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选择性必修2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种群数量特征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
B.顶极群落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
B.“J”形增长的K值大于“S”形增长的K值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K值会增大
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但不具有水平结构
B.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C.现存稳定的群落中会存在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根据群落内部物种体型大小就可以判断是否属于优势种
4.下列与生物调查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B.调查蝗虫卵密度并预测蝗灾发生率可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应选取其密集的区域作为样方
D.随机扫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5、6题。
小龙虾又名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食性广泛,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小龙虾每到一定生长阶段就会蜕壳,在它眼柄上形成生长轮。小龙虾雌雄异体,可从腹部游泳肢形状加以区分。其求偶方式被称为“世上最有味道的爱情”。雌虾求偶期间,会将尿液射向雄虾,雌虾尿中含有性激素,尿的“味道”越大,越能吸引配偶。
5.对小龙虾进行诱捕,对被捕获的小龙虾群体进行统计,可反映该种群的某些特征。下列种群特征中,不能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是( )
A.种群密度 B.迁出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6.小龙虾求偶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7.如图表示能量金字塔(①为第一个营养级,②为第二个营养级,③为第三个营养级),第一个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个营养级,其原因之一是( )
A.与消费者不同,生产者不需要更多的能量
B.第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第二个营养级比第一个营养级具有更多的食物
D.在金字塔塔尖的生物不需要这么多能量
8.第53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了CO2的全球平衡
B.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
C.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都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D.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而引发土壤污染
9.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种群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二是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中可依据种群密度效应确定农作物的种植密度
B.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C.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
D.自疏现象有利于种群保持稳定
10.某种浮游动物会取食水域中甲、乙两种藻类,但取食喜好不同。为研究该浮游动物的取食喜好,进行以下实验:取A、B两个玻璃缸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藻类,A缸不放该浮游动物,B缸放入适量的浮游动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玻璃缸中藻类数量,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藻类在A玻璃缸中呈现“S”形增长
B.浮游动物取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B玻璃缸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无法构成一个群落
11.如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第二个营养级食物及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
B.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部分来自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生物量之和一定小于生产者
12.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可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碳元素在B→C→D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捕食,E处于第二、第三、第四个营养级
13.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生物氧化塘的总能量是藻类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生物氧化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不同生物生活在生物氧化塘不同层次体现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布的特点
D.图中藻类和细菌都是分解者
14.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下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形增长
B.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
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增大趋势
D.因大巢菜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在植株密集处取样
阅读材料,完成第15、16题。
金华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修复了多个湿地生态系统,如浦阳江国家湿地公园、武义坛头湿地公园。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被称之为“自然之肾”。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种名 树冠层 下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表层
林鸽 333 3 2 — —
煤山雀 45 108 78 20 —
旋木雀 32 75 27 17 —
大山雀 23 74 194 103 2
鹪鹩 — — 20 140 20
15.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煤山雀与旋木雀生态位最接近
B.表中数据即各物种的生态位
C.表中各物种间均存在竞争排斥现象
D.表中各物种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6.下列关于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修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演替到顶极群落时,净初级生产量为零
B.修复过程中维持稳态的能力增强,部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
C.湿地生态系统营养物质会随水的流动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中
D.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发生次生演替,营养结构趋向于复杂
17.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t2时的甲种群环境容纳量较大
C.t2~t3,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相同
D.t4后,乙种群基数增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18.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图中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
B.食物网中处于第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食物网中的浮游动物为次级消费者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19.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消耗水草150 kg(干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0.近年我国出台的“退林还耕”政策内容包括“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B.同我国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是稀缺资源
C.“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林地中出现过的植物在耕地中将不再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如图1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图1中阴影部分表示 的个体数量。
(3)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 。a点时的种群数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cd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 。
(4)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
22.(12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点:a——大豆萌发;b——株冠形成;c——开花结实;d——植株萎蔫)
(1)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 为纽带组成食物链。
(2)对大豆田中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属于 水平的研究。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 (填“更大”“更小”或“无明显差异”)。
(3)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 (请写出两个原因)。
(4)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23.(12分)生态护坡是指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下图为某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种演替类型属于 。
(2)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代表)如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 营养级,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3)请简要说明利用生态护坡取代混凝土护坡的优点: (答出2点即可)。
24.(12分)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P表示生产者,D表示分解者,C表示消费者。图2为碳的全球循环示意图,A、B、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P的能量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 ,图1还反映了生态系统各 的能量流动关系,由此图可得出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 的特点。
(2)图2中③代表的种间关系是 ,B对应图1中的 (填字母)。导致大气中CO2增加的过程,图2中应另添加 过程。①主要代表 (填生理过程)。
(3)该地环境变化导致种群 (至少填两个)的变动,从而直接引起相关种群数量的变化。
25.(12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公园内有野生动物 93 种,其中鸟类 45 种,国家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红嘴相思鸟、雀鹰、猫头鹰、穿山甲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童国家森林公园里所有的红嘴相思鸟是一个 ,常用 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果红嘴相思鸟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 (填“高”或“低”)。红嘴相思鸟主要以毛虫、甲虫、蚂蚁等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偶尔也吃少量玉米等农作物。它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 。与森林相比,玉米地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其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2)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已处于群落的最终平衡状态,决定该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 。
(3)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以寺庙、森林、奇石、怪洞、云海、晚霞著称,形成古刹、丛林两大特色,既是游览胜地,也是植物生态学的科普教育基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使用价值。
答案全解全析
1.B 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而种群密度不能,A正确;顶极群落中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正确。
2.C K值不是某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当种群个体数接近或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错误;“J”形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环境容纳量增加,即K值会增大,C正确;地面硬化后,家鼠环境容纳量减小,即K值会减小,D错误。
3.B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森林群落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正确;自然群落中,两个生态位有重叠的种群,可能会使其中一个物种灭绝,也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发生变化,因此现存稳定的群落中不可能会存在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完全重叠,C错误;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根据群落内部物种体型大小不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优势种,D错误。
4.A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取样,会导致结果偏大,应该随机取样,C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取距地表0~25 cm的表层土壤,D错误。
5.B 对小龙虾进行诱捕,然后对被捕获的小龙虾群体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数量可获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通过观察被捕获的小龙虾的各年龄区段的个体数目可获得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通过调查被捕获的小龙虾的雌雄个体数目可获得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但无法获得迁出率的数据,即B符合题意。
6.B 雌虾求偶期间,会将尿液(含有性激素)射向雄虾,其中的性激素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种群繁衍中的作用。
7.B 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呼吸作用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每个营养级剩下的能量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因此在能量金字塔中,第一个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入第二个营养级,B正确。
8.B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因此减少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B错误。
9.C 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B正确。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基本相同,自疏现象不会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C错误。自疏现象使现存的个体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能更好地生存和繁殖,有利于种群保持稳定,D正确。
10.A “S”形增长是指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甲、乙两种藻类在A玻璃缸中不呈现“S”形增长,A错误。由A玻璃缸内两种藻类数量的变化可知,两种藻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浮游动物取食两种藻类,由A和B玻璃缸内两种藻类数量的变化可以推测,其更喜欢取食甲藻,B、C正确。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B玻璃缸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无法构成一个群落,D正确。
11.C 流经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a+人工投入饵料的能量f,A错误;因为有人工投入饵料的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流向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小于c,所以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c/a)×100%,B错误;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部分来自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第二个营养级的遗体、残骸等),C正确;因为有人工投入饵料的能量f,所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生物量之和不一定小于生产者,D错误。
12.D 据图分析可知,B为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光能→化学能的转化,A正确。B→C→D表示捕食食物链,碳元素在捕食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正确。B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E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E表示分解者,B、C、D不能被E捕食,D错误。
13.C 流经生物氧化塘的总能量是藻类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A错误;生物氧化塘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B错误;藻类属于生产者,D错误。
14.B 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不会持续呈“J”形增长,A错误;狗牙根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都是植物,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狗牙根竞争力较弱,数量不断减少,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曲线信息可知,大巢菜灭绝,植物丰富度下降,C错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D错误。
15.B 煤山雀与旋木雀在林中的分布大致相同,故煤山雀与旋木雀生态位最接近,A正确;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表中数据只能体现生态位的一个方面,B错误;分析表格可知,表中各物种间均存在相同的分布空间,故均存在竞争排斥现象,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表中各物种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16.A 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时,要维持消费者的生存,净初级生产量要大于零,A错误;修复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能力增强,部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D正确。
17.C 题图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与种群的数量无关,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2~t3,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零,种群数量仍在增多,乙种群的数量也在增多,其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C正确;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乙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乙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D错误。
18.C 食物网中处于第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初级生产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如蚯蚓,该食物网中的浮游动物为第二个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
19.C 在食物链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利用,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光照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则消耗水草1.5÷10%÷10%=150(kg),C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
20.D 同我国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表明耕地属于稀缺资源,B正确;次生演替是指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所以“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退林还耕”过程中,在林地中出现过的植物,可能会出现在耕地中,D错误。
21.答案 (每空2分)(1)不变 (2)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3)增长型 小于 减少 (4)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解析 (1)(2)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J”形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不变。B曲线表示“S”形增长,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3)据图2可知,a点对应的R值大于1,R>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b段R值始终大于1,说明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在此时间段一直在增加,则a点时的种群数量小于b点时的种群数量。cd段R值始终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故cd段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4)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加大环境阻力,使环境容纳量降低。
22.答案 (每空2分)(1)大豆(植株) 食物营养 (2)群落 更大 (3)株冠开始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周围的生物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4)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解析 (1)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该大豆田中最主要的生物成分是大豆。(2)对大豆田中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为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条件下,田鼠种群密度更小,说明田鼠被捕食的压力更大,即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4)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23.答案 (每空2分)(1)水平 次生演替 (2)捕食和竞争 第三个和第四个 (b+d+e)÷a×100% (3)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或美化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等)
解析 (2)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共同竞争地面植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和小型地面肉食动物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由图可知,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个、第四个营养级。图中第一个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b(小型飞行植食动物同化量)、d(大型飞行植食动物同化量)、e(地面植食动物同化量),因此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100%。
24.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总)初级生产量 营养级(1分) 逐级递减(1分) (2)捕食或寄生 D 化石燃料的燃烧(1分) 光合作用(1分)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 (1)据图1分析可知,P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即初级生产量。图1还反映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题图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2)图2中,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对应图1中的D),所以③代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或寄生;①由大气中的CO2库指向生产者,主要代表光合作用。(3)环境变化会导致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5.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种群 标志重捕 高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较弱 物种丰富度低(或营养结构简单或功能薄弱)(2分) (2)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2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分) (3)直接
解析 (1)红嘴相思鸟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较少,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总个体数=第一次捕捉的数量×重捕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带标志的个体数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高。红嘴相思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它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顶极群落类型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