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8:2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莫里哀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佚名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肖洛霍夫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
我为何而活
罗素【英】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最具天才的预言
罗素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除了有点懒散和缺乏激情外,大凡聪明能干而又多心多疑。但是,这只是他们性格中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很会狂热激动,而且常常是一种集体的狂热激动。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因素使他们变的不可捉摸,甚至对中国人的将来也难以预料。你可以想象他们中一部分人会变成积极的布尔什维克者、勇敢无畏的抗日救国者、狂热的基督徒或狂热地献身于某个最终宣称自己为绝对统治者的领袖。”
罗素的这些言论都写
于1925年以前,他能
预料到中国人对马克
思 、 列宁主义的态
度,预料到中国可能
会发生的抗日战争,
预料到没有外 国人奴
役的、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命运主宰者
的诞生!
知识的挖掘者
1、作为数学家,他发表了《数学原理》,提出了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2、作为哲学家,他发表了《西方哲学史》。此外,还有《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怀疑论》、《权威与个人》、《我的哲学思想的发展》。1950年由于他“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3、作为文学家,他的小说集《郊外的撒旦》和《伟大人物的梦魇》被评价为具有18世纪讽刺作品的格调。1967年至1969年间,罗素先后出版了三大卷自传。
4、此外,他还写下了众多著作,如《社会重建原理》、《神秘主义与逻辑》、《心的分析》、《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社会秩序》。
保卫和平的战士
1954年12月,因美国试验了第一颗氢弹,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人类面临的危险》讲话。1955年,他发起了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签名运动,并筹备了世界各国科学家讨论废除核武器问题的会议。
1958年,他组织了核裁军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静坐示威,结果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了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中的一面旗帜。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1、重点字音
遏制( ) 飓风( ) 肆意( )
濒临( ) 震颤( ) 俯瞰( )
深渊( ) 云霄( )
è


bīn
kàn
yuān
chàn
xiāo
整体感知
提问: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分述追求理由
总结表明态度
渴望爱情
总提人生追求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总—分—总
1、认真朗读第2段,圈画句子,并说说寻求爱情的原因?
(1)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2)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体会美好人生境界(见到天堂
的缩影)
1、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
罗素一生有过几段爱情,他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致伊迪丝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了解人类的心灵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追求知识(罗素的学术成就)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
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
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一些国家关于知识的名言
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
——俄罗斯
知识上的“聋”,会导致精神上的“哑”。
——丹麦
知识的用处就是夜行人的火把 。
——沙特阿拉伯
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英国
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
——叙利亚
同情苦难
饥饿中的孩子
被压迫被折磨者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孤苦无依的老人
饥饿的侵袭
父亲被杀后的伊拉克女孩
除夕之夜,睡在深圳街头的老人
死于流弹的平民
罗素从小失去双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对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他因反战而入狱,在晚年,他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就在他逝世的当天,他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和平的使者
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从何看出?
想一想: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思考: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思考:我要怎样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余华
《活着》讲述着,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