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09: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前后达八年之久叛乱。这次事件对唐朝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杜甫闻讯,前往投奔新皇。
次年六月,长安沦陷,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世称唐肃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将领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灵武
奉先
范阳
成都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安史之乱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2.鉴赏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复杂情感。
杜甫(712—770),字 ,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 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 ”,他也被后人尊为“ ”。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子美
唐代
现实
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诗圣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对唐朝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国力不断消耗,大唐盛世自此由盛转衰。
八年内,唐朝人口从原来的5300多万锐减至1700多万,损失约3600万,人口减少60%!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背景延伸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对杜甫来说,堪称一生转折点
杜甫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青年时期也曾快意恩仇,漫游天下,但他科举不中,处处碰壁。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已经44岁,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正八品下),回家探亲,目睹小儿子饿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乱后,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时代背景
述 怀(节选)
杜甫
去年潼关破,
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
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写下《春望》约一个月后,杜甫趁乱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惊魂稍定,百感交集,又写下这首《述怀》。
大唐盛世的国都长安,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写作背景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沉郁悲凉
语速稍慢
文本探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破败,山河仍在,春天来了,都城里草木丛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出了城市破败,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表现了荒无人迹的凄凉。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写尽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这句诗的情感通过哪些字表达出来?
忧国
感时 花 溅泪, 恨别 鸟 惊心。
感伤时事
痛哭流泪
怨恨离散
心惊胆寒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
①赞成第一种。这里是触景生情的写法,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面对国家破碎,诗人种种念头一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②赞成第二种。这里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两句诗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伤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家书的珍贵。
这一联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思家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修辞:借代、夸张、对偶。
“抵万金”夸张,写出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①颈联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抒情
②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抵万金”
“烽火”代指战争
“连三月”虚指,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③这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家亡、战乱分离
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字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以生活的一个细节——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思,刻画出了一个内心凄凉,头发花白稀疏的苍老的诗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悲己
抓,挠
简直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尾联刻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
“不胜簪”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忧国思家。
尾联刻画出了一个内心凄凉,头发花白稀疏的苍老的诗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 思家、悲己之情。
④颈联、尾联直接抒情:春望之情(念亲之境况——念家悲己)
①怎样理解“搔”“不胜簪”?
②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
读懂诗“圣”
忧国
伤时
思亲
悲己
无论处在大唐隆盛时代还是衰退时期,杜甫一直怀揣着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心系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
担忧
悲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评价杜甫:“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没有炬火,我就是唯一的光!
这首诗描写了被叛军占领后,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春 望
山河破碎
长安破败
百姓平安
战乱平息
家人团聚
望见、看见
希望、期望
春天
春季
诗眼
在春天望长安城
1.《春望》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
2.《春望》中,写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3.《春望》中诗人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且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当堂检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A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和《月夜》,均作于杜甫困守长安期间,试比较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春望》多了一层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写作手法方面,《春望》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我与妻子之间的牵挂。
你是历史长河中风尘仆仆的旅客,
年少气盛,
曾立志攀登顶峰,俯瞰群山,
却不想壮志未酬,
盛唐一梦终破碎,
国破家亡,只留得满城荒芜的草木,
更鼓声响,夜空下的你思念着故乡的明月。
听那石壕村里的幽咽,
看那檐下连绵不绝的雨,
望那萧萧而下的落木。
唇焦口燥,倚杖叹息。
生逢乱世,犹念民生疾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子美啊,你蹙眉,执笔写下了乱世里的众生百态。
而这些不朽的诗篇,与你的身影,
一同成为了历史天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