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相见欢》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相见欢》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09: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相见欢  
朱敦儒
释词牌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妃”
“月上瓜州”等。
代表作有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这首词是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西楼远眺时抒发忧国怀乡的词作。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朱敦儒原来是一个风流名士。他是官宦子弟,家境却十分富裕,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他放浪诗酒之间。靖康之变使他从潇洒不羁的富贵公子沦为天涯漂泊的难民。时代的巨变给当时人带来的苦难是如此之深,完全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导入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
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
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
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知作者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明节奏
金陵 城上 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明词意
指黄昏时分
西门上的城楼
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古城名,今江苏南京
今译:我登上金陵城上西楼,倚楼
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
的长江在夕阳垂地下奔流而去。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收复国土
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
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指请人代自己做
今译:金人侵占中原,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我登上金陵城上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垂地下奔流而去。
金人侵占中原,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将我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品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请从词中找出来)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靖康耻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 宋钦宗二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 朝臣等三千余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知背景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变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诗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品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1、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上阕写景,点明登楼所见。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
景象:清秋时节,登上金陵城西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
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2、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
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
日薄西山、清冷萧条的感伤意境。
抒发了诗人因山河残破、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心情。
3、夕阳垂地说明什么,象征了什么?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象征着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
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作用: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的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4、“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
5、“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6、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
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7、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悟词情
这首词上阕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阕转为抒情。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抵抗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更是无望的慨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长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
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下片直抒胸臆,表达
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
气回肠,余味深长。
小结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
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