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重点)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重点)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很多人在故乡之外的地方待久了,会把它当作第二故乡,这个地方总会有融入骨子里的东西。老舍把他对济南的喜爱凝聚于那个温暖的冬天,而汪曾祺则把他对昆明的喜爱化作了淅淅沥沥的雨。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
1.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另外还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交流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于是,作者于1984年写了本文表达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之情。
3.积累字词
(1)读读写写
乍(zhà)看 鲜yú(腴)
辟(bì)邪 逛(guàng)菜市场
鸡(zōng) 炽(chì)红
篱笆(lí ba) 密匝(zā)匝
格调(diào) mù(暮)年
绿釉(yòu) 缅(miǎn)桂花
苔(tái)痕 八卦(guà)
情(qíng)味 连mián(绵)不断
(2)解释词语
①鲜腴:新鲜肥美。
②方比:比较,比得上。
③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④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⑤乱七八糟:形容混乱;乱糟糟的。
【探究一】 初读课文,寻雨
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
明确:雨季相当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说说作者写了雨季中哪些有代表性的景、事、物。
明确: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
3.文中写物、写人、写事,显得很是“杂乱”。然而,看似杂乱的材料实则有一条情感线索贯串全篇,这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用这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探究二】 研读课文,念雨
1.写作缘由:作者为什么写《昆明的雨》这篇文章 课文从一幅描绘昆明雨季的画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明确:(1)宁坤要画,由画入文,出人意料。
(2)画画之事与课文的文脉是相承的:地点在昆明,点出了“雨季”二字,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在后文均有描述。更重要的是,此情此景是留在作者心中经久不忘的,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一语。
2.雨季情思:作者仅仅是想念昆明的雨吗
明确:作者借景抒情,借昆明的雨,抒发对昆明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探究三】 赏读课文,品雨
作家王安忆曾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散文:“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锤炼都是蕴含深情的。”让我们赏读课文,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平淡有味”的语言特点。
1.下面两个句子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请分析这一修辞手法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1)(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2)(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明确: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多数作品中的比喻句都是优美的,汪曾祺却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或描述。这些随处可见、易于感知的事物在文中一次次出现,易于读者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也使文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抓住关键词、短语,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明确:用“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形象地描写出牛肝菌的颜色、口感和味道,表达出作者对牛肝菌的喜爱之情。“很好吃”这三个字是日常用语,体现了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自然的语言特色。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明确:用“戴”“穿”“坐”“吆喝”等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富有生活气息,很有画面感。
3.从标点符号的角度,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
(2)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明确:两个句子的末尾都用了问号和感叹号,标点相同,句式相近,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第(1)句有嫌弃的意味,第(2)句突出惊喜与感叹。
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明确:环境描写。突出了木香的茂密。天空下着大雨,院子里是淋湿的绿叶、白花,两个人静静地坐着,这样一种氛围,给人一种宁静、闲适、恬淡之感。
【探究小结】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所以,他的散文的语言总是平淡、质朴的,如话家常,却饶有趣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淡而有味。朗读他的文章,要注意情感的把握,注意语速和语调。
【探究四】 回读课文,悟雨
1.难忘雨季。作者反复强调“我想念昆明的雨”,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雨季情怀。《昆明的雨》之所以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折射出了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思考:作者是如何“以小见大”表达情感的 文章是怎样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明确:(1)文中描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用日常所见表达对昆明的记忆之深、感情之深。
(2)昆明雨季的景、事、物是“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是“聚”。
3.雨季情味。朗读文章最后两段,想一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中作者忘不了哪些情味呢
明确:淡淡的乡情、真挚的友情、生活的诗情……
【探究小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大多运用一条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本文的线索是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1.你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昆明吗 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景物等方面任选一点即可。
明确:(示例)
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中部,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著名的“春城”“花城”,气候宜人。
景物:石林、滇池、溶洞、温泉等著名风景区。
2.写出至少三句写雨的古诗词名句。
明确: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淡。
昆
明
的
雨怀念之情和
淡淡的乡愁
优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美景、特色物产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迅速融入课文情境,对理解文中情感有很大帮助。
不足 深度拓展不足:对文中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比如昆明地域文化与汪曾祺文学创作的联系,只是简单提及,没有深入探讨。
改进措施 深化文化探究:增加对昆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资料补充,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文本,组织小型文化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