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藤野先生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课前预学】
预学一[重温回忆]鲁迅在45岁时,温情回望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以及那些在他成长之路上留下印迹的人。他们陪伴了他,感动了他,启迪了他,影响了他······在学习《藤野先生》之前,我们先通过下表梳理已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回望那些我们接触过的鲁迅笔下的人物。本课学习结束后,再把《藤野先生》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表2-1 对鲁迅文章的梳理
人物 作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 (摘录原句) 对鲁迅人生态度的影响
长妈妈(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愚味迷信且不识字的长妈妈,在他人漠不关心的时候,克服种种困难,为鲁迅买来朝思落想的“三呼经”、让鲁迅惑受到纯粹的、丰厚的人间之爱
寿镜吾 ①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②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③ ④
27
预学二[感受人物]阅读课文后,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请在课文中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句子,细细品读;然后摘抄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2)*根据课文描述和你的初读印象,为藤野先生画一幅简笔肖像画。
我画的藤野先生
预学三[读顺文字]请通读课文,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鲁迅生活于文言文、白话文更替的时代,许多汉字的书写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词语的书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请根据课文注解,将下列词语现在的书写形式抄录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工整。
(2)*鲁迅作品的语言充满机智的讽刺,可谓“一针见血,人木三分”。我们要注意辨别这些语言,理解其讽刺意味,不然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意思。请根据课文注解,找出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
【课堂导学】
导学一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除了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暗线。请精读文章,梳理课文脉络,把下面的结构图填补完整。
图2-2《藤野先生》结构图
导学二 话剧社的同学想把《藤野先生》改编成课本剧.他们觉得原文中藤野先生说的仅有的五段话最能凸显人物的形象,但是要做到准确地朗读表演.很有挑战性。请你在文中找到这五段话,仔细品读,并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句,为话剧社的同学提供朗读表演的建议。
【示例】
语言:“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建议:这是藤野先生新学期第一次介绍自己,所以语气上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不用“我是xxX”而用“我就是叫作xXX”的结构表达,说明他对别人背后传他穷酸窘迫的“掌故”是心知肚明的,但他毫不在意。朗读时,在“我”字后可以稍做停顿,“就是叫作”可以重读,整体声调要缓慢,有顿挫之感。
语言:
建议:
导学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人生写照。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中也处处透露出他爱憎分明的个性。《藤野先生》一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明鲁迅鲜明的人生态度。请参照①-④,将⑤补充完整。并参照示例,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从①-⑤中任选两处,做简要赏析。
【对比手法】
①麻木与狂热-中国民众的麻木与日本学生的欢呼
②警醒与狂妄-“我”的民族自尊心与日本学生的狂妄
③享受与艰苦-清国留学生的浮华与“我”的坚毅爱国
④尊重与蔑视-藤野先生的尊重与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示例】
对比:麻木与狂热-中国民众的麻木与日本学生的欢呼
赏析:文章通过日本国民对本民族的狂热和中国国民“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的“酒醉似的喝采”的对比,揭示了中国国民愚昧、麻木不仁的冷酷现实。这种比死还可怕的麻木与不觉醒,是中国当时衰弱的病根。这种现实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体现了鲁迅冷静而深邃的爱国情感。
(1)对比:
赏析:
(2)对比:
赏析:
导学四 鲁迅非常重视对文章的修改。研究鲁迅的手稿,看他怎样选词、炼句、修改,是一种极有益处也极有趣味的学习。下面是鲁迅所写的部分原稿和改定稿,请仔细比读,结合课文内容,揣摩鲁迅这样修改的用意。
表2-2 鲁迅手稿研究
原稿 改定稿
A.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B.XX的是一个很矮小的教员······那教员却黑瘦的先生,高身材,戴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C.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D.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E.······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F.······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
表2-3 文章修改探究
修改位置 推改内容 我的发现
比读A句和C句 将“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将“新的讲义”改为“许多新鲜的讲义” 将“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更为恰当,“陌生的先生”强调的是① ;“新鲜的讲义”除了表示原朵没有学过的讲义,“新鲜”还包含② 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鲁迅修改文章注重用词的准确生动
比读B句和D句 ③ 鲁迅改用这几个极富特征的词语,形象地勾勒了藤野先生的外貌。“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一句在全文有两处照应,一处是藤野先生在得知“我”肯解剖尸体时很高兴,用了“④ ”(摘录原文短语)对“我”说话;另一处是“我”瞥见他的照片,回忆起他的样子,他似乎“⑤ 17(摘录原文句子)。对藤野先生“抑扬顿挫”说话细节的反复描绘,勾勒出他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也与藤野先生⑥ 的性格相符
比读E句和F句 ⑦ ⑧
【课后拓展】
鲁迅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包括《藤野先生》在内的系列散文,取名“旧事重提”,后又结集为《朝花夕拾》,前后题目不同,但都表明了文章的“回忆”性质。然而,随着对鲁迅作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鲁迅作品的“回忆”并不那么真实。通过以下任务,我们一起来探讨鲁迅“回忆性文学创作”的实与虚。
(1)比较下列材料和课文内容,请简要概括这些研究资料认为《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的哪些细节是“失真的”。
【材料一】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谈到他在弘文学院学习之后来仙台的经过时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来仙台的1904年(明治37年),还没有“日暮里”车站。
-[日本]大村泉《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解泽春 译
【材料二】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可是,与鲁迅同期,有个叫施霖的学生入第二高等学校······施霖与鲁迅同是浙江省人,同年到日本留学,同是弘文学院学生,又同年到达仙台,同住在“田中力屋方”共度入学前那段紧张的日子,后来又同住过宫川宅,还在一起拍摄过纪念照片。
-曹禧修《鲁迅与语文教学》
【材料三】
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但是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过这张幻灯片,因为1965年在东北大学医学部细菌学教室里发现的一套十五枚日俄战争时期的幻灯底片(原版),却唯独没有发现中国的“俄探”被处死的这一张······这就是说,鲁迅或许并不是在教室里看到了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而是在《河北新报》或《东北新闻》等日本报刊上看到了类似的新闻报道,从而利用小说创作手法把它们嫁接到课堂的幻灯片中。
-曹禧修《鲁迅与语文教学》
(2)对于《藤野先生》这部作品中的“失真”现象,文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在文学创作时会如何处理“细节失真”的问题。
【材料四】
鲁迅在仙台医专看日俄战争的幻灯,立志于文学的事,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这是他的传记被传说化了的一例,我对其真实性抱有怀疑。以为这种事恐怕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件事在他的文学自觉上留下了某种投影却是无可怀疑的······幻灯事件和立志从文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我的判断······我执拗地抗议把他的传记传说化,绝非是想跟谁过不去,而是因为这关系到鲁迅文学解释中最根本的问题。不能为了把话说得有趣而扭曲真实。
-[日本]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等 译
【材料五】
他(鲁迅)意识到了记忆中的藤野先生与生活在人间的藤野先生二者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绝缘”来保持前者的完整性。1927年5月将十篇“旧事重提”结集为《朝花夕拾》出版的时候,鲁迅写了一篇《小引》。他在《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真实不是记忆的唯一理由,变形的记忆是“理性的梦”,因其与幻想相伴,往往更宝贵。在变形的记忆与有意识的遗忘之间,鲁迅孤独着并且寂寞着。
-董炳月《“仙台神话”的背面》
答案
预学一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示例]②寿镜吾先生表面严厉实则和蔼,有戒尺但不经常用,要求学生大声读书,他自己也读书,且如痴如醉。他方正博学、宽容淳朴,让童年鲁迅不仅感悟到读书的快乐,且达到神往读书的境界 ③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 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 绍自己道…… ④藤野先生给予求学的鲁迅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他正直高尚的思想品 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着为国家民族而艰苦探索的鲁迅
预学二 (1)[示例一]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示例二]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示例三]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2)* 略。
预学三 (1) 烂漫 抖乱 厉害 模糊 喝彩 物以稀为贵 (2)* 标致 精通时事 爱 国青年 正人君子
导学一 ①初到仙台的所见所闻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实习 ④匿名信 ⑤看电影 ⑥激发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坚定改变国民精神的信念 ⑦爱国之情
导学二 [示例]语言:“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 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 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建议:因为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 就主动、和蔼地给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出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朗读时,“你看”“自 然”“的确”要读出亲切感,体现出先生对待学生亲切和善的态度,“然而”“不是”“全照着”要注意 重读或拖长,进行强调,体现出先生治学的严谨。 [提示]此题侧重朗读指导,提倡在学习体会 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现场朗读表演。
导学三 ⑤模糊与认真——藤野先生生活的简朴和治学的严谨 [示例一]对比:警醒与狂 妄——“我”的民族自尊心与日本学生的狂妄 赏析:在“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日本青 年学生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而鲁迅认识到民族衰落的根源,承受着 弱国子民受歧视的屈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鲁迅寻找改变人们精神的道路。 [示例二]对比:享受与艰苦——清国留学生的浮华与“我”的坚毅爱国 赏析:清国留学生中,一些人不学无 术、尽情享乐,鲁迅却抱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在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中,决意 离开东京,去重新寻一处能安心学医救国的处所。 [示例三]对比:尊重与蔑视——藤野先生的 尊重与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赏析: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与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是 一个真正的君子。而正是这种行为维护着在异乡的鲁迅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示例四]对比:模糊与认真——藤野先生生活的简朴和治学的严谨 赏析:藤野先生穿着不拘小节,会忘打 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但他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帮鲁迅从头到尾修改讲义,连文法的错误也 全都订正,他正直、治学严谨、工作认真的品质令人景仰。
导学四 ①“我”刚来这个地方,没有一个熟识的人 ②内容新颖 ③将外貌描写改为“其时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增加了“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④极有抑扬的声调 ⑤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⑥真诚正直、朴实严谨 ⑦添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一句 ⑧添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把语意推进一层,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力量之大。“于是点上一枝烟”和前文“每当夜间疲倦”相照应,更凸显了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影响下 希望用行动改变国民精神的决心
拓展 (1) 研究资料认为失真的情节:①鲁迅回忆从东京到仙台的路上有个叫“日暮里” 的驿站;②鲁迅回忆他到仙台时当地还没有其他中国学生;③鲁迅回忆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看 到过中国“俄探”被处死的幻灯片。 (2) 略。[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创作回忆性作 品时,可以适当地虚构,虚构的前提条件是情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