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7:3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殇(shāng) 同胞(bāo) 篡改(chuàn)
B.呓语(yì) 遁形(tùn) 大阪(bǎn)
C.磅礴(páng) 辱没(mò) 杀戮(lù)
D.悼念(diào) 捍卫(hàn) 缅怀(miǎ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初衷 警惕 抵赖 纪念碑 B.裁军 抢劫 摧残 理事会
C.右翼 铭记 彰显 幸存者 D.书籍 妄图 审叛 教科书
3.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__________,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的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正义良知及世界和平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B.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C.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D.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B.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呓语:因劳累而说梦话。)
C.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捍卫:保卫。)
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遁形:隐藏形体。)
6.下面语段中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A惨绝人寰,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B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C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D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A.惨绝人寰 B.镀金劫波 C.余孽 D.捍卫
7.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回顾中国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我们不由得感慨万千。你校准备开展以“历史的记忆”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也来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了以下3个国家级纪念日,请你依照示例,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则宣传标语。
日期 国家级纪念日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0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示例:不为记住仇恨,是要珍惜和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后,非常气愤地发了一条微博:“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如果请你在小明的微博下留言劝说他,你将怎么说?
(3)某班要以“中国烈士纪念日”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需要引用古诗,请你从下面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清·康有为)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
D.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清·黄遵宪)
8.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千克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荡。”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有删改)
1.第1段中引用的习近平的讲话有什么作用?
2.第2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主要涉及了哪些信息?
3.第4至8段中,作者列出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4.阅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一: 中国青年网南京12月13日电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等多地,民众自发以多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2014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格外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材料二: 听听来自和平的声音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活动中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材料三: 日媒为何在公祭日安静异常?
中新网12月15日电 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微词典】祭奠(jì diàn):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夙愿(sù yuàn):一向怀着的愿望。
1.速读以上三则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到的主要信息。
2.仔细阅读材料二,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3.仔细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民众自发性地以多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
B.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让人们铭记历史,记得战争的惨痛教训,世界和平才有希望来临。
C.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历史事实不会因某些人的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应该反思历史,面向未来。
D.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日本媒体静得出奇,这意味着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日本当局正在反思自己的错误,让悲剧不再重演。
4.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通过认真阅读这些材料,你想对至今还在保持沉默的日本当局者说些什么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篡cuàn。B项,遁dùn。D项,悼dào。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D项,叛—判。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组句成段的能力。通读语句,可知讲述的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按照逻辑,应先介绍目的,再阐述意义,故首先应是②,表明是为了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然后是⑥,将与世界沟通的内容具体化为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接着是④,阐释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态度。接下来是①,总结与世界沟通的结果是使人类的历史记忆长久。然后是⑤,阐述最终目的是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最后是③,承接前面的“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综合排序为:②⑥④①⑤③。故选C。
4.答案:D
解析:(成分残缺,应删除“在”或“让”)
5.答案:B
解析:“呓语”指梦话,文中指发表篡改历史真相的反面言论。
6.答案:A
解析:“惨绝人寰”指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妥,应改为“倒行逆施”。
7.答案:(1)不为牢记杀戮,是要警示未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小明同学,我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再说,如果“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不是又要有战争发生了吗?所以,呼吁全社会的人珍爱和平,才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你说呢?
(3)C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所选纪念日的主题,从积极的方面阐述其意义,可仿照例句,采用“不为……是要……”的句式。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答题时,可以针对小明所说的内容,指出牢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注意语气委婉。
(3)A.“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抒发变法受挫后内心难以平静、渴求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表现了诗人意气风发的战斗热情。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表达了对已逝英雄的怀念、赞美之情。D.“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表达了诗人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故选C。
8.答案:1.习近平的这段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
2.插叙。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以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
3.作者运用“9时56分”“10时整”等精确的时间,“18名”“16名”“8个”“77名”“1.65米”“2014千克”“160字”等准确的数字,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4.【示例】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时间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向所有世人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新闻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出习近平讲话里的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二是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即要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平。
2.本题考查判断记叙顺序及提炼信息的能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本段属于插叙,主要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和设立公祭日的情况。
3.本题考查理解新闻的特点的能力。语段中的时间和数字主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9.答案:1.①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民众举行祭奠活动。②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旨在不忘历史,呼吁和平。③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冷处理态度引发人们的质疑。
2.中国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没有仇恨,但要以史为鉴,维护和平,努力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3.D
4.三则材料,表达了作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爱国情感,也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恶行径的批判和憎恨之情。
5.示例:如果有谁还要歪曲历史,颠倒黑白,30多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也不会答应。只有坦诚面对,勇于认错,才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才能让和平之花在全球盛开!
解析:1.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首先要阅读三则材料,提取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日本媒体静得出奇”等,然后再分条概括。
5.本题属于拓展探究题,考查学生的文本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中对日本当局态度的论述,学生能够晓之以理,并义正词严地进行警示,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