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赤壁
杜牧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背景及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学会用崭新的思路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理解诗歌,感受作者抑郁中的积极态度。
赏读理解
赏读诗歌
读诗方法知多少:
1、读出节奏
2、读出抑扬顿挫
3、读出情感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读诗歌
赏读诗歌
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之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读诗歌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
不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读诗歌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中找出一个加法算式来。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东风=
“二乔”=
杜牧-机遇=
杜牧+机遇=
有利条件、机遇
指成功、失败
壮志难酬
大展身手
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
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大展身手
走进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回纥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心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探究思考
一首咏史诗 重大事件( )小事件
一篇文章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评论历史事件 庄重( )浮薄
再探诗歌
再读诗歌谈谈杜牧的大与小,曲与直,庄重与浮薄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没有直接些赤壁之战的场景,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折戟入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战争。在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更耐人寻味。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请用加连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请大家看看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
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一把折戟,蕴含了惊心动魄的厮杀,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在“铁未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坚持这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侵蚀不掉的东西是什么呢?
自信
抱负
今天我们勇拓新思路,用数学思维感受了一番杜牧扒开岁月的沉沙感慨人生的过程,领略了诗歌中关于生命的能量。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机会一旦来临,你就会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收集并背诵默写杜牧的诗歌,赏析名句。
课后作业
教学阐述
1、教材解析:
《赤壁》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怀古诗。诗歌借赤壁之战的背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满腔抱负的情感。杜牧的咏史诗是唐朝此类诗歌的巅峰。笔锋刚劲,哲理深沉,形象生动,让人叹为观止。此诗不只是对历史的咏怀,更是对自己主观情感的表露。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抑郁中带有积极,值得我们品读探究。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有效利用工具书以及文中的提示和注解初步扫除一些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意,并且有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再者八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尽管作者杜牧大家很熟悉,但是他的诗作风格清新、俊逸,虽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背景,从多种角度去品读诗歌,去体会诗人的处境。从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怀才不遇的悲哀和大展宏图的抱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牧的生平背景及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学会用崭新的思路解读诗歌,感受作者抑郁中的积极态度。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4:通过数学思维解读诗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以数学思维解读诗歌的方式培养学生开拓赏析诗歌的新思路。
6、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积极态度,体会在困境中仍然心怀希望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杜牧的生平背景及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学会用崭新的思路解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受作者抑郁中的积极态度。
4:通过数学思维解读诗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目标:
5、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堂课的设计都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下进行,并且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师生合作探究,用数学思维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诗歌传情达意的魅力。
6、设计过程:
课堂导入
用七年级下册学过的一首杜牧的诗歌作为切入点,从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过渡到壮志难酬的悲切水到渠成。为后面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作铺垫。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词。
2、学生归纳读好诗歌的技巧。
3、请学生展示诗歌朗读,做适当的点评。
4、请生重点赏读后两句诗歌。
读诗的过程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学生体会读诗的乐趣,概括朗读方法,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赏读诗歌
赏读诗歌
1、请大家齐读后两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得出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的结果。再请学生谈谈杜牧对周瑜的态度,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
2、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再推算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得出周瑜+东风=二乔留吴的结论。体会作者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再深入探究其其他情感?
3、引导学生探究“东风”和“二乔”分别指什么?从而得出所以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的结论。
4、比较“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和“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大展身手。”的区别。体会诗人的积极态度。整个赏读诗歌的过程层层深入,品读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深体会。
走进诗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回纥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心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在此时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便于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理解诗歌。
再探诗歌
1、用比较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特点。
一首咏史诗,从重大事件入手好还是小事入手好?
一篇文章叙事是直接抒情好还是间接抒情好?
对重大历史事件评论是庄重好还是浮薄好?
2、生齐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诗中的大事与小事,直接与间接,庄重与浮薄。杜牧没有直接些赤壁之战的场景,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折戟入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战争。在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更耐人寻味。
3再用加连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折戟+沙+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到底想迫切地认什么?
4、师生合作探究:一把折戟,蕴含了惊心动魄的厮杀,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在“铁未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坚持这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侵蚀不掉的东西是什么呢?得出这便是建功立业的自信,是大展宏图的抱负!
总结概括
今天我们勇拓新思路,用数学思维感受了一番杜牧扒开岁月的沉沙感慨人生的过程,领略了诗歌中关于生命的能量,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机会一旦来临,你就会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收集并背诵默写杜牧的诗歌,赏析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