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7 17:31:15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易混易错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中枢
(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脑与脊髓。
(2)神经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
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
温调节中枢等。
(3)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3.反射活动发生需要的条件
(1)有适宜强度的刺激。
(2)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如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能引起效应器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特别提醒
(1)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一个神经元完成,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
元(如膝跳反射),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2)植物等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没有反射行为,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草履虫趋避食
盐、游向肉汁等都不属于反射。
  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只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未经过完整的反
射弧),感觉的形成不属于反射。
  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不能形成感觉,效应器无效应;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
损,能形成感觉,效应器无效应。
4.兴奋可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1.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
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2.条件反射的建立、维持和消退
知识点 2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1)建立: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
与。

(2)维持: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3)消退
①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
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②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
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③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这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
皮层的参与。
易混易错 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
(1)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条
件刺激;既不能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无关刺激。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
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过程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刺激类型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有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
数量 有限的 几乎是无限的
神经联系 永久性、固定性,不会消退 暂时的、可变的,易消退
意义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实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
反射、排尿反射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
3.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比较
知识辨析
1.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称为反射,是否正确
不正确。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任何反射弧都需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的参与,是否正确
不正确。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有两个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
3.给离体的传出神经以适宜刺激,肌肉产生收缩反应即完成反射,是否正确
不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4.反射一定有脑或脊髓参与,是否正确
正确。完整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条件之一,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在脑或脊髓中,所以反射一定有脑或脊髓参与。
提示
提示
提示
提示
5.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的神经中枢一定位于脊髓,是否正确
不正确。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不一定位于脊髓,如下丘脑控制的体温调节属于非条件反射。
提示
1.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定点1 反射弧的结构
关键能力 定点破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神经节 有 无
与脊髓灰质连接情况 与后角相连 与前角相连
切断后,肌肉(属于效应器)收
缩情况 ①刺激外周段,肌肉不收缩; ②刺激向中段,肌肉收缩 ①刺激外周段,肌肉收缩;
②刺激向中段,肌肉不收缩
注:外周段是远离中枢的位置,向中段是靠近中枢的位置。
2.探究反射弧损伤的部位
刺激部位及现象 结论
①刺激感受器,效应器无反应; ②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有反应 感受器受损
①刺激传入神经,效应器无反应; ②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有反应 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
①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无反应; ②刺激效应器,效应器有反应 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与效应器接头部位受

刺激效应器,效应器无反应 效应器受损
典例 如图是与缩手反射有关的神经结构,若用麻醉剂阻断图示中的某一个位点并给予感受
器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若阻断位点①,病人手能动,也有感觉
B.若阻断位点②,病人手能动,但无感觉
C.若阻断位点③,病人手不能动,但有感觉
D.刺激③处手能动,说明完成了缩手反射
C
解析
阻断位点 分析 结果
①(位于脊髓与大脑皮层连接的神经上) 兴奋不能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但可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A错误
②(位于传入神经上) 兴奋不能传至脊髓,更不能传
至大脑皮层和效应器 病人手不能动,也无感觉,B错误
③(位于传出神经上) 兴奋能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但不能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病人手不能动,但有感觉,C正确
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③处手能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
错误。
1.脊蛙及其特性:脊蛙是指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脊蛙可进行屈腿反射和搔扒反射。
2.脊蛙的屈腿反射实验
定点2 脊蛙及其屈腿反射的探究
(1)右后肢屈腿反射
①操作:0.5%硫酸浸右后肢趾尖,右后肢收缩。
②反射弧组成(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1→2→3→4→5
(2)左、右后肢屈腿反射
①操作:1.0%硫酸浸右后肢趾尖,左、右后肢均收缩。
②反射弧组成(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3)原因分析:刺激强度加大(0.5%硫酸浸右后肢趾尖改为1.0%硫酸浸右后肢趾尖),会导致兴
奋在神经中枢中通过中间神经元引起对侧的传出神经元兴奋。
典例 蛙类的坐骨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是混合神经。实验人员做脊蛙反射实验
时,用麻醉药处理左腿的坐骨神经,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刺激反应,实
验结果如表。(“+”表示发生屈腿反射,“-”表示不发生屈腿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用药前 用药后5分钟 用药后10分钟 用药后15分钟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尖 + + + + - + - -
刺激右趾尖 + + + + - + - +
B
A.脊蛙没有大脑皮层,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受到破坏
B.该麻醉药对传出神经的起效比对传入神经快
C.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
D.用药后15分钟,右腿的传出神经已经被麻醉
解析 实验分析:麻醉左腿坐骨神经,即图中a、b表示的神经均有可能被麻醉。

①用药前及用药后5分钟: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尖 收缩:1→2→3(a、b正常) 收缩:1→2→5(a、d正常)
刺激右趾尖 收缩:4→2→3(c、b正常) 收缩:4→2→5(c、d正常)
②用药后10分钟:
左腿 右腿 结论
刺激 左趾尖 不收缩:a或b被麻醉 收缩:1→2→5(a、d正
常) b被麻醉
刺激 右趾尖 不收缩:c或b被麻醉 收缩:4→2→5(c、d正
常) b被麻醉
③用药后15分钟:
左腿 右腿 结论
刺激左趾尖 不收缩:a或b被麻醉 不收缩:a或d被麻醉 a和b
被麻醉
刺激右趾尖 不收缩:c或b被麻醉 收缩:4→2→5(c、d正常) 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蛙虽然没有大脑皮层,但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未受到破坏,A
错误。根据②组实验分析,用药后10分钟,左腿的传出神经已经被麻醉;根据③组实验分析,用
药后15分钟,左腿的传入神经已经被麻醉,说明该麻醉药对传出神经的起效比对传入神经快,
B正确,C错误。根据③组实验分析,用药后15分钟,右腿的传出神经没有被麻醉,D错误。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反射和反射弧
1.下列现象中属于反射的是(  )
A.鱼儿游向食物
B.葵花向着太阳转
C.衣藻由光较弱的地方游向光较强的地方
D.用电流刺激带腓肠肌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
2.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刺会不自主地缩回,而打针时却可以控制手不缩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打针时手不缩回的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
B.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
C.手指被针刺时先感觉疼痛之后才完成缩手
D.针刺产生痛觉属于反射活动
3.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他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器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
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①⑥④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4.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认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牵涉痛的产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作为结构基础
5.科学家在研究反射弧功能时进行了下列实验。将蛙的后肢肌肉E及神经B、D剥离出。当用电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发生收缩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组成的。
(2)若对后肢皮肤A施加一强刺激,后肢肌肉E会发生收缩反应,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反射,若是反射,写出反射的大体过程;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
(3)如果将B剪断,刺激近A处端,E无收缩反应,刺激近C处端,E有收缩反应,说明B的功能是   (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冲动;如果将D剪断,刺激近C处端,E无收缩反应,刺激近E处端,E有收缩反应,说明D的功能是   (填“传入”或“传出”)神经冲动。
(4)如果B、D完整,C被破坏,再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无收缩反应,说明C的作用是                。
(5)实验研究说明,动物(或人)的神经系统能够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这需要保持    (结构)的完整。
题组二 反射弧受损部分的分析
6.(易错题)某人因交通事故导致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底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底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底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底无感觉
7.(教材习题改编)为了研究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某同学用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脊蛙”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处理 实验结果
① 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后肢趾部皮肤 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② 剥去后肢趾部部分皮肤,用1%的硫酸溶液分别刺激去除皮肤的后肢趾部和保留皮肤的后肢趾部 前者不出现屈腿反射,后者出现屈腿反射
③ 破坏脊髓,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保留皮肤的后肢趾部 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④ 分离得到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给坐骨神经一个适当强度电刺激 腓肠肌收缩
A.步骤②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B.步骤③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
C.步骤④可以证明坐骨神经中有传入神经
D.只有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题组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8.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几乎可以建立无限的非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在“望梅止渴”这个条件反射中,效应器是唾液腺
D.条件反射建立之后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才能维持下去
9.科学家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当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装置上部就会掉落食物到圆台来奖励乌鸦的这种行为,多次训练之后,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乌鸦的这种行为变化有利于乌鸦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C.乌鸦的这种行为变化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D.控制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高级中枢位于颅腔内的脑干
10.(易错题)很多同学拿起书本就会犯困,这是长时间在犯困时学习从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犯困本身与学习活动无关,但由于在大脑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而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行,从而勉强支撑。如此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犯困两种本来并不相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学习就困”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一学习就困”的消退过程中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
C.“一学习就困”的建立过程中学习逐渐从非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
D.应尽量避免在大脑处于劳累的状态下学习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动脉血压正常时,过高过紧的衣领会直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使人产生头晕甚至晕厥的现象,即“衣领综合征”,其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不能产生兴奋
B.窦神经是传出神经,心血管中枢在大脑皮层
C.“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血压升高导致的
D.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2.为研究神经系统部分结构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动物实验,实验结果中“+”表示能完成,“-”表示不能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手术前 去大脑 两半球 再去 间脑 再去 中脑 再去掉 延髓
①条件反射 + - - - -
②体温调节 + + - - -
③翻正 + + + - -
④站立 + + + + -
⑤膝跳反射 + + + + +
A.该实验中有自身对照,还可增加仅手术但不切除的对照组
B.该实验目的是研究表中各项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布位置
C.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完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间脑
D.中脑和延髓可能都与机体的平衡有关,膝跳反射不需要神经中枢
3.(不定项)渐冻症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患者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包括吞咽和说话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
B.呼吸衰竭的原因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C.患者的大脑皮层一般不受影响,能够支配交感神经的一系列活动
D.患者体内部分条件反射丧失
4.(易错题)某实验小组将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屈腿反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中,脊蛙的左右后肢均出现屈腿反射。
步骤二:破坏其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在左后肢的某部分结构。
步骤三:再次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两次实验的现象均为左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右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效应器
A.①或②  B.③  C.④  D.④或⑤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基础过关练
1.A 2.A 3.B 4.C 6.C 7.C 8.D 9.D
10.C
1.A 反射必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鱼游向食物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于反射,A符合题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葵花向着太阳转不属于反射,B不符合题意。衣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行为,C不符合题意。完成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能叫反射,D不符合题意。
易混易错 
(1)反应≠反射,如草履虫受到刺激后会有躲避刺激的反应,含羞草受到触碰会闭拢叶片,这些都不是反射。
  (2)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2.A 打针时手不缩回的过程,是高级中枢(脑)对低级中枢(脊髓)调节的过程,需要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错误;手指被针刺时先完成缩手(经过脊髓)后(传至大脑皮层)感觉疼痛,C错误;针刺产生痛觉只传至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传导路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3.B 小明手指被刀割伤→③手部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着①传入神经传至④脊髓(神经中枢)→脊髓将兴奋传至⑥脑中的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大脑皮层再产生新的兴奋,沿着②传出神经传至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肌肉收缩,咬紧牙关,B正确。
4.C a、c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错误;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皮肤、内脏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神经纤维b,在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内脏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c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把皮肤误认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牵涉痛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5.答案 (1)肌肉或腺体
(2)是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生反应
(3)传入 传出
(4)接受B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向下传导
(5)反射弧
解析 (2)从图分析,B上有神经节,因此B表示传入神经,A表示感受器,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A、B、C、D、E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所以给A施加刺激E收缩的反应是反射。
(3)
将B 剪断 刺激近A处(感受器)端,E(效应器)无收缩反应 B能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故B的功能是传入神经冲动
刺激近C处(神经中枢)端,E(效应器)有收缩反应
将D 剪断 刺激近C处(神经中枢)端,E(效应器)无收缩反应 D能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故D的功能是传出神经冲动
刺激近E处(效应器)端,E(效应器)有收缩反应
(4)如果B(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完整,C(神经中枢)被破坏,再刺激后肢皮肤A时,后肢肌肉E(效应器)无收缩反应,说明C(神经中枢)能接受B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兴奋并传给D传出神经。
6.C 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脊髓从胸部折断,向大脑传导兴奋的神经通路被阻断,所以针刺足底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腰椎没有损伤,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完整,所以膝跳反射是存在的,C正确。
7.C 
对照 自变量 结果分析
①② 是否剥去后肢趾部部分皮肤(即是否破坏感受器) 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A正确
①③ 是否破坏脊髓(即是否破坏神经中枢) 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B正确
步骤④在没有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刺激坐骨神经后腓肠肌收缩,能证明坐骨神经中有传出神经,不能证明有传入神经,C错误。
8.D 个体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A错误;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在“望梅止渴”这个条件反射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C错误;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否则条件反射会消退,如响铃的同时给狗喂食,等条件反射建立后,还需要将喂食的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响铃)结合起来进行强化,D正确。
9.D 乌鸦经过多次训练之后,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这是乌鸦经过学习、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A正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有利于乌鸦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B、C正确;条件反射涉及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不在脑干,D错误。
10.C “一学习就困”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有新条件反射的建立,B正确。疲劳犯困是一个非条件反射,疲劳是非条件刺激,学习是无关刺激,在多次疲劳犯困时学习,就会把学习从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C错误。
归纳总结 
  (1)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叫作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既不能引起非条件反射发生,也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发生的刺激,称为无关刺激。
  (2)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重合,最终将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能力提升练
1.D 2.D 3.AD 4.D
1.D 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窦神经是传入神经,当窦神经受损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仍可产生兴奋,A错误。窦神经是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不在大脑皮层,产生“衣领综合征”的反射活动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调控,为非条件反射,B错误,D正确。根据题图可知,“衣领综合征”是反射启动后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导致的,C错误。
2.D 将“减法原理”用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若去除一个变量对生命活动结果不产生影响,则该变量不会作用于该生命活动。如去除大脑两半球后,条件反射就不存在了,说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而体温调节仍正常,说明大脑未直接参与体温调节。实验中手术前后进行了自身对照,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增加一组做手术但不摘除相关结构的空白对照组,A正确;由表中②手术前后对比分析可知,手术前、切除大脑两半球后,体温调节能完成,但再切除间脑体温调节就不能完成,说明体温调节与间脑有关,C正确;膝跳反射需要低级中枢脊髓,D错误。
3.AD 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肌肉,属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原因是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等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而不是脑干损伤,B错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但脊髓发出的某些交感神经可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大脑皮层对交感神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渐冻症患者的大脑皮层一般不受影响,但不能支配交感神经的一系列活动,C错误;不明原因导致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患者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说明患者体内部分条件反射消失,D正确。
4.D 屈腿反射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
步骤一中,分别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左右后肢均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左右后肢反射弧均完整。破坏左后肢某部分结构后再刺激左后肢,右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左后肢产生的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并通过右后肢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即1→a→2→d→5),说明左后肢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完整。无论刺激左后肢还是刺激右后肢,左后肢都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破坏的结构是传出神经(b)或左后肢效应器(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