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09:3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1.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异同,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重难点)2.厘清课文的新闻要素,品析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重点)3.感受跳水运动员的魅力, 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立志为祖国争光。(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厘清课文的新闻要素。(重点)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重难点)3.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重点)
(播放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十米跳台夺冠的视频。)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十米跳台夺冠的视频。在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同步看到比赛现场瞬间的景象,那么,文字记者如何搞好现场报道呢 夏浩然、樊云芳合写的《“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我们报道了在1982年11月24日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姑娘吕伟十米跳台夺冠的情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1.走近作者
夏浩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其作品以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取胜。
樊云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她的通讯文笔流畅、细腻、形象、生动,其中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2.交流背景
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16岁的吕伟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本文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3.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
指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主要有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以写事为主,人物特写以写人为主。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截取新闻事件或与人物相关的一个片段 、一个场面、一个情景、一个镜头,运用文学笔法进行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新闻特写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细节也必须是真实的,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新闻摄影一样拍摄现场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写作上要求集中、突出,忌面面俱到。
4.积累字词
(1)读读写写
凌(líng)空   翘(qiáo)首   酷(kù)似
bǐng(屏)息敛声 xiāo(潇)洒 轻盈(yíng)
由zhōng(衷)   眼花缭(liáo)乱 悄(qiǎo)然
新秀(xiù)   刹(chà)那   如梦初醒(xǐng)
(2)解释词语
①凌空: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②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声音、节奏)轻快。
③翘首:抬起头来。
④酷似:极像。
⑤由衷:出于本心。
⑥新秀:新出现的优秀人才。
⑦屏息敛声: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
⑧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⑨如梦初醒: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探究一】 梳理思路,了解内容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吕伟以1.7秒的神话夺取第九届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请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明确:时间顺序。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运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吕伟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探究二】 深入课文,欣赏画面
1.课文一共写了四个镜头,请同学们进行概括。
明确:准备——起跳——腾空——入水。
2.聚焦新闻特写镜头,捕捉吕伟跳水精彩瞬间。
如果你是现场的摄影师,你会如何拍摄这些特写镜头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特写镜头拍摄脚本的设计。
特写镜头拍摄脚本设计
特写镜头 镜头描绘 镜头艺术之美
准备
起跳
腾空
入水
明确:【特写镜头——准备】
镜头描绘:“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镜头艺术之美:这个镜头展现了以动衬静之美。镜头对准本人,以吕伟为观察点,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衬托了吕伟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特写镜头——起跳】
镜头描绘:“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镜头艺术之美:这个镜头充满了动态之美。这里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镜头描绘:“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镜头艺术之美:这个镜头美在修辞和用词。“托”字,化无形为有形,空气像一双手接住了吕伟,画面定格在吕伟轻盈的身姿上,有短暂延时画面的效果。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吕伟起跳的姿态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吕伟动作的轻盈和优美,与题目相互照应。
【特写镜头——腾空】
镜头描绘:“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镜头艺术之美:这个镜头不仅美在修辞,更美在四字短语的运用,还美在采用动作分解的技巧。只有1.7秒,作者抓住关键细节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再现了跳水的腾空过程。
【特写镜头——入水】
镜头描绘:“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镜头艺术之美:“像轻盈的、笔直的箭”“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比喻,“拥抱了”是拟人,“悄然不惊”是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潇洒优美的身姿,突出水花之小,表现她压水花技艺的精湛。
【探究小结】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光靠定格写还不够,还需要放大写。
  这篇优秀的新闻特写,再现了吕伟跳水夺冠的镜头。第3、4段把这精彩的瞬间镜头——“5136”动作分解开来,用几个“定格”的画面:“飞天”“转体”“入水”加以展示。放慢“镜头”,细致描绘,用文字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感觉。
“飞天”凌空——跳水
姑娘吕伟夺魁记技艺高超
令人赞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重点)2.区别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异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重难点)3.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立志为祖国争光。(重难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篇新闻特写的魅力,感受到了跳水冠军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那惊艳一跳所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这篇佳作,进一步品味其语言之美、体会其情感之真、领悟其写法之妙。
【探究一】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沉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效果
明确: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3.本文除了运用正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这句话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这句话把时间拟人化,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时间,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的特点。
4.前三节课我们总结了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特点。
请同学们回忆相关内容,将前三课的四则消息和本文进行比较。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新闻特写的特点,完成表格。
比较点 消息 新闻特写
篇幅
时效性
主要内容
表达方式
明确:
比较点 消息 新闻特写
篇幅 一般而言比较短 篇幅比较灵活
时效性 强 一般
主要内容 报道新闻事件全过程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表达方式 以记叙、说明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探究小结】总体来说,本文运用了正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通过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我们明白了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作者选取新闻特写这一体裁报道事件,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更能打动读者。
【探究二】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另一大特色。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作简要的分析。
1.动词的精妙运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2-4段中的动词,体会其精妙之处。
明确:“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这些动词短语生动地描绘了吕伟跳水前的准备动作,突出了她动作的轻柔、优美和舒展。
“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哧’地插进碧波”:这些动作则形象地再现了吕伟跳水时的精彩瞬间,表现了动作的高难度、惊险和完美。
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动词在新闻特写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其如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明确: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如“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和“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比喻句如何生动地描绘了吕伟跳水时的身姿和动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其他修辞手法:除了比喻,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并分析文中的其他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进一步感受新闻特写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3.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的结合。
明确: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对吕伟跳水动作的客观描述,如“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等,体会这些描述如何准确地再现了跳水动作的细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作者的主观感受,如“被空气托住”“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等,感受这些描述如何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情感色彩。
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新闻特写中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如何使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探究小结】本文注重动词的妙用,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采用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1.7秒的时间跨度里,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主题。
1.新闻报道为了及时、快速地传达信息,大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概括性地传达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等主要信息,而这篇新闻作品却采用了多种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描绘场面,这和新闻作品的主旨矛盾吗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不矛盾,虽然特写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但还是基于基本的客观事实,写的是真人真事,忠实于事件的客观过程,只不过是在某个局部片段、局部细节上更加细化、形象化。
2.是不是所有的事件都适合写成新闻特写
明确:不是,有些不典型的事件和人们不太关注的事件一般不用特写这种文体去做细致报道,因为新闻体裁讲求的是真实、及时,新闻特写的时效性弱于消息。
  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间跨度中优美的跳水动作,体现了她精湛的跳水技术,赞扬了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品质,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
吕伟夺魁记为祖国
争光
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中精妙的描写,体会吕伟跳水瞬间的震撼之美,感受新闻特写的独特魅力。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精彩的跳水场景描写兴趣浓厚,能积极参与讨论,抓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现运动员动作优美及现场氛围的作用。
不过,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区别时,讲解方式稍显生硬,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小组讨论环节,对个别小组的指导不够及时,导致讨论深度受限。今后,我会优化教学方法,运用更多实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体裁差异;加强小组讨论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讨论中有所收获,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