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朗读课文两遍,给下面词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太行(háng xíng) 惩(chéng chěng)山北之塞(sài sè)
荷(hé hè)担 箕畚(fèn běn) 始龀(chèn chǐ)
智叟(sǎo sǒu) 无穷匮(guì kuì) 陇(lǒng lóng)断
预学二 读顺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然后用“/”标明朗读节奏。(每句限断一处)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预学三 阅读课文,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初步印象。
预学四*回顾学过的短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文:《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 》和《 》。
小语:是啊,通过这些文章,我了解到寓言的特点是:
二
【课堂导学】
导学一 先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再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且: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2)许:①杂然相许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3)反: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曾: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益其所不能
(5)苦:①何苦而不平 ②必先苦其心志
(6)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思考】各组加点词语中,只有第 组词语均属于通假字。课文中还有一些通假字,请摘录并加以解释。
导学二 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表6-2《愚公移山》内容梳理
移山原因 (用原文句子填空) 移山目标 (用原文句子填空) 移山的困难 (用四字短语概括) 众人的态度 (用原文词语填空)
① ② 山势高大 ③ 人力单薄 ④ ⑤ 愚公“移” 家人“许” 妻子⑥“ 遗男⑦“ -- 智叟“止” 山神⑧“ - 天帝⑨“
导学三 阅读课文,完成“印象愚公”读书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愚公名片”
愚公名片
年龄: 居住地:
家庭成员:
主要事迹:
(2)妻子眼中的思公。
面对愚公要移山的举动,妻子说:“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妻子眼中的愚公是一个 的人。
(3)智叟眼中的愚公。
面对愚公要移山的举动,智叟 (用原文回答)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智叟眼中的恐公是一个 的人。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但他们的态度实际上是不同的。请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分析。
表6-3 众人对移山的态度
角度 愚公之妻 智叟 比较结果
称呼 君 ① ②
句式 “如太行,王还何?且焉置土石?” 这是③ 句 “甚矣,汝之不惠!”这既是感叹句,也是④ 句 “其如土石何?”这是⑤ 句 ⑥
说话时的状态 “献疑” “笑而止” ⑦
导学四 寓言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于鲜明的讽喻中实现教育意义。请从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寓言讽喻特点的理解。(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
①“愚公”与“智叟”,一愚一智,孰愚孰智?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惧”一“感”,有何意味?
我选 。
【课后拓展】
拓展一 有人说,愚公年近九十才想到移山,为什么不趁年轻的时候就移呢?也有人说,移山不如搬家。还有人说,移山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表现。读完《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你认为愚公是个怎么样的人?你怎么看故事中他移山的事迹?请将你的看法写下来,并与同学、老师交流。
拓展二* 读完《愚公移山》,有同学将它和《老人与海》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书中出现的人物、作品的主题、情节的设置等;但也有一些不同,如作品的结局、故事发生的环境等。你有什么发现,请写一写。
答案
预学一 háng chéng sè hè běn chèn sǒu kuì lǒng
预学二 (1)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预学三 [示例一]我最欣赏愚公。尽管年且九十,但是为了造福子孙,他毅然做出移山的决 定,无所畏惧,意志坚定。 [示例二]我最欣赏“遗男”,尽管始龀,不谙世事,却高兴地为能有一 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路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预学四* 两小儿辩日 杞人忧天 篇幅短小,情节虚构,有讽刺性和教育意义;作者把思想 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导学一 (1) ①将近 ②况且 (2) ①赞同 ②表示约数 (3) ①同“返”,往返 ②同 “返”,返回 (4) ①连……都……(加强否定语气) ②同“增”,增加 (5) ①担心 ②使……苦 (6) ①没有 ②消亡,灭亡 (3) [示例]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导学二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年老力衰 ④工具简 陋 ⑤路途遥远 ⑥疑 ⑦助 ⑧惧 ⑨感
导学三 (1) 年龄:且九十 居住地:北山(或:面山而居) 家庭成员:妻子儿孙 主要事 迹:移太行、王屋二山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年老体弱却又倔强 (3)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蠢、 不切实际 (4) ①汝 ②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 对幼,是一种轻蔑的语气 ③疑问 ④倒装 ⑤反问 ⑥“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表示询 问的语气,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甚矣,汝之不惠”强调愚 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其如土石何”用“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简直是讥笑愚 公无能了 ⑦妻子是真诚地提出疑问,对愚公表示关心和担忧;智叟还没说话就以嘲笑、讥讽的 态度阻止愚公,可见他并不真诚
导学四 [示例一]①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则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 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他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 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示例二]②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行动感到 害怕,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和执着,“帝感其诚”则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自 然能为人类让步。
拓展一 [示例]我眼中的愚公是一个不肯轻易屈服的人,是一个遇到困难会想办法的人。 虽然大山屹立眼前,似乎不可动摇,但是他仍然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令人钦佩。
拓展二* 相似之处:都以一个执着的老人作为主人公,都有一个孩子愿意帮助老人;二人在 面对大自然之时感到了无助,都想凭着自己的努力去挑战自然。不同之处:①《愚公移山》中,人 们面临的困难来自大山;而《老人与海》中 人面对的是茫茫的大海。②《愚公移山》中,人靠着神 话中神的力量,完成了挑战,以喜剧结尾;而《老人与海》中,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拖回了鱼骨,充满 悲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