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杨礼赞
【课前预学】
预学一[初读印象]熟读课文并标注段落编号,完成下列任务。
(1)课文以《白杨礼赞》为题,你从这个课题中读出了什么?又有哪些疑问呢?
(2)下列句子描写景物形象生动,请对照课文,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并补充你找到的类似句子。
①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
② 的远山的连峰
③ 耸立,像 似的树木
④成为一束,绝不
⑤ 的姿态, 的虬枝
⑥
预学二[走近作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寻访浙江大地的文学家'之游茅盾纪念馆”活动,小文邀请你和她一起担任纪念馆的小小讲解员。
小文:同学们,欢迎来到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纪念馆。下面由我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茅盾先生。
图4-1 茅盾纪念馆
我:大家好,我代表我们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茅盾先生的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 ,字 _ ,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 》、《 》、《 》等。
预学三[文本总览]阅读课文,厘清结构,完成下列任务。
课文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与这句话意思大致相同的还有好几处,请你找出这些语句并写下来。
(2)第(1)题的这些句子形成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你仔细揣靡,完成表格。
小贴士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抓不准,结构就理不清。在文章中,作者反复歌咏的内容往往是其抒发情感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表4-2《白杨礼赞》结构梳理
段落 内容简述 主题概括
1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开篇热情赞白杨
2-4 描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两面写高原的景象带给人的感受 ①
② ③ 形神兼备绘白杨
④ 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⑤
9 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⑥
【课堂导学】
导学一[朗读与行文]参观茅盾纪念馆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围绕参观主题表演一个节目,小文和小语决定朗读《白杨礼赞》。请你和他们一起讨论、揣摩朗读方案。
(1)确定朗读重点。
小文:一篇文章那么多内容,我们该把握哪些朗读重点呢?
小语:我认为首先要明确主要基调,这篇文章描写的西北高原具有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特点,描绘白杨树也是粗笔勾勒,并且用词大气,很多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强了气势,所以文章整体要读出 的基调。
小文:我记得老师在指导朗读技巧时曾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作者情感比较强烈以及情感对比或变化明显的地方。
小语:我知道了。文中有不少直接抒发赞美白杨树之情的句子,这是作者情感强烈的地方。还有文章先抑后扬的思路,恰恰也反映了作者情感的起伏对比,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重点来设计方案。
(2)读出直抒胸臆。
小文:我先来设计课文开篇句的朗读方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我认为,“实在”和“赞美”要重读,整句话的语调应是上扬的、高昂的。句末的感叹号提示我们,这句话要读出直接赞美的热烈情感和感叹语气。
小语:那我来设计另一处。
小文:这些句子很相似,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要注意把握它们的区别?
小语:是的。比如
(3)读出抑扬对比。
小文:我知道第7段的行文思路是先抑后扬,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再赞其为“树中的伟丈夫”。还有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突出白杨的品格和精神。
小语:我认为还有一处先抑后扬,在第 段,
小文:对的。那我来设计第7段的朗读方案。前三句应该这样朗读:
在这之后的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反问句,句子长度逐渐增加。“就觉得”“就不想到”“竞一点也不”“又不更”这四个词组使语气递进,思路从“只是树”讲到“北方的农民”,再讲到“哨兵”,最后升华为“精神和意志”。读这四个句子,
小语:你设计得真细致具体,我也来尝试设计其他几处,然后一起读一读、练一练吧!
导学二[象征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读《白杨礼赞》,说象征手法
【材料一】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就意义关系来说,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或凭着某种关联,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就表达方式来说,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使之能够含蓄地显示其象征意义。
就目的来说,象征主要是通过暗示引起人们的联想,表达比较深刻的事理,是一种深入浅出、寄意深远的构思方式。
【材料二】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进攻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茅盾在1938年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2)材料一告诉我们“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一般要对象征物做具体的描绘或渲染”,白杨树与它的被象征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结合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梳理它们的相似点。
(3)结合课文和材料内容,说说作者在《白杨礼赞》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好处。
【课后拓展】
[练笔运用]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象征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调动积累,联系生活,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
(1)象征立意高远,意在言外,既能升华主题,又含蓄蕴藉,在诗歌中常有运用。阅读下页的读书卡,探究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的象征】
郑思肖咏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用在寒风中坚韧的菊之“象”,意指人在逆境中仍有节操。
郑板桥写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在风中坚劲的竹之“象”,意指人在冲击中的坚守。
王冕说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用洁白芬芳的梅之“象”,意指 。
徐庭筠赞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用竹的骨节和空心之“象”,意指 。
【现代诗中的象征】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里伤痕累累却挺立的礁石象征
。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物曾让你联想到更加深远的意义?仔细想一想,并模仿《礁石》,用象征手法写一首小诗。
答案
预学一 (1) 略。 (2) ①坦荡如砥 ②宛若并肩 ③傲然地 哨兵 ④旁逸斜出 ⑤婆娑 屈曲盘旋 ⑥略。
预学二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预学三 (1) ①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②这就 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③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 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 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 ①高原环境衬白杨 ②5—6 ③具体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和 形象气质 ④7—8 ⑤虚抑实扬颂白杨 ⑥鲜明对比写白杨
导学一 (1) 激情豪迈 (2)[示例一]“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 平凡的一种树!”我认为,“那”“极普通”和“实在”要重读,“然而”和“不平凡”语速要慢一些,“然 而”慢读能突出转折的意味,“不平凡”开启了下文对白杨树气质形象的描写,要读得坚定有力量, 以此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 [示例二]“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 的树!”我认为,“这”和“极普通”要重读,“决不是”则要进一步加重语气,表现对白杨树的极力赞 美,应一字一顿,以示突出。 [示例一]“那就是白杨树”中的“那”字说明作者这个时候远远看到 白杨树,带着一种惊喜的口气。 [示例二]“这就是白杨树”中的“这”字则拉近了距离,要读出更 加亲近、更加深情的赞美之意,这样朗读就有了层次,文意就有了起伏。 (3) 2、3 先写看到的 高原景象令人觉得单调,再写突然看到的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令人惊奇。 [示例]抓住“没有”这个 词来表现“抑”的一面,节奏慢,语气轻。而读“但是“”更”两个关联词时要体现由抑转扬的语气。 既要读出句式的强烈语气,引发人们的深思,又要体现出排比的层层递进,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导学二 (1) 北方的农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 形神皆似,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它的伟岸的姿态和质朴、严肃、不缺乏温和的气质 都与北方的军民以及他们身上的精神意志相似;境遇相似,树与人在西北都极为常见、普通,不被 人重视,但是面对困苦的岁月,都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 (3)《白杨礼赞》中象征手 法的运用使人们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白杨树到人,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既是外在的形象,也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由此及彼的写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印象的加 强,也是象征手法艺术魅力的体现;从写作背景来说,作者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 由,借白杨树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符合当时的 现实情况,也显得含蓄隽永。
拓展 (1) 人正直高尚的品质 人的气节和虚心 具有无比坚定意志和顽强抗争精神的英 雄 (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