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1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1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17:22

文档简介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激素调节的特点及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下列有关激素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B.激素是微量高效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或重吸收
C.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其发现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体液调节就是激素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来发挥调节作用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直接支配,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部分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肌肉做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激素定向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如图为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所示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信号分子都通过血液传送
B.图1、图2两种方式的信号分子在起作用后均会被清除
C.与图2相比,图1信息交流方式作用的范围更广
D.下丘脑对甲状腺的调节属于图1的信息交流方式
题组二 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
5.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0 ℃冷库中到35 ℃室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0 ℃环境中,骨骼肌战栗是非条件反射
B.35 ℃以上出汗成了皮肤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C.35 ℃环境中,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形成冷觉和热觉
6.(经典题)如图是人体皮肤通过汗腺和毛细血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变化来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图中所示的过程都是散热过程
B.由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会出现甲和丙中的变化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会促进丙中的变化
D.图中的变化主要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7.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会使人全身发热、大量出汗,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对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B.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C.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8.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在CD段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来加快人体散热
D.在D点以后因汗腺分泌增加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9.图1表示正常人体在两种温度环境中所测散热量情况,图2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请分析造成t2~t3曲线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2)图2中,A~C各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原理是向靶细胞传递    ,引起靶细胞生理活动状态的改变。图中的激素调节体现了            的机制。
(3)马拉松运动员在寒冷(10 ℃)环境下训练,则B激素分泌量和身体散热量的变化分别是              。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能力提升练
题组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例
1.如图是健康人由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浓度降低时,机体可以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路线为“内外刺激→A→C→D”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机体通过一系列信息传递产生渴感,属于条件反射
C.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G→E→D”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B”引起骨骼肌战栗
3.人在恐惧、焦虑时会发生体温上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尿量增加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肾上腺素和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体温上升后维持在38.5 ℃,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钠尿肽与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可能相同,但是作用相反
C.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会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
4.在夏季高温环境中,若体液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减少皮肤分泌的汗液量。但长时间排汗减少,会使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 ℃,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性损伤,该病症称为热射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时,正常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增多
B.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中时,汗液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C.热射病病人排汗量持续减少,与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大量减少有关
D.高温时,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的温度感受器会产生兴奋
5.如图为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人体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稳态过程中产热速率(乙曲线)和散热速率(甲曲线)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是从b点开始下降的
B.乙曲线在bd时间段的变化是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引起的
C.甲曲线在bc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在cd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
D.图示过程机体体温有所下降,仍属于内环境稳态
6.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温度,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
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减少
7.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激素c的生成和分泌,从而减少尿量。
(2)当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使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位于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激素a作用于靶组织,该传出神经属于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整个过程属于      调节。
(3)寒冷刺激能作用于体表的     ,所产生的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到    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等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下丘脑分泌             调节腺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促进腺体B分泌激素b,该调节过程体现了激素的     。
(4)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 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 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②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与甲组和乙组相比分别是    、    (填“多”或“少”)。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 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基础过关练
1.C 激素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的受体,A错误;激素是微量高效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不会被重吸收,B错误;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体液调节是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来发挥调节作用,D错误。
2.A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直接支配,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部分,C正确;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都属于信息分子,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3.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此时涉及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即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激素调节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因此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神经调节使效应器做出反应(可能是肌肉反应,也可能是腺体反应等),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靶器官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B错误。激素不能定向运输,但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D错误。
4.A 图1所示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信号分子(激素等)随血浆或组织液等运输,A错误;图1信息交流方式为体液调节,而图2信息交流方式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时间更长,C正确;下丘脑对甲状腺的调节主要通过分泌激素方式进行,属于图1的信息交流方式,D正确。
5.D 寒冷环境中发生的骨骼肌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可增加产热量,A正确;35 ℃以上出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B正确;下丘脑通过自主神经作用于血管,使血管舒张或收缩,因此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C正确;冷觉和热觉在大脑皮层形成,D错误。
6.C 甲和乙表示的是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丙和丁表示的是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收缩或舒张,图中所示的过程都是散热过程,A正确;甲比乙散热少,丙比丁散热少,所以甲和丙中的变化都是由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的变化,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调节细胞代谢,但不会促进皮肤中的毛细血管收缩,C错误。
7.B 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错误;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全身发热,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C错误;此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稳定,D错误。
8.B 外界温度降低时,在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从而减少散热量,A正确;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甲状腺激素受到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的调节,B错误;CD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增加散热量,C正确;在D点以后,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因此应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D正确。
9.答案 (1)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减少散热 (2)信息(或信号) 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3)B激素分泌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4)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解析 (1)t2~t3散热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减少散热。(2)激素是信号分子,A~C各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原理是向靶细胞传递信号,引起靶细胞生理活动状态的改变,图中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机制。(3)图2中,B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表示甲状腺激素,寒冷时散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产热量也应增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加细胞产热的功能,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能力提升练
1.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图中①→③→④→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参与调节,故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C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会迅速散失大量热量,而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最初进入寒冷环境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可能小于散热速率,D错误。
2.B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可刺激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路线为“内外刺激→A→C→D”,A正确;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信息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不是反射活动,B错误;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使代谢加快,即通过“内外刺激→A→G→E→D”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人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通过“内外刺激→A→B”引起骨骼肌战栗,D正确。
3.D 体温维持在38.5 ℃,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在尿量的调节中,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效果是使尿量增多,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效果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故两者靶细胞可能相同,但是作用相反,B正确;心房壁细胞释放的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其分泌增加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C正确;结合题意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效果是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据此可推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多,进而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增多(钠尿肽可在血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D错误。
4.C 高温时,正常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大,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A正确。热射病病人皮肤血液循环关闭,汗液分泌量减少;热射病病人已经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帮助机体保水,C错误。
5.C 题图为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人体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散热速率是从b点开始改变的,可以判断环境温度是从b点开始下降的,A正确;乙曲线bd时间段产热速率逐渐升高是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加快导致的,B正确;甲曲线bc时间段散热速率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但cd时间段的变化是体温调节如皮肤血管收缩等因素引起的,C错误。
6.B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且处于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B正确;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与散热量几乎相等,C错误;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
7.答案 (1)升高 (2)胰岛β 储存和利用 副交感 神经-体液 (3)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级调节 (4)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多 多
解析 (1)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2)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一方面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位于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调节的整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体表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能够增加产热,故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调节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4)①实验一分析: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一定时间后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②实验二分析:甲家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乙家兔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丙家兔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10(共17张PPT)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特点不同但两者紧密联系
1.激素调节的特点
(1)激素调节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选择性地识别拥有这种激素受体的靶细胞。激素的作用
范围取决于受体的分布。
(2)激素发挥信使作用: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传递信息,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3)激素微量高效
特别提醒 激素是信号分子,既不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代谢,也不为细胞提供额外的能量。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信息传递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调节结果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 调节细胞内的代谢过程等生理效应
联系 (1)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导,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调节垂体的活动,从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 (2)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直接支配,相当于反射弧的效应器; (3)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特别提醒
(1)人和高等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2)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使机体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
1.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机体产热量=散热量。
2.机体的产热和散热途径
(1)产热途径
①安静——以内脏、肌肉、脑为主。
②劳动和运动——以肌肉为主。
③快速产热——打寒战(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
(2)散热途径
①主要散热部位:皮肤。
②散热机制: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特别提醒 当人体处于高于体温的环境中时,汗液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知识点 2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体温恒定
3.体温调节的过程
(1)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温觉的产生(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温度感受
器在体表和体内。
(2)体温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3)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4)体温调节过程中也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
特别提醒
(1)人体发烧,体温上升时,产热量>散热量;体温维持不变,产热量=散热量。
(2)寒冷环境中,外界气温低,机体散热更多,即便通过调节可减少散热量,但仍然比炎热环境中
散热多,因此,寒冷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由于产热量=散热量,因
此,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炎热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
知识辨析
1.在紧张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会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这一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这种说法正
确吗
正确。该调节中肾上腺髓质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发挥作用。
2.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这是人体在下丘脑的调节下减少散热的方式,这种说法正
确吗
不正确。打寒战即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是机体增加产热的方式。
3.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
皮层。
提示
提示
提示
4.炎热环境中,机体汗腺分泌活动增加使散热增加,此时机体的散热量大于寒冷环境的散热
量,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炎热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小于寒冷环境中机体的散热量。
5.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往往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且以体液调节为主,这种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往往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且以神经调节为主。
提示
提示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辨析动物激素、神经递质和酶
动物激素 神经递质 酶
化学本质 蛋白质类、肽类、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 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或RNA
产生部位 内分泌腺、内分泌细胞 神经元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
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作用 调节 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催化
作用部位 靶细胞、靶器官 突触后膜 细胞内、外
作用后去向 失活 被降解或回收 数量和性质不变
共同点 与相应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
定点 2 剖析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主要作用
(1)调节中枢:下丘脑中具有水盐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2)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变化,维持水盐平衡。
(3)传导兴奋: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4)合成激素:下丘脑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等。
2.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的联系
(1)直接联系: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调控胰岛、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
(2)间接联系: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性腺、肾上腺
皮质等的分泌活动(激素的分级调节)。
典例 如图是网球比赛中运动员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示意图,X、Y、Z表示相关激素,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
A.激素X、Y、Z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
B.激素Y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激素分泌有
反馈作用
C.运动员大量出汗会导致激素Z的分泌
量增加
D.运动员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一
调节过程与Y的分泌调节类似
D
思路点拨 图中Z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肾脏,是抗利尿激素;Y是甲
状腺激素,X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体现了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
解析 激素随体液运输,弥散在全身体液中,A正确;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中,甲状腺
激素超过一定量时,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体现了反馈调节,B正确;大量出
汗,水分大量丢失,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C
正确;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髓质直接受神经支配,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不
同,D错误。
  近来,山区某同学出现了脖子肿大无压痛、呼吸吞咽困难、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症
状。就医时,医生抽取了他的血样进行了化验,化验结果如表。
学科素养 情境破
情境探究
素养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测定值 参考值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4.1 ng·dL-1 10~200 ng·dL-1
游离甲状腺素(T4) 2.8 μg·dL-1 5.5~12.0 μg·dL-1
促甲状腺激素(TSH) 22.7 mIU·mL-1 0.2~7.0 mIU·mL-1
胰岛素 5.2 mIU·L-1 5.0~20.0 mIU·L-1
问题1 表中T4和TSH的靶细胞分别是什么
T4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的细胞;TSH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
提示
问题2 检查结果中,血清TSH测定值远高于参考值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T3和T4水平较低,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TSH分泌量增加。
提示
问题3 根据表中数据,请对该同学“脖子肿大”“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的症状进行原因分析。
“脖子肿大”:TSH含量高于参考值,过多的TSH使甲状腺异常增生,导致脖子肿大;
“无精打采、食欲不振”:该同学T3和T4含量低于参考值,而T3和T4能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提示
问题4 经进一步检查,医生诊断该同学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请对该同学提出一种可行的治疗
方案。
适当补充甲状腺激素、补充碘剂、多吃含碘量高的食物等(合理即可)。
提示
讲解分析
常见的几种甲状腺异常疾病
(1)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使促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异常增生,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可通
过补充碘剂、食用加碘食盐、多食海藻等进行治疗。
(2)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T3、T4)含量增加,并伴有TSH含量下降,表现
为多食、体重降低、焦虑和易怒、心率增快等症状。
(3)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导致机
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婴幼儿甲减引起呆小症;成年性甲减可表现为乏力、畏寒、少汗和
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甲减既可以由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引起,又可以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
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或促甲状腺激素(TSH)产生和分泌减少引起。
典例呈现
例题 成人长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这一情况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有关系。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它们都是酪氨酸的衍生物
B.患者可能表现为脖子肿大,可通过补充碘剂进行治疗
C.患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D.成人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会患呆小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D
解题思路 成人长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表现为脖子肿大,可通过补充碘剂进行治
疗,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婴幼儿时期甲
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