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红
红
岩
课前导入
《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十章,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被全面包围的状态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课前导入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党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重庆忠县人。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他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文联专门从事创作。“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作者简介
杨益言(1925—2017),《红岩》的主创人之一,四川武胜县人。1944年考入同济大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杨益言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粉碎“四人帮”后,杨益言才彻底平反。1979年他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作品简介
1948年,中国革命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题目解读
①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红岩。在四川省重庆市郊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驻址。
②“红色 ”象征着革命,岩石非常坚硬,“红岩”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
③在越狱时,齐晓轩为掩护战友,站在一块大岩石上,吸引敌人注意力,成为射击目标,他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岩石。“岩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战士们为解放新中国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
红岩
内容概括
【内容概要】1948年,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龙光华、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等人英勇牺牲。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到来了!
章节概括
第一章:余新江介绍特务纵火灾情,甫志高开设书店开展学运。重庆大学学生追讨特务。
第二章:郑克昌获得陈松林好感,甫志高指导陈松林工作。陈松林再入重庆大学认识黎郑。
第三章:成瑶过江回家找二哥成岗聊天,她把《挺进报》带回来给二哥看,二哥担心她,和她争吵。成岗回忆以前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他考进工厂当了一名办事员,他到总厂的修配厂做管理员,那座工厂即将面临倒闭,机器不能用,他让工人复工,工厂恢复了。他负责印刷《挺进报》的工作,与江姐见面后又承担了写钢板的任务。
章节概括
第四章:江姐和华为乘船,甫志高送他们,到华为他们家乡的地方,江姐看见布告上写着死去的战友,得知彭松涛也牺牲了,她眼泪盈眶。到了华为他们家,老太婆激动地迎接江姐,江姐误认为老太婆还不知道老彭已牺牲,而华为却刚知道。老太婆和江姐热泪盈眶。
第五章:郑克昌骗取甫志高、陈松林的信任,成岗花费很多精力印刷好《挺进报》。李敬原来到成岗家,成岗想要印刷《进攻》,李敬原拒绝,成岗知道他珍藏着的这份文件是李敬原写的,产生了敬意。李敬原回想起他参加重庆市委领导与周总理见面的事情。
章节概括
第六章:在一幢黑沉沉的大楼里,徐鹏飞是这里的特务头子之一,主宰着一切人的命运,《挺进报》到处流传却查不到来源使他非常愤怒。他从魏吉伯、黎纪纲(他们都是严醉身边的特务)口中了解到《挺进报》的来源,甫志高、陈松林暴露。
第七章:许云峰得知甫志高要扩大沙坪书店,准备办刊物,陈松林与许云峰介绍新来的店员郑克昌,使许云峰确认郑克昌是特务,陈松林离开。甫志高面对许云峰的命令与审问不以为然,不听从他的命令,要回家,于是被捕。郑克昌与魏吉伯来店内抓人被骗。
章节概括
第八章:李敬原和许云峰在茶园里接头,甫志高叛变,许云峰保护李敬原被捕,特务们赶到成岗家,意外发现《挺进报》的来源,成岗急中生智把扫帚挂在窗口保护大家,成岗被捕。成瑶与李敬原在中山公园碰面,被安排做《山城晚报》的记者。
第九章:徐鹏飞审问许云峰,而许云峰不为所动。许云峰发现铁门里的成岗已血肉模糊。徐鹏飞了解到,《挺进报》的领导人是许云峰。许云峰有意把敌人的全部注意力都引向自己,保护了组织和群众。许云峰写《我的“自白书”》表达自己对党的深厚感情。
章节概括
第十章:徐鹏飞大摆庆功宴,变换手法请许云峰赴宴,妄想用计偷拍和许云峰举杯喝酒上报纸,结果失败,被许云峰识破。许云峰和特务头子毛人凤交谈,毫无退缩。
第十一章:刘思扬回想起被甫志高出卖,被特务头子审讯。特务了解到刘思扬他们家是资本家,父亲给了特务一些钱,所以特务不像对待其他共产党那样对待刘思扬。刘思扬没有叛变,他被关进监狱,认识了余新江、丁长发和龙光华。监狱的生活很凄惨,没有水,饭也特别难吃。
章节概括
第十二章:余新江在监狱中遇到了当年的夏老师;许云峰被抬入牢房遭隔离。监狱里的共产党员们用歌声交流。没过几天,许云峰用坚强的意志下地走路。监狱里降生了一个孩子,许云峰起名为“监狱之花”。放风时,共产党员们挖水坑舀水,特务发现龙光华,他被打成重伤,监狱里的人们愤怒阻止。
第十三章:为保护在墙角挖出的一眼泉水,龙光华被特务打死。革命者愤怒至极,要求礼葬龙光华举行追悼会。监狱所长不同意,全监狱里的人绝食抗议。最后监狱所长终于同意大家的要求。
章节概括
第十四章:江姐来到华为的家里。甫志高突然找到江姐,让江姐检查秘密送来的一批军火,骗她说余新江病了。刚刚江姐已经听华为说余新江被捕,甫志高的阴谋已被江姐看穿,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门口有几位便衣特务。老太婆和华为去找江姐,路上有些累,就找了家店去吃饭,老太婆发现了假扮警察的特务,在前一晚,江姐被押到重庆。
第十五章:江姐被抓进渣滓洞,特务对江姐实施酷刑,但江姐没有屈服。当江姐晕过去,特务就会往她身上泼水。监狱里又有人唱起了囚歌。刘思扬作诗,女牢房的人轮流照顾江姐,江姐醒了。全监狱的人给江姐作诗。
章节概括
第十六章:新来监狱里的人带来了好消息。监狱里的人很兴奋,要过新年,表演各种节目、互换礼物。各囚室都在创作对联,余新江为每人做了一颗红星,特务们正在暗中观察他们,还放了录音机。在过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来表演了,跳舞、唱歌……傍晚,许云峰悄悄被特务带走。
第十七章:西南长官公署的一间会议厅里正在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成瑶在这里的身份是记者,名字是陈静。大概的新闻内容是在讲国共和解。成瑶在记者会上认识了Mary和徐鹏飞,他们和众多记者一起合了影。成瑶戳穿国民党假和谈。徐鹏飞注意到成瑶,陈松林找成瑶。
章节概括
第十八章:监狱里的人学习地下党秘密送给他们的教科书,刘思扬的家人救出他,他获救了。国民党假意放人,跟踪刘思扬。刘思扬回家后被软禁,雨天老朱来见刘思扬。
第十九章:刘思扬再次被捕,被押到白公馆。刘思扬遇到成岗,他发现了很多古怪的人。成岗被特务麻醉,后来渐渐醒来。
第二十章:刘思扬被同志们信任,认识了小萝卜头。成岗在监狱中出版《挺进报》。刘思扬与齐晓轩认识。小萝卜头与刘思扬交流。
章节概括
第二十一章:郑克昌伪装成进步记者被关进楼七室,化名高邦晋,骗取余新江信任,探查地下党线索,鼓动单纯青年学生唱啦啦词惹事时露出马脚。余新江识破郑克昌的诡计,除掉看守狗熊和郑克昌。
第二十二章:陆清坐在家中听新闻。胡浩被特务打,纸条被发现,齐晓轩帮助胡浩。
第二十三章:成岗和刘思扬换了新的牢房。胡浩看《中国史纲》,和成岗挤到书架丛中去,了解华子良。
第二十四章:华子良找齐晓轩,齐晓轩、成岗决定越狱,许云峰挖隧道。老太婆和李敬原交谈。
章节概括
第二十五章:严醉从美国回来了,特务要把江雪琴、李青竹转移到白公馆,她们和监狱里的人告别。
第二十六章:女室给余新江送信,被特务发现,却并没有找到信件。白公馆黄先生被特务杀了,华子良接头失败,华子良被新来的特务带上了卡车。
第二十七章:李敬原来到安平人寿保险公司救战友,成瑶与李敬原接头。毛人凤与徐鹏飞谈话,监狱与外边的联系中断。
章节概括
第二十八章:胡浩要求入党,成岗看信。华子良失踪。黎纪纲突然失踪,特务带走许云峰。
第二十九章:余新江失去了党的联系。解放军的炮声响起,敌人准备应战。老大哥要大家声东击西,监狱里的人越狱,丁长发被打死,余新江被打伤。
第三十章:敌特灭亡前妄想炸毁山城,工人盼解放自发护卫家园。白公馆密道越狱,冲锋号耳边响起。
人物形象
许云峰(剧照)
◆敏锐性高,处事果断——发觉沙坪书店私自扩大规模,决定弃用;从郑克昌写的几句诗,识破了郑克昌的特务身份,果断安排大家转移。
◆正气凛然、无私无畏——在茶园为了掩护李敬原撤退,主动吸引特务被捕。
◆沉着镇定、机智勇敢——在监狱中,将敌人引入错误的判断。赴宴时,义正词严地戳穿敌人的阴谋。
◆大义凛然、舍己为人——被关在地牢里,徒手挖出一条地道。最后把地道留给同志们,自己从容就义。
人物形象
◆革命经验丰富,理性机智——在甫志高送行时,指出甫志高的几处错误,嘱咐甫志高要小心。
◆政治上成熟,沉着稳重、冷静坚强——得知丈夫壮烈牺牲,强忍内心悲痛,镇定自若地与双枪老太婆会面。
◆对党忠贞、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酷刑,即使竹签钉进手指,也绝不透露党的机密。
◆深沉坚强,从容不迫——知道自己将要牺牲,没有恐惧与悲戚,从容地同狱中战友告别。
江姐
人物形象
◆机智聪明,临危不乱——刻印《挺进报》被发现时,他及时悬挂扫帚作为暗号,避免了党内更多的同志被捕。
◆对党忠诚,顽强不屈——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却不屈服,写下《我的“自白书”》表明心志。
◆意志坚定——被敌人注射“诚实注射剂”,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没有透露党的机密。
成 岗 剧 照
人物形象
原名刘国志,党员,他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负责《挺进报》的收听、抄录工作;与其未婚妻孙明霞一同遭叛徒出卖被捕押往渣滓洞拘捕。与余新江在追悼龙华光烈士事件中作为代表与特务谈判。后被家人重金赎出。在家中粉碎“红旗特务”的阴谋后逃跑未果,被再次押往白公馆拘捕。在监狱中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最后参加了白公馆的越狱行动,壮烈牺牲。
他虽然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却投身革命,为信仰劳碌奔波。是知识分子中的楷模。他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革命信仰,至死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刘 思 扬 剧 照
人物形象
原名宋振中,宋绮云之子,因身体发育畸形,头很大,身子纤瘦,被唤作“小萝卜头”, 他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被囚禁在“白公馆”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6岁时在黄将军的帮助下学习。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非常尊敬老师,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他天真无邪,遇害时不满9岁,但在监狱中关了八年。
小萝卜头(剧照)最年幼的烈士
人物形象
原名韩子栋,党员,原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与罗世文,车耀先一道被捕。他是潜伏最深的共产党员,忍辱负重、忠贞不屈,因装疯卖傻而被特务称为 “疯老头”,被关押在白公馆。在陪杀场时接受罗世文的指令忍辱负重佯装疯子蒙骗敌人,通过外出买菜的方式建立了狱中党组织与地下党的联系,传递了许多宝贵的情报。在被敌特强掳到山上打游击时脱逃,带领解放军支援了渣滓洞和白公馆的越狱行动。他还是华为的父亲和双枪老太婆的革命伴侣。特务对他比较放心,常让他去磁器口卖菜。得知“提前分批密裁”的罪恶计划后逃到了解放区,为渣滓洞、白公馆越狱作出了巨大贡献。
华子良
(剧照)
人物形象
原名陈联诗,党员。华蓥山纵队的组织者、指挥员 是一位传奇人物,因善使双枪被人誉为双枪老太婆。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
其人物原型为陈联诗、邓惠中、刘隆华。是华子良之妻,华为之母。
双枪老太婆(剧照)
作品主题
《红岩》是一部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的小说。作品真实地展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以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仰。红色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小说以“红岩”为题,喻指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岩石一样。
艺术特色
1、《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
2、《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
艺术特色
3.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也是《红岩》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由于狱中的隐蔽斗争,和在特殊情境下,人物的内心活动必然更加丰富复杂的特点,《红岩》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作用。由于充分调动了这两方面的艺术手段,人物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得到了有力的烘托。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红岩》有别于其他同种性质的长篇小说,在塑造传奇英雄的同时,也显示了英雄性格所包含的较大的思想深度。
艺术特色
4.《红岩》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斗争错综复杂,但全书章法井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小说共30章,前10章,侧重写重庆地下斗争和川北的武装斗争。后20章,以写狱中斗争为主。前后互相关联,而以狱中斗争为中心。作者巧妙地借助人物活动这一线索,引出并连结起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
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红岩精神
小说《红岩》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在众多写革命历史的小说中,《红岩》是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以及作品结构的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而著称的。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和杨益言、刘德彬一起被分配到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他们作了数百次革命传统报告,讲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56年底,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把他们口头讲述的重庆集中营里烈士们的斗争事迹材料,整理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感
谢
观
看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