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3 09:4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有关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都无K值 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不一定增加
2.湖泊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家针对某一面积为2km2的湖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调查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25条鲫鱼,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40条鲫鱼,其中标记的鲫鱼有5条,则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为200条/km2
B.要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改用小网眼渔网重捕(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则估算结果比实际种群密度明显偏大
C.在该湖泊的鱼类捕捞中,既要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又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后种群数量维持在K/2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对该湖泊某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不相关的
3.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B.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
C.对某草原上的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应尽量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D.人类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可能改变人口环境容纳量
4.《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某鱼塘为增加经济收人,需定期多次投放养殖鱼的鱼苗,科学利用生态学原理增加鱼类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鱼后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值左右
B.调查该鱼塘中某种养殖鱼的种群密度,可用于确定捕捞最佳时间点
C.增加饵料的投放,养殖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会发生改变
D.用网眼较小的渔网捕捞,有利于捕后鱼种群数量快速恢复
5.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雀鳝与甲的种群增长速率均达到最大
B.t1前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J”形增长
C.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雀鳝与甲的数量均会受到水温、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
6.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速率v=rN(其中r为增长率,N为种群数量)。但现实中,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有限。假设环境资源所能承载最大种群数量为K,当种群数量为N时,剩余资源空间为(1-N/K),此时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为r(1-N/K),实际增长速率为v=rN(l-N/K),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变
B.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能长期维持在K值附近
C.现实条件下,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D.现实条件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约为Kr/4
7.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形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形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8.某实验小组研究了当地甲、乙两种动物当年(Nt)和一年后(Nt+1)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相关曲线,其中直线p表示Nt+1=Nt已知甲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乙种群密度
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上升,B~C段下降
C.F 点时的乙种群数量可能达到了 K 值
D.A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9.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约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10.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K、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 = N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东北虎属于K对策生物,一般个体较大、数量较少但存活率较高
B.蛙属于r对策生物,在种群密度较低时其种群密度也能迅速回升
C.当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低于X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可能逐渐走向灭绝
D.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K对策生物比r对策生物更有优势
11.在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次大草履虫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 )
A.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对应数值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B.图中K值的大小与培养液的体积有关,不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C.若开始时在该培养液中放入10个大草履虫,则种群数量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不变
D.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2.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t+1/Nt=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f 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D.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数量将减少
13.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经台盼蓝染色后,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每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甲所示,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5×108个
B.图乙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a>b
C.血球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一块盖玻片只能覆盖一个计数室
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
14.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曲线A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曲线B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受某种剧烈的外源性因素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在未达到原先K值(即K0)前就因个体成批死亡而下降,并在一段时间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密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点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该外源性因素作用后,新的环境容纳量在Q点以下
C.导致曲线A与B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与种间关系无关
D.若曲线B后期数量下降是由于某种生物入侵造成的,则入侵可能发生在b点
15.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时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时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鱼类时,捕捞后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S”形增长的种群有K值,“J”形增长的种群无K值,A正确;B、“J”形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理想的,无限的,B错误;C、自然界中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C错误;D、“J”形增长由于资源、空间是理想的,无限的,所以种群个体数不断增加,D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第一次捕获量为25条,第二次重捕40条,带标记的5条,故该湖泊中鲫鱼的数量约为25×40-5=200(条)则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为200÷2=100(条·km2),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每条鱼被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做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B错误;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在该湖泊的鱼类捕捞中,既要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又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后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C正确;食物充足、天敌捕食少,种群密度增加,而食物资源匮乏、天敌捕食多,则种群密度下降,D错误。
3.答案:A
解析:A、植物夏季生长茂盛,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A错误;
B、环境容纳量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B正确;
C、对某草原上的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应尽量降低其环境容纳量,C正确;
D、人类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能改变人口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
4.答案:B
解析:K/2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较易恢复,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鱼后种群数量需要维持在K/2左右,A错误;调查该鱼塘中某种养殖鱼的种群密度,确定其K值,可确定捕捞最佳时间点,B正确;增加饵料的投放,鱼的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大,C错误;网眼较小的渔网可将大量幼鱼捕获,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D错误。
5.答案:A
解析:由题可知,N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则(1-N/K)的值越大,说明种群数量越小,环境阻力小,则种群增长的潜能越大。t1前雀鳝与甲的种群数量均不呈“J”形增长, B错误;水温是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6.答案:D
解析:增长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增长前的值=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增长后的值-增长前的值)/时间,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错误;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灯”形增长,没有K值,B错误;现实条件下,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S”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C错误;现实条件下,种群呈“S”形增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根据实际增长速率为v=rN(1-N/K),可知K/2时种群最大增长速率约为rK/2(1-K/2÷K)=Kr/4,D正确。
7.答案:D
解析:A、曲线甲为“J”型增长,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不同,A错误;
B、曲线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E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C错误;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即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可以尽快恢复,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乙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较弱,而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物,A正确;
B、甲种群数量在A~B段(不含A点)Nt+1/Nt的值大于1,数量增加;在B~C段Nt+1/Nt的值开始大于1、过直线后小于1,种群数量先增后减,B错误;
C、F点时Nt+1=Nt,乙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可能达到K值,C正确;
D、A点时,Nt+1=Nt,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
B.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错误;
C.b点对应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大,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较少时,r对策生物Nt+1/Nt的值大于K对策生物Nt+1/Nt的值,再结合题中信息可推测,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更有优势,D错误。
11.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呈“S”形增长的种群一开始就存在环境阻力,即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前,A错误;图中K值为环境容纳量,除了培养液的体积外,K值还会受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影响,D错误;若开始时在培养液中增加大草履虫的数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将变短,C错误;图中C点对应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正确。
12.答案:A
解析:当Nt+1/Nt=1,则该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当01,则该种群的数量增长。由图可知,虚线e代表Nt+1/Nt =1,这表明,曲线位于e的上方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e的交点表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曲线位于e的下方则种群数量减少。图示种群数量小于c时,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所以f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当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才达到最大数量,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为b时,Nt+1/Nt最大,说明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种群数量为c时,Nt+1/Nt =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数量为d时,Nt+1/Nt <1,说明种群数量将减少。
13.答案:C
解析:据图甲分析可知,图中双边线内1个中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数为24-4(死的)=20(个),故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25×104×10÷0.1=5×108(个),A正确;由图乙可知,曲线b在t2前已达到K值,而曲线a在t2时可能刚达到K值,因此在t2时b剩余的营养物质的量少于a,即营养物质剩余量a>b,B正确;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C错误;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可能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D正确。
14.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曲线B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受某种剧烈的外源性因素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在未达到原先K值(即K0)前就因个体成批死亡而下降,无法知道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的比例,因此不好判断年龄组成,A错误;B、该外源性因素作用后,曲线B在Q点以下波动,因此新的环境容纳量在Q点以下,B正确;C、导致曲线A与B存在差异的原因不仅与种内斗争有关,可能与种间关系(受外源性因素影响)也有关,C错误;D、若曲线B后期数量下降是由于某种生物入侵造成的,则入侵可能发生在b点之前,D错误。故选B。
15.答案:(1)无关
(2)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条件越优越
(3)小于
(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
解析:(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大小不变,与种群密度无关。
(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Ⅰ曲线对应的K值变大,说明其对应的环境条件变得更好,Ⅱ曲线对应的K值变小,说明其对应的环境条件变得较差,曲线Ⅲ一直在下降,说明其对应的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Ⅰ>Ⅱ>Ⅲ。
(3)种群数量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时,其种群数量在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较高的捕捞量,则希望经济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捕捞后剩余量应在K/2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