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重点)2.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景物的特点,领略文章的写景手法。(重点)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重难点)
诗词联想导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月抒发孤独;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寄托相思。那苏轼笔下的月亮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思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记承天寺夜游》,去探寻苏轼夜游时的心境。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交流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差点送了性命。元丰三年被贬任荒远之地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一个坡地下买地耕种养家。苏轼在黄州期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探究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读或老师范读,然后学生集体朗读,注意句子间的停顿,边听边用“/”在书上划出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字词句,达成共识。不能解决的,等待老师解决。
4.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明确答案。
5.重点字词句梳理。
6.随堂检测。
7.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1—3句):叙事,交代赏月缘由。
第二层(第4句):写景,描写月下美景。
第三层(第5—7句):议论抒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一词多义 与然如于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续表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之)闲人耳”]
【探究二】 品读语句,欣赏月色之美
1.文中哪一句写月色之美 翻译这个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一句并无一“月”字,怎知是在写月
明确:①比喻。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
②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前者给人以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采用误会法。“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先写假象“水中藻、荇交横”,再明本体“竹柏影”,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
【探究三】 联系背景,体会苏公心境
1.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明确: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悲凉、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感慨。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问一叹,仅仅流露出悠闲之情吗 你如何理解“闲人”
资料卡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时写的。
张怀民,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个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明确:①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也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一种自嘲。
②“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乐观旷达的人。
③作者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同时,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短短85字让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记
承
天
寺
夜
游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教学亮点 课堂重视朗读,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学生能在节奏韵律中感受文意,理解情感。将两篇短文对比教学效果不错,从背景、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比,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能力,课堂讨论热烈。
不足 文言字词讲解方式传统,练习形式单一,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够好。同时,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基础薄弱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提问也未全面照顾不同层次学生。
改进措施 字词教学引入字源知识,设计趣味游戏。课堂分层设问题,合理分组,课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辅导,帮助全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