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2:3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短文二篇
【课前预学】
预学一 对仗是指写律诗、骈文时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写成对偶的语句。朗读《答谢中书书》两遍,从中找出三组对仗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预学二 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两遍。然后回味、思考:它与《答谢中书书》在朗读节奏和句式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将你的朗读体验写下来。
预学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念无与为乐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堂导学】
导学一 为更好地学习《短文二篇》,全班开展了“作者印象”“美景共赏”“情理感悟”三个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活动一:作者印象
【材料一】
陶弘景(456-536),字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材料二】
苏轼(1037-1101),字 _ ,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填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三】
古人的“号”大多是成年以后自取的,一般都蕴含其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陶弘景的自号因他辞官隐居在江苏茅山华阳馆而得;而苏轼的号也是他自己取的,源于他被贬谪黄州时,在城东门外的一个土坡上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补贴家用的一段人生经历。
(1)根据课文注释,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充完整。
(2)结合以上相关材料,陶弘景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 ;而大文豪苏轼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自号“东坡居士”,你对他的评价是: 。
活动二:美景共赏
(3)《答谢中书书》篇幅短小,却将风景写得十分优美。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参考示例,评赏文中的“山川之美”。如果你在阅读中生发出新的欣赏角度,可以把它补充在⑥处,展开评赏,并与同学分享。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早晚,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石壁色彩斑斓,竹林青葱茂密,其实云雾、夕阳、潜游的鱼儿也有各自的颜色······ ⑥
【示例】
①视角多样:“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我们仿佛抬头看见高耸入天际的山峰,低头又见清澈见底的水流。一高一低,仰俯之间,天地是那样的广袤,景色是如此的迷人。听山林间有“猿鸟乱鸣”,看河流里有“沉鳞竞跃”,美景环绕,美不胜收!
(4)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点评的理解。
活动三:情理感悟
(5)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记录的不仅是默默流淌的如水月色,更是自己起伏的心绪。请按要求完成相应的题目。
①概括A、B两处相应的内容,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 B:
②仿照a、c,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将b、d两处补充完整。
a.正是秋末冬初,寒意渐深,月色悄然入户,作者被美好的月色唤起了雅兴,带着欣赏月色的喜悦,又似怀有一丝无奈,走出家门。
b.
c.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引发了作者的情思,此时的作者是超脱的。
d.
导学二*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文末谈及谢灵运的原因。
【材料一】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 -《宋书·谢灵运传》
【材料三】
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品》
【材料四】
陶弘景三次远游浙东,求仙访逝,其所历之地如始宁、会稽、永嘉等地也多为谢灵运所涉足。
-王晓东《<答谢中书书>三考》
导学三 请运用对偶的手法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小结。
通明谈□□□□抒隐者情怀,□□记月下之事彰□□□□。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任选一题完成。
陶弘景传(节选)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①,不至。
······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
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之:指陶弘景。 ②武帝:指梁武帝。 ③曳尾之龟:语出《庄子》,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④临皋:位于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与气度?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并写下你的看法。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你认为陶弘景是苏轼笔下的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答案
预学一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预学二 《答谢中书书》多为四字短语,偶有长短句,读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记承天寺夜游》句子有长有短,读来富有变化,高低错落。
预学三 (1) 消散 (2)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 考虑,想到 (4) 只是
导学一 (1) 通明 子瞻 北宋 (2) 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隐逸之人 乐观豁达,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意思相近即可) (3) ⑥略。 [示例一]②生机无限:青葱茂密的竹林, 季常青,猿猴与鸟儿的鸣叫声更添活泼的气息,尽管是日暮时分,竞相跃出水面的鱼儿也彰显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示例二]⑤色彩丰富:青山伴清流,色彩斑斓的石壁,四季常青的竹林,金色 的水面,银光闪闪的鱼儿,画面色彩丰富,表现出山林的逸趣神韵。 (4) 作者初写自己的错觉,庭下有积水、水中有藻荇,没有一个“月”字;后揭秘原来积水是当晚的月光,水草是月下竹柏的影子。虽没有直接写月光,却间接写出了月色的皎洁、月光的柔美,勾画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5) ①A:寻友赏月B:感悟“闲人” ②b. 面对如此美好的月色, 作者来到承天寺寻找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想与友人共同赏月,以求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d. 作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自问,表达了身居闲职、享受清闲又自嘲为“闲人”的感慨,更表现了以豁然旷达面对人生曲折的心态。
导学二*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描绘的山水清丽曼妙,备受后世山水诗人的尊重;陶弘景来 到谢灵运曾涉足的山水胜地,写下“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谢灵 运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了自己热爱山水、淡泊名利的志趣。
导学三 山川之美 子瞻 闲者人生(意思相近即可)
拓展 (1)[示例]苏轼一再在诗文中提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的词语,具体的意思也 许各有不同,但都体现出苏轼能够豁达地面对人生各种境遇。他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人 更应该用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2)[示例]陶弘景不完全是苏轼笔下的那 种“闲人”。他热爱山水,不慕名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以牛为喻,拒绝做官,力求隐匿于山水之 中,与苏轼身处世间既面对人生烦恼又积极排解烦忧的境况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