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是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感受一下他的情怀。
新课导入
杜甫
春望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明诗歌的内容。
2.能结合创作背景,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去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知人论世,通过对杜甫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分析,读懂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 代表作品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作者简介
杜甫人生阶段
01
35岁以前
读书与漫游时期,初定理想,积极进取,诗风热情奔放
02
35岁——44岁
困守长安时期,仕途坎坷,生活困顿,对朝廷政治有新的认识,开始关注民生,诗风“沉郁顿挫”
03
战乱流离时期,同情百姓,思念家人,悲叹国家命运
04
49岁——59岁
漂泊西南时期,弃官逃难,成都安家,后再次漂泊,终病死湘江客船之上。
45岁——48岁
作者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潼关失守,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七月,诗人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料中途被俘,被押至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此诗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春望》。
作者简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shènɡ
zān
初步感知
国 破 山河在,城 春草木 深。
诗意: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
指都城长安
残破,破败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茂盛,茂密
读懂诗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意: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悲恨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时事
离别
读懂诗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意: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续数月
值,相当
读懂诗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意: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轻刮,抓挠
简直
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读懂诗意
本诗题目《春望》是什么意思?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春望”的意思是:春天望长安城之景。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破(沦陷)
在(依旧)
春意盎然
茂盛
原本繁华的城市此时却是乱草丛生
荒芜破败的景象
沦陷的长安城
首联:“破”①本指破败②描绘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③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深”①本指茂盛 ②描绘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③营造出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诗歌鉴赏
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
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
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对比
京城长安
诗歌鉴赏
情感:写望中所见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
作用: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拟人,对偶、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移情于物】手法,②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诗人看到了反而“ 落泪”“ 惊心”,③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诗歌鉴赏
“感时花溅泪”的“泪”都是什么泪?(了解)
①感伤之泪:诗人曾经生活过的都城如今荒凉破败,他对国家局势十分担忧,流下了忧国忧民之泪。
②思亲之泪:因叛军造反,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也妻离子散,所以诗人流下了相思之泪。
③无奈之泪:诗人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但现在除了“溅泪”别无他法,因而只能流下无奈叹息的泪水。
诗歌鉴赏
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两黄金
一封薄薄的家书
=
①对偶
夸张
借代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
诗歌鉴赏
②写出战争持续的时间之久以及家书的珍贵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时年四十五岁, 却如此苍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①细节描写、动作描写。②写出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动作描写,一个“搔”字写出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
尾联通过怎样的细节来表达诗人情感?
诗歌鉴赏
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炼字
诗歌鉴赏
白头:①实写,白头发越挠越短②写出诗人的苍老之态
搔:①抓挠②写出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可得的情状
更短:①白头发越挠越短 ②可见愁的程度
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中体会到的作品情境。(理解)
诗人望见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挠头,满头白发越挠越稀疏,甚至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徒增衰老之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思家情怀是怎样体现的?
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思家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的景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正是诗人忧国思家情感的表现。
诗歌鉴赏
(1)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2)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3)望能为国效力;
(4)望朝廷早日平定战乱。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诗歌鉴赏
(5)望与亲人早日团聚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主旨归纳
春 望
触景生情
国都破——草木深(见)
花溅泪——鸟惊心(感)
感时思乡
烽火连——家书少(盼)
白发稀——不胜簪(思)
忧国思家
板书设计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 近看:
近看: 远望:
“望”中所感不同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1)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2)杜甫《春望》中表明战乱之长,家书珍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诗中用一个细节形容自己因忧愁而日益衰老,表现他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1.选出下面对《春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联:“城春”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
B.第二联: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具有了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C.第三联: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思念亲人时的迫切心情。
D.第四联:“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故本项中“花鸟具有了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的表述错误。故选B。
B
随堂检测
2.选出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中的“草木深”表面是描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荒凉的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慨叹。
B.颔联中无论是花香还是鸟语都使诗人在无限的伤感中感受到了一丝的慰藉。
C.颈联将颔联中的“时”和“别”具体化,“时”是“烽火连三月”,“别”是“家书抵万金”。
D.尾联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忧国伤时的真切。
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非“使诗人在无限的伤感中感受到了一丝的慰藉”。
B
随堂检测
3.下面对《春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表达作者对祖国国都的哀悼。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以乐景写哀情,借花鸟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C.颈联中作者用“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拟人 无喜悦
B
随堂检测
4.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家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眼前却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传达出忧国伤时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感情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写战乱持续了几个月,“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体现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选取多个意象,写景远近结合,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A.“国家沦陷”有误。首句中的“国”是国都的意思。故选A。
A
随堂检测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
B.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C.颈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D.尾联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所致。
“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D
随堂检测
7.选出下列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B.颔联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借花鸟传达出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
C.颈联运用“抵万金”的典故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家书”和“万金”进行对比,突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选项中说“抵万金”是运用典故,说法错误;
故选C。
C
随堂检测
8.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歌首联描绘了长安城中乱草丛生、满目凄然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忧国伤时的愁苦之情。
B.诗歌颔联借花、鸟拟人抒发悲情,但因为意象的明快、美好,使整首诗歌于深沉中暗含着昂扬、于悲伤中寄寓着希望。
C.诗歌颈联中“万金”一词极言战乱中家书的珍贵,既写出了诗人久盼音讯的迫切,也表达了其对家人的惦记、思念之情。
D.诗歌尾联用“搔”这一细节动作,道尽了诗人无奈忧愁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沉重且无法排解的焦虑和苦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伤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B
随堂检测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B.“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现在仍然没有结束。所以“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C.“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之情。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年老衰朽,头发苍白,以至于发愁没有了穿戴、簪发的心情。
D.有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D
随堂检测
10.选出下列对杜甫《春望》一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句句都值得品味。
A.“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有误。由“国破山河在”可知,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
A
一、阅读下面诗作,完成小题。
【甲】春望
【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写出了眼前所见情景:国都沦陷,但花木仍欣欣向荣,乙诗写诗人妻子想念自己的情形。
B.甲诗颈联加点词表明战乱持久,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在战争年代收到家书的无比激动之情。
C.乙诗尾联加点词回应首联“独看”,“独看”是因时空阻隔,“双照”是言诗人和亲人已团聚相拥的幸福情景。
D.《春望》写出了诗人在山河破碎中的悲怆顿挫,《月夜》则写出了乱世离情中的隐忍曲折,是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2.《春望》与《月夜》都是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结合内容,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春望》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表达了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月夜》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感情真挚。
D
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派荒凉破败景象。“破”字,令人触目惊心;“深”字,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的愁情渐深,头发愈少,原因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
C.甲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
B
2.请分析乙诗尾联中“即从”“穿”“便下”“向”几个词的妙处。
3.两诗都写到了“泪”,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甲诗中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