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1.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封锁 企图 业已 纷纷馈退
B.管辖 策略 占领 甚为微弱
C.拒绝 泄气 功势 万船齐放
D.惨败 豫北 坚决 和平胁定
2.下列词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塞(sè) 顽强(wán) 锐不可当(dāng)
B.芜湖(wú) 签订(qiān) 摧枯拉朽(xiǔ)
C.歼灭(qiān) 督战(dū) 毫无斗志(dòu)
D.荻港(dí) 横渡(hèng) 风平浪静(píng)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将“发挥”改成“发扬”。
B.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将“增加”改为“培养”。
C.宋词或许可能是一杯谁喝谁醉的美酒。
删掉“或许”或“可能”。
D.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学校决定举办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
在“征文”后加“活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年伊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凶猛,极易传染,各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B.本次军训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为他们顺利度过中学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C.由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采用“90秒即兴考核”等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D.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只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对重大历史事件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读来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B.同学之间意见不同时,应当风平浪静地讨论,不可意气用事。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分列式上,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徒步方队昂首而来。
D.人民解放军凭着信念与勇气,以摧枯拉朽之势击退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军队增了兵,并确定了他们溃退的日期,再留给联合国六个月的时间去控制局势。
B.当你泄气时,当你失落时,你要相信付出会得到回报。
C.北京时间3日晚,德国队以摧枯拉朽之势4比0狂胜阿根廷队,昂首挺进世界杯半决赛。
D.经过数月的苦练,这支少年篮球队的气势锐不可当,他们对于这次比赛志在必得。
7.下列各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日本政界一些人妄图_____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______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的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新闻,爱上新闻阅读,班级举办了以“新闻与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8.[活动一:新闻人物]
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苟见倚强凌弱,众暴寡之行为,必毅然伸张人道,而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志,不能不屈服于舆论之制裁。 ——邵飘萍,《京报》创办者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 ——范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活动开始,板报组成员选择了以上材料作为本期板报的内容。请你研读材料,思考内涵,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邵飘萍捍卫记者的天职,他认为记者职责在于______________;范长江则用鲜明的语言阐明了______________。
9.[活动二:拟写新闻]
请你根据以下内容,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消息,报道此次研学活动。要求:题目自拟,按照消息格式写作;采用第三人称;不少于120字。
研学时间 4月3日 研学地点 河北省英烈纪念园
活动主题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参加对象 XX学校八年级全体师生
讨论发言 [同学甲]这次研学活动真有意义!参观纪念园时,看着墙上一张张旧照片和一段段历史资料,我仿佛看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学乙]是啊!当悲壮的哀乐在耳畔响起,大家充满敬意地为革命烈士献上挽联,那一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珍惜当下,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革命事迹”环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畅所欲言,述说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老师]在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革命历史,感受到了先烈们不怕牺牲的伟大品质,对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毛泽东
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电 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________________。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③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④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地)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的范围。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连)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战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已经把敌人完全孤立起来。
⑤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开封、南阳等处的敌人,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⑥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10.新闻开头的镜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11.请将第①段的新闻导语补充完整。
12.品读第④段中第二处画横线的语句,分析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例谠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新华杜北平二十四日六时电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李宗仁、何应钦及南京的国民党军队于昨日上午逃出南京。李、何等乘飞机逃往上海。国民党南京守卫部队及宪兵,沿京杭公路逃跑。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南京人民正在等候着人民解放军。在国民党军已离开南京,人民解放军尚未入城的时间,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该电称,毛主席勋鉴①:
南京守军于二十三日撤退。南京人民为安全计,联合发起各界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推青苑为主任委员,贻芳为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十三人。地方尚称安定。恳请电饬②京陵外围野战军,对南京予以和平接收,以慰民望。何日入城,并请电示,以便欢迎。
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副主任委员吴贻芳及委员等同叩梗酉③。
【注】①勋鉴: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②饬:饬令。③梗酉:发电文的时间,即二十三日酉时。
14.这则消息主要报道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5.同样是“逃跑”,文中措辞却不一样,请你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下面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
②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
16.请举出一例,说明消息的准确性在本则消息中是如何体现的。
17.这则消息原文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的电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馈”应为“溃”;C项“功”应为“攻”;D项“胁”应为“协”。
2.答案:B
解析:A.塞sài。C.歼jiān。D.横héng。
3.答案:A
解析:A项属于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删去“能否”。
4.答案:A
解析:B项,“提高”和“意志”不搭配,可改为“锤炼”。C项,主语残缺,可删去“由于”。D项,“受……的影响”与“是……造成”的杂糅,可删去第三个“是”和“造成的”。
5.答案:B
解析:B项,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不合语境。A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C项,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D项,摧枯拉朽: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A、C、D三项中的加粗词语使用正确。
6.答案:A
解析:“溃退”是“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的意思,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篡改”指用作伪 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对象一般是较重大且抽象的事物。“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对象多是具体的书面材料。所以此题用“篡改”搭配“历史”更恰当。②“驱除”指赶走,除掉。“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本句中与“疾病”褡配,故用“袪除”更恰当。③怨恨的消除用“融解”,“溶解”指的是溶为液体。
8.答案:用舆论制裁社会不平现象;新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解析:从邵飘萍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记者要通过舆论来处理社会中“强凌弱”“众暴寡”等不平之事,所以记者的职责在于用舆论制裁社会不平现象。范长江用鲜明的语言明确阐述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据此概括作答,意近即可。
9.答案:[示例]
××学校八年级全体师生赴河北省
英烈纪念园开展研学活动
4月3日,××学校八年级全体师生赴河北省英烈纪念园开展以“传承革命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同学们通过参观纪念园、敬献挽联、宣讲革命事迹等活动了解到了革命历史,感受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建设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解析:
10.答案:电头交代了发电通讯社(新华社)、发电地点、发电时间。
解析: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电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结合“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可知,“新华社”是交代发电通讯社,“郑州”是交代发电地点,“1948年11月5日”是交代发电时间。
11.答案: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解析: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是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根据第①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可知,这里缺少的是事件结果;根据标题“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可知,结果是我军占领了南阳。据此进行补充即可。
12.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稳固并蓬勃发展,表达了对我军日渐强大的费美和革命的信心。
解析:“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共产党”比作“树木”“森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共产党武装力量稳固、蓬勃的发展状况,寄寓着作者对我军日渐强大的赞美和革命的信心。这样写也更方便读者理解。
13.答案:①句中“现已”为“现在已经”的意思,是时间限制,表明是现在联(连)成一片,并不是过去或者未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现已联(连)成一片”不说“现在已经联(连)成一片”,体现了语言精练的特点,后者就显得拖沓了。
解析:新闻的语言特点是: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而“简练”就是要求新闻语言简洁、洗练,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现已”意思就是“现在已经”,用“现已”两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不需再用四个字来表达,故“现已”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练。
14.答案: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国民党官兵正在逃亡;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南京人民组织成立了治安维持委员会,并致电毛泽东主席。
解析: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几层意思从主到次依次呈现。这则消息最重要的事实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国民党官兵正在逃窜;次要的是人民解放军急进南京;再次要的是南京成立治安维持委员会。依次概括这几项内容即可。
15.答案:①“奔逃”指快速逃跑,写出了浦口的国民党军逃南京之迅速。②“乱窜”指秩序凌乱地逃亡,写芜湖及镇江一带的国民党军逃跑时的凌乱,含讽刺意。
解析: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有侧重地分析其表达效果。“奔逃”侧重表现逃跑的速度,“乱窜”侧重表现逃跑的秩序。
16.答案:消息强调“用事实说话”,因不能确定当时人民解放军是否进了南京城,所以运用了“如果”“可能”等词语,这体现了对事实的尊重和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首先从文中筛选出体现消息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句子等,然后任举一例并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的。
17.答案:引用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青苑等人发给毛泽东主席的电文,更有力地证明了“南京人民已于昨日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并于昨日下午六时发电致毛泽东主席,欢迎人民解放军”等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体现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人心所向。
解析:把电文原文呈现出来,是消息真实性的有力证据。结合这则消息主要报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