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09:0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翻译文意。
2.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涵义。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作品介绍
拓展延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 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地理优势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硬锋利
泛指粮食
委 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
离开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所以,因此
依靠
巩固
险要
震慑,威慑
锋利,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极点
背叛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
地利
人和
最重要的是
文本探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①环而攻城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从攻的角度
从守的角度
天时




地利
不如

守方
4.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 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不如
举例论证 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守城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
取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对比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者多助
7.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结论
类推
失道者寡助
从反面强
调“人和”
的重要性
8.如果你长大了成为了一个小领导,从孟子这里能学到什么?
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不能。
“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课堂小结
提出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论述
战争层面
治国层面
失道者寡助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攻城战例
守城战例
对比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反面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不以
君子战必胜
天时<地利
地利<人和
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
兵革之利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
2.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
3.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7.文中指出“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是: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人和” 的名言
课后拓展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论证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战争
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