破伤风疫苗,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关抗体,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会更长久,而乙病人直接接受抗体,消灭抗原,机体免疫系统不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治疗方法发挥疗效的时间不会长久,D错误。]
√
2.器官移植容易失败与免疫排斥有关,高效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激素)等的陆续问世,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供者器官含有引发免疫排斥的抗原,是细胞毒性T细胞的靶器官
B.供者与受者主要HLA要超过90%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C.类固醇激素可能会抑制患者体内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
D.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B [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异体移植的器官,会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而发生免疫排斥,所以,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对于受者来讲,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A正确;供者与受者的HLA只要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B错误;类固醇激素是免疫抑制剂,使免疫能力降低,可能会抑制患者体内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C正确;免疫学应用分为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等,主要包括:疫苗的应用、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器官移植等,D正确。]
重点突破练(3) 免疫调节
题组一 特异性免疫
1.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被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以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在上述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细胞因子
B.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死亡后,暴露出的病毒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
C.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其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D.在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D [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其属于细胞因子,A正确;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2.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 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 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 细胞识别并裂解被 HBV感染的肝细胞
C.B 淋巴细胞能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C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能够吞噬、呈递抗原,A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B错误;B淋巴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C正确;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题组二 免疫失调
3.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都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以下组合分别属于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细胞免疫四种情况的是( )
①有的人一经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
②HIV侵入人体后,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③某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 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某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B [①有的人一经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属于过敏反应;②HIV侵入人体后,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属于免疫缺陷病;③某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使该受体失去功能属于自身免疫病;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某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属于正常的细胞免疫,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4.人体内存在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滤泡性T细胞,该细胞高度表达OX40分子,当病毒侵染机体时能促进OX40的表达,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组织破坏,形成类风湿性关节炎,该过程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病毒侵染机体后会引起体液免疫的增强
B.抑制滤泡性T细胞表达OX40分子可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D.过敏反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相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D [由题干信息可知,病毒侵染机体时能促进OX40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即感染病毒后会引起体液免疫增强,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与滤泡性T细胞高度表达OX40分子有关,因此抑制滤泡性T细胞表达OX40分子可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B正确;由图可知,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会对自身组织产生破坏,而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来物质产生过度反应所致,二者发病机理不同,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题组三 免疫学的应用
5.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的灭活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将这种疫苗注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作出的反应有( )
A.抗原呈递细胞将疫苗摄取处理后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
B.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
C.能产生多种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识别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D.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B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后将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A错误;该疫苗含有多种抗原,可以使机体产生多种浆细胞分泌多种抗体(一般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故针对该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源于不同浆细胞,B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原体,C错误;该疫苗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不是细胞免疫,故不发生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6.将正常mRNA 直接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引起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引起炎症。使用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 可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也不易被RNA 酶水解,可用于制作mRNA疫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mRNA疫苗后,机体将以mRNA作为模板直接合成相应抗体
B.注射正常mRNA后,小鼠会产生针对该mRNA 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C.P代替mRNA 中的U后,会导致该mRNA 无法翻译出蛋白质
D.mRNA疫苗不能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所以与DNA疫苗相比,理论上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接种mRNA疫苗后,机体将以mRNA作为模板直接合成抗原蛋白,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A错误;mRNA疫苗需要进入细胞后经翻译出蛋白质,蛋白质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假尿苷(P)代替尿苷(U)后形成的修饰mRNA,能够有效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仍然能够翻译出蛋白质,C错误;与DNA疫苗相比,mRNA不需要进入细胞核,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的风险,理论上mRNA疫苗的安全性更高,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7.(不定项)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 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A.PD-1与PD-L1相互识别的过程,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供体细胞膜表面的PD-L1较多,免疫排斥反应会较强
C.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靶细胞,使之发生程序性死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
√
√
ACD [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B错误;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C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之发生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8.(15分)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下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物质A表示 ________________,丙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
(2)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噬细胞与B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类细胞统称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图中甲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细胞因子(1分)
浆细胞(1分)
树突状细胞(1分)
抗原呈递
细胞(或APC)
细胞毒性T细胞
(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识别并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该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属于______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记忆T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凋亡
(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特异性强的优点,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
[解析] (1)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即细胞因子,丙是B细胞分化而成的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故丙是浆细胞。(2)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与B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类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据图可知,甲细胞产生的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因此甲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3)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记忆T细胞,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该过程中,靶细胞的裂解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属于细胞凋亡。(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特异性强的优点,该过程有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属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号
1
3
5
2
4
6
8
7
(教师用书独具)
1.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好人”的错觉,从而放过肿瘤细胞,任其疯狂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图中所示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图中的T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该过程没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
D.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作为延缓癌症扩散的药物用于临床
√
D [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图中所示过程有T细胞参与,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根据细胞免疫的过程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则图中的T细胞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但该过程有辅助性T细胞参与,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加速了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C错误;PD-1抑制剂类药物,如PD-1抗体,可以减弱PD-1蛋白的功能,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使癌细胞失去“伪装”,最终通过细胞免疫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延缓癌症扩散,D正确。]
2.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图示免疫过程中的a、b表示免疫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
B.a细胞为B淋巴细胞,其分裂、分化过程需要细胞因子和抗原的刺激
C.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
D.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
B [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结合图示可知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A正确;a细胞分裂、分化后能够裂解靶细胞,故a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b细胞是分裂后得到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C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
3.(不定项)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能够预防脊髓灰质炎,如图表示该疫苗引发体液免疫的作用机理,M、N、P、Q代表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Q细胞是浆细胞,其内具有丰富的内质网,但不具备识别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B.dIgA进入肠道后参与免疫第一道防线,可以防御多种病原体对黏膜细胞的粘附
C.dIgA功能紊乱攻击肠黏膜细胞造成的严重腹泻属于自身免疫病
D.IgA的分泌及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
√
√
AC [Q细胞可以分泌抗体,Q细胞是浆细胞,其内具有丰富的内质网,不能识别抗原,A正确;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IgA进入肠道后参与免疫第一道防线,可以防御特定病原体对黏膜细胞的粘附,B错误;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分清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因此dIgA功能紊乱攻击肠黏膜细胞造成的严重腹泻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IgA的分泌及清除体内病原体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防御功能,D错误。]课时分层作业(19) 免疫学的应用
(本套共10小题,共30分。第1~7小题,每小题2分;第8~9小题,每小题3分;第10小题10分。)
题组一 疫苗
1.卡介苗是对毒性强烈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培养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发现其对所有的试验动物都没有致病力,该疫苗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以持续10~15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种过卡介苗的人,再次接触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时会发生二次免疫
B.接种卡介苗后记忆细胞可以在10~15年内保持对抗体的记忆
C.卡介苗对接种者一般无致病力,但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
D.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呼吸道黏膜下分布有约50%的淋巴组织,组成了人体重要的黏膜免疫系统(MIS)。鼻喷式疫苗通常模拟呼吸道病毒侵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属于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B.鼻喷式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鼻喷式疫苗可以是灭活病毒疫苗
D.与注射疫苗相比,接种鼻喷式疫苗可避免触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
3.对病毒的核酸碱基进行修饰可制成mRNA疫苗。下列关于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可以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B.mRNA疫苗进入机体后表达的蛋白质可作为抗原
C.与蛋白质疫苗相比,mRNA疫苗一般不需要多次接种
D.mRNA疫苗可激活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
题组二 器官移植
4.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B.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器官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5.干细胞是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未成熟细胞,它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医学家们正尝试利用干细胞治疗一些顽疾,用骨髓移植法有效治疗白血病便是成功的例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干细胞治疗某些顽疾,是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B.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分化出B细胞和T细胞
C.骨髓移植时通常要求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
D.异体骨髓移植成功后,康复者的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不会遗传
6.将甲小鼠的皮肤移植到乙、丙小鼠的身上,其中乙小鼠的胸腺被切除,丙小鼠的胸腺未切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探究胸腺对器官移植的影响
B.丙小鼠的皮肤移植成功率高于乙小鼠的
C.小鼠体内对异体皮肤产生排斥作用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
D.对丙小鼠的胸腺进行假手术,但不切除,可以排除手术对实验的影响
7.免疫学在临床的应用,包括了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灭活疫苗和减毒的活疫苗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C.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中可用于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D.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8.(不定项)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30~60天,在被咬伤24小时内,应到防疫站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期仅6个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后机体发生了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过程
B.可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狂犬病毒核酸,确定其是否被感染
C.抗狂犬病血清的保护时间要比狂犬病疫苗持久
D.狂犬疫苗有效期仅6个月是因为机体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和寿命有限
9.(不定项)2020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 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能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免疫排斥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引起的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10.(10分)疫苗是应对大部分传染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对于疫苗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是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资料二:“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会对正常机体造成损害。“细胞因子风暴”是导致某些传染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________(填“免疫预防”或“免疫治疗”),“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免疫失调属于____________病。
(2)已经接种某疫苗的人,在遭受对应病毒侵染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保护人体。
(3)在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疫苗,另一组接种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受试者体内的__________和身体健康状况来评价疫苗效力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优点是避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