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21:5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3.理解寓意,探究质疑。(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文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重难点)
同学们,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在《<孟子>三章》中知道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子》,在他的寓言故事中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
1.走近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不求名利,清净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十万多字,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2.交流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列子及其弟子后人所著的一部寓言小品文。这则寓言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子通过《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传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借愚公之口,表达了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3.知识链接
(1)《列子》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寓言
概念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特点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结构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探究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
魁(kuí)父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无穷匮(kuì)也
亡(wú)以应 一厝(cuò)朔(shuò)东
雍南(yōng) 陇(lǒng)断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自主阅读,结合注释翻译理解课文意思,交流并讨论。
附: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古今异义 ①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今义:方向;方法)②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③达于汉阴(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岸 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④指通豫南(古义:指向,文中是“一直”的意思 今义:手指头)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⑥年且九十(古义:将近 今义:暂且;尚且)⑦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息 今义:呼吸时进出的气)⑧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 今义:难受;痛苦)
续表
语法现象 例句及释义
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②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③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一词多用 且焉
词类活用 ①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②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②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帝告之”)③如太行、王屋何 (固定句式。“如……何”表反问)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⑤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探究二】 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根据对文意的理解,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愚公决定移山,移山过程中感动天帝,天帝命夸蛾氏二子移走大山。
2.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梳理、概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背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
开端 提出移山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发展 愚公反驳智叟
高潮和结局 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3.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哪几幅图画
明确:
第一幅(第1段):二山雄立图。第二幅(第2段):战前动员图。第三幅(第2段):毕力平险图。第四幅(第3段):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第4段):神灵移山图。
4.请根据刚才我们筛选的相关信息,复述故事。(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探究三】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标题是《愚公移山》,围绕“移山”这一话题展开全文。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摘取原句 由摘取的原句读出了什么
移山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标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方式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工具简陋,运输土石距离远
移山人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移山力量薄弱
移山时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时间漫长
移山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移山决心坚定
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明确: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力量薄弱:“子孙荷担者三夫”。④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始龀,跳往助之”。⑤移山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的飞速发展 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重难点)
同学们,为何愚公移山的精神能激荡人心、影响深远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坚韧与毅力,更是因为那份无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今天,我们将再次深入《愚公移山》,探寻这份精神背后的力量,感受它对我们生活的启示与影响。
【探究一】 深层探究,分析形象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从全文看,各方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样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为愚公的决心和安全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明确:(1)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2)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
明确:(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争论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争论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艰苦奋斗的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明确: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他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5.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探究小结】愚公移山的意义在于展现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同时也传达了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移山,愚公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出行条件,更为后代子孙开辟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探究二】 深入理解,赏析写法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做了铺垫。
2.文章对愚公他们具体移山的过程一笔带过,而重点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驳斥智叟,这样写合适吗
明确:合适。本文主要突出愚公的远大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过程一笔带过,主要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与智叟的辩论,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至于具体的移山过程,一方面有简单的叙述,说明移山之艰难,同时,通过后文让操蛇之神“惧”,让天帝“感”,读者也能侧面了解,故略写。
3.写智叟的阻止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有哪些对比,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对比一 愚公与智叟对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突出愚公信念的坚定。
对比二 河曲智叟“笑止”与孀妻弱子对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拥护和支持。
对比三 愚公妻与智叟对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突出愚公妻热心助移山、智叟冷言嘲笑阻止。
5.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探究小结】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人物塑造生动、寓言故事形式、语言简练有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并深刻地传达了关于坚持和毅力的道理。
1.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明确: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2.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 为什么 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明显偏颇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本文重点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他移山成功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持之以恒
自强不息
优点 设计了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他为何坚持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锻炼思维能力,课堂讨论氛围热烈。
不足 寓意讲解多停留在文本本身,未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愚公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
改进 在寓意讲解后,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类似愚公精神的事例,开展小型辩论会探讨愚公精神在当下的适用性,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