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课前预学】
预学一 诵读课文后,为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注音,再按要求进行筛选。
亲戚畔( )之 丈夫之冠( )
往之女( )家 畎( )亩之中
胶鬲( )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 )士
【筛选】上面这些加点字中,“ ”“ ”“ ”“ ”“ ”这五个字是通假字。通常,通假字同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读音。这就是“通假异读”。
预学二 文言文中,一些动词有使动用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三个动词并解释。【示例】
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
(1)
(2)
(3)
知识卡片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预学三 按要求填空,完成读书卡片。
【课堂导学】
导学一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根据提示,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6-1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指出文中谈论的话题 ① ②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理出文中谈论的人物 ③ 公孙衍、张仪、妾妇 ④
概括文中人物的共性 得道者和君于都推行仁政的思想 ⑤ ⑥
分析列举人物的用意 ⑦ ⑧ 这些事实说明忧患磨难可以使人奋发有为,逆境出人才,以此类比治国之道,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因素相仿
归纳孟子说理的特点 手法多样,善用⑨(至少填三种)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导学二 下列是孟子有关“仁政”思想的表述,请从中选择两句进行翻译,并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②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
③总岭也比无敌于天下而求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孟子·离娄上)
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发物。 -《孟子·尽心上)
③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义打也。-《庄子·尽心下)
翻译:
我的理解:
导学三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大丈夫之辨”主题读书活动。
(1)孟子笔下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中,针对景春提出的问题,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应该是: 。
(2)读故事,辨“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
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从当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摊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于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3)*以今人的眼光看“大丈夫”之说。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在关于“大丈夫”的论述中,说了上面这番话。在今天看来,这番话是否正确?请发表你的见解。
【课后拓展】
拓展一 课文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如果让你从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句?为什么?
知识卡片 名言就是名人所说所写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有名的句子。警句就是用来激励和告诉人们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某种精神品格的句子,也叫“醒句”。
拓展二 下面是小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请你与小文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小文:我同意文中的观点,想必你也知道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吧!越王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终成霸业;而夫差就是在安逸享乐中走向了灭亡。你觉得呢?
我:
答案
预学一 pàn ɡuàn rǔ quǎn ɡé zēnɡ hénɡ bì 畔 女 曾 衡 拂
预学二 [示例](1) 必先苦其心志 使……苦 (2) 劳其筋骨 使……劳累 (3) 饿其体 肤 使……饥饿
预学三 (1)[示例]孔子 老子 (2) 轲 儒家 亚圣 (3)[示例]孟母三迁 以五十步 笑百步 (4) 论语
导学一 ①天时、地利、人和,哪个更为重要 ②何为“大丈夫” ③得道者、失道者、君子 ④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⑤无原则顺从 ⑥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成就大 业 ⑦描述得道者、失道者、君子的情形是为了从治国层面上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是由前面对 战争的分析类比而得出的 ⑧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曲意顺从诸侯,没有仁义道德原则, 谈不上是“大丈夫”,从而明确“大丈夫”的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⑨类比、排比、对比、 比喻
导学二 略。
导学三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 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3)* 略。
拓展一 [示例]我会选择“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句作为我的座 右铭。这句话句式整齐,分别喻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这三个重要内容,意蕴丰富,我非 常喜欢。
拓展二 [示例]处于顺境或逆境,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能把握的唯有自己。客观条件对 成材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我们要时刻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在逆境中,我们不怨天尤人,而要把它当作磨炼意志的好时机;在顺境中,我们也不能贪图享乐, 要居安思危。唯有如此,才能勇攀高峰,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