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唐诗五首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21:2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重点)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重难点)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三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重难点)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灿烂辉煌的晴空,让我们穿越到唐代,随王维远赴边关,慰问守军,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与李白一同乘舟,出巴蜀,穿三峡,同游辽远无际的荆楚大地,静静地聆听他们心灵的吟诵,感受伟大灵魂里那诗意翩飞的艺术之美吧!
《野望》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2.交流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3.诵读训练
朗诵诗歌应注意读音的正确、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听起来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这首诗的朗读应该怎样处理呢
资料卡
节奏:本诗为五言律诗,五言诗朗读时通常按“二三”的节奏来停顿。
韵律: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文体知识
(1)律诗的基本特征。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阅读资料卡,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
律诗的基本特征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3)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元代范德玑《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资料卡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探究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要求:①读音准确;②停连恰当;③富有节奏;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啸高歌,怀念古时隐居不仕的人。
3.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傍晚。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    ,时间:    ,事情    。
明确:东皋 薄暮 望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    对    ,    对    。
明确:皆 唯 色 晖
(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牧人赶着牛群,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探究二】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林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寂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惆怅心绪。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探究小结】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晚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抒发了诗人孤寂抑郁的情感。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内涵更深化了一层。现在,让我们自由诵读,当堂背诵诗歌。
野望惆怅、孤寂
《黄鹤楼》
1.走近作者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交流背景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汽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了《黄鹤楼》这首千古一绝的七言律诗。
3.知识链接
江南三大名楼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探究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划分诗歌停顿,学生一起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首先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尝试朗诵)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明确: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探究二】 分析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有什么表达效果
老师补充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祎也登仙驾鹤于此。
明确: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学生朗读诗句,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5.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探究小结】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从传说入笔,讲述“昔人”“黄鹤”,这是虚写,给人无限缥缈的感受,气势苍茫。颈联和尾联转而写楼上的所见所闻,这是实写,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写“烟波”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界相一致,使得诗歌一气呵成,意境开阔,让读者不禁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
黄鹤楼吊古怀乡
《使至塞上》
1.走近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朝诗人。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称其为“诗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2.交流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探究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读准节奏:五言诗一般按“二三”节奏去读,读出停顿。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读懂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明确: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3.同桌互相说说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明确:“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探究二】品味分析,体会感情
  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讨论: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明确: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明确:孤寂、激愤、抑郁。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明确: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的含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6.品析语言:试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明确: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探究小结】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使


上奇特壮美的风光
抑郁孤寂的心情
第2课时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2.体会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重难点)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交流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探究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颔联: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颈联: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尾联:更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探究二】 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一)深究内容,体会感情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自己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二)朗读诗歌,品析语言
1.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谊载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的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象,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探究小结】这首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修辞巧妙、情感真挚。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诗人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渡荆门送别雄浑壮阔
依依不舍
《钱塘湖春行》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著有《白氏长庆集》。
2.交流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探究一】 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朗读,划分节奏
初读,初步感知
(1)问: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
明确: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诗歌,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3)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划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立即更正。
(幻灯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齐读诗歌。
2.疏通诗意
(1)师:请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在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比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的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明确:首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
颔联: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颈联: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尾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堤。
3.感知内容
再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2)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 从文中找出词语)。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春光及作者对西湖的热爱。
【探究二】 分析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水、云、莺、燕、花、草;早春;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向阳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 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看出。
3.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品析语言
(1)这首诗,用字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莺的活跃,开朗,生机勃勃,让人体会到早春的阳光明媚,抒发了作者喜悦的情感。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 “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探究小结】全诗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诗人陶醉于这西湖的初春美景,莺歌燕舞、红花嫩草并不是诗人的最爱,他最爱那绿杨荫里的白沙堤。
  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会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会更加稳健。
钱塘湖春行赞美
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