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分测评卷】第三章 生态系统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增分测评卷】第三章 生态系统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三章 生态系统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C.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
D.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都是分解者
2.某苹果园中生活着多种昆虫,其中有卷叶蛾、蚜虫、蚧虫等害虫,有草蛉、螳螂等害虫的天敌(天敌昆虫),还有一些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如蚊、蚂蚁等。在果树下面种草,天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卷叶蛾、蚜虫、蚧虫等害虫是次级消费者
B.卷叶蛾→螳螂→黄雀是一条食物链,螳螂是第二个营养级
C.中性昆虫在果园生态系统中是多余的
D.种草后,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
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蜘蛛、蟾蜍均属于初级消费者
C.蛇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使用农药灭杀食草昆虫,则猫头鹰的数量可能大幅减少
4.农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和林地相比,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能力较低
B.农田生态系统中既有初级生产量也有次级生产量
C.人类活动可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
D.“退林还耕”政策的提出旨在维护耕地数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5.下列关于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B.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依靠取食植物、其他动物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
C.次级生产量是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有机物或能量
D.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和净次级生产总量都只有陆地的一半左右
阅读以下资料,完成第6、7题。
  马缨丹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世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该植物为叶花两用观赏植物,花色美丽多彩,根、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止痒的功效。马缨丹全株及根均有毒,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不仅会抑制一些杂草的生长,还对周围的其他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昆虫、家畜及人类摄食其叶也会中毒。马缨丹也是农场、牧场和林场中鼠类、野猪和有害昆虫采采蝇等的藏身之处。
6.马缨丹的花、叶可供观赏,根、叶、花可入药,体现了该植物对人类具有(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价值   D.生态价值
7.有人称马缨丹是“妖艳与邪恶的结合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缨丹对同地域动植物的抑制作用,使其占据了生态金字塔的顶端
B.引入马缨丹不仅可以除去杂草,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马缨丹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等化学信息素能调节种间关系
D.鼠类等动物能藏身于马缨丹丛中,说明马缨丹对它们是无毒的
8.某人工生态果园中害虫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位:kJ)(  )
A.流经害虫的总能量为568 kJ,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499.84 kJ
B.图中X可代表害虫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C.果园中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获得的害虫体内的能量为1 402 kJ
D.利用性引诱剂破坏害虫性别比例防治害虫的依据是降低出生率
9.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传递的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的途径。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植物正常生长时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1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 表示该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且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取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
B.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越少
C.碳元素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落内部往复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和能量补给也能维持稳态
12.在田间释放适量的特殊化学物质以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之一。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例属于行为信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该化学物质能干扰害虫间化学信息的正常传递
C.该措施能促进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演变
D.该措施对害虫种群出生率的影响远大于性别比例
13.动物园雄孔雀开屏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
B.雄孔雀开屏对雌孔雀和鹦鹉传递的信息完全相同
C.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间传递并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
D.尽管鹦鹉熟视无睹,但接受了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
14.水稻种群中存在非常典型的自毒现象。早稻根系分泌的对羟基肉桂酸对早稻的幼苗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产量降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化学信息
B.这种毒素对于植物自身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C.这种毒素对于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D.植物的自毒现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15.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含量减少对水产品产量的影响明显小于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B.大气中CO2的增加可通过减少热逸散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C.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之一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D.水质调查时测量的项目包括温度、pH、悬浮颗粒、细菌含量等
16.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在第二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中公开了7家企业的典型环境问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公司炉窑废气未经脱硝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氮氧化物进入大气环境,加剧温室效应
B.乙公司将施工废水等直接排放,若超出了水体本身自净能力,将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丙公司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消失退化,这是该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D.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关注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
17.研究人员对某低海拔阔叶林区进行了调查,选择甲、乙、丙、丁四个地区,调查统计了①~⑥六种哺乳动物的数量,并将采集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下图。
①~⑥六种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若低海拔阔叶林区中的①物种灭绝了,则最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营养结构是(  )
          A          B
          C          D
18.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科研人员对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应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收获植物并分类后进行生物量测量
B.图中S1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
C.相对恢复群落,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光能利用率较高
D.恢复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高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
19.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20.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将会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影响最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水体微生物大量死亡,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科研人员为研究滤食性双壳类(蚌)和沉水植物(草)共存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蚌处理组可以使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是           ,但水体氮磷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的功能。
(2)据图2可知,沉水植物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判断的依据是                  ;与草处理组相比,蚌、草共存组沉水植物抑制藻类繁殖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是                、                 (答出两条)。
22.(12分)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河水清澈,水草丰茂,白鹭点点,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
(1)某天然湿地中植物种类多样,如水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等,堤岸边有杨、柳等,这反映了群落的       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种群的    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 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
(2)在食物链“植物→食草鱼→白鹭”中,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                               。调查发现该白鹭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该白鹭种群同化的能量中    %用于自身生长、繁殖。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6.0×108 5.0×108 3.5×108
(3)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和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昆虫,泥鳅吃残饵、蟹粪,泥鳅粪肥田的“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能量的    。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分析原因:                            。
23.(14分)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kJ·m-2·a-1),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代表的是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用文字表述)。
(2)图中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为    ;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根据图中数据,    (填 “能”或“不能”)推算出分解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
(3)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      和      。
24.(12分)雾霾现象的出现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低碳、节能、减排”是如今社会呼吁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     。
(2)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①         途径进入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干扰,增加了    的含量,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3)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                      。
25.(12分)环境DNA(eDNA)技术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动植物死后进入无机环境的组织细胞中的DNA),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分布状况的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科研人员拟利用eDNA技术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的分布进行调查。
(1)镇海棘螈数量稀少,不宜用传统的    法进行种群数量调查。镇海棘螈以蚯蚓、蜗牛、小型螺类、蜈蚣等为食,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研究者统计蚯蚓、蜗牛、小型螺类、蜈蚣等生物量,再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    估算评价镇海棘螈的生存状况。
(2)科研人员应在                的区域设置eDNA检测点,获取环境中的DNA片段。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为镇海棘螈冬眠期,这是群落    的体现,此时不宜开展镇海棘螈eDNA的检测。
(3)镇海棘螈的栖息地植被茂密,但该生态系统的    (填“保持”或“恢复”)稳态的能力较弱。
(4)eDNA技术具有高灵敏、低成本、无损伤、快捷方便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但不能用于    。
A.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B.某种鱼类的食性分析
C.濒危物种的调查   D.准确判断物种的实时存在情况
答案全解全析
1.C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B错误;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成分,例如,细菌可以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D错误。
2.D 卷叶蛾、蚜虫、蚧虫以植物为食,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卷叶蛾→螳螂→黄雀不是一条食物链:捕食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中性昆虫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种草后,生产者种类更多,以此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D正确。
3.D 据图分析可知,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蛇属于第五个营养级),农作物→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蛇属于第四个营养级),A、C错误;食草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蜘蛛属于次级消费者,蟾蜍属于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B错误;若使用农药灭杀食草昆虫,则蜘蛛、蟾蜍、蛇、食虫鸟、猫头鹰的数量可能大幅减少,D正确。
4.C 和林地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更单一,保持稳态的能力较低,A正确;农田生态系统中既有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也有次级生产量(各种消费者、分解者固定的能量),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
5.A 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分解者(凡是异养生物都属于次级生产者)依靠取食植物、其他动物和一切现成有机物生产出来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包括用于次级生产者的生长、繁殖和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或能量,B、C错误;海洋的年净初级生产总量只有陆地的一半,但其净次级生产总量是陆地的3倍多,D错误。
6.A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建材等。马缨丹的花、叶可供观赏,根、叶、花可入药,体现了该植物对人类具有直接使用价值。
7.C 生态金字塔的顶端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A错误;引入马缨丹会抑制杂草和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马缨丹产生的酚酸类和黄酮类等化学信息素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同时对周围其他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根据“昆虫、家畜及人类摄食其叶也会中毒”可知,马缨丹对鼠类等动物是有毒的,D错误。
8.C 流经害虫的总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 970-1 402=568(kJ),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同化量-储存能=568-68.16=499.84(kJ),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储存能中一部分通过遗体残骸等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能量X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害虫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因此根据题图无法得知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获得的害虫体内的能量值,C错误。
9.D 碳从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由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e、f代表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的排泄物流向分解者,若夏季植物正常生长,则a>b+c+e,D错误。
10.D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进而通过同化作用得到能量,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相同,B错误;b1为初级消费者摄入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消费者从生产者摄入的能量数值为a2+b2+c2+d2+粪便量,即b1,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D正确。
11.A 热能无法再被生物转化,因此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A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关键看人类主要需要的是第几个营养级的生物,如生产者成为人的主要能量来源,则与营养级的多少关系不大,B错误;碳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但不能在群落内部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C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因此生物圈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光能)来维持稳态,D错误。
12.A 题述实例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该化学物质能干扰害虫化学信息的正常传递,A错误,B正确;该措施通过降低出生率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促进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演变,C正确;害虫无法正常交配,出生率急剧下降,但出生个体中性别比例基本不变,D正确。
13.B 对雌孔雀来讲,雄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是雄孔雀向雌孔雀传递求偶信息的行为;雄孔雀漂亮的羽毛属于物理信息,虽然雄孔雀开屏鹦鹉熟视无睹,但鹦鹉接受了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A、D正确,B错误。
14.D 早稻根系分泌的对羟基肉桂酸是一种化学物质,所以是一种化学信息,A正确;据题意,这种毒素对早稻的幼苗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这种毒素对于植物自身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B正确;该毒素对早稻的幼苗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即提高了死亡率,对于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影响,C正确;植物的自毒现象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15.A 臭氧含量减少对水产品产量、农作物产量都有很大影响,A错误;大气中CO2的增加会减少热逸散,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地球的热平衡,B正确;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C正确。
16.A 温室效应主要是CO2增加引起的,氮氧化物进入大气环境,会导致酸雨,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消失退化,会使该地生物多样性下降,C正确。
17.C 分析题意,①~⑥六种哺乳动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据图可知,A、B、D选项中①灭绝后,以①为食的生物仍有食物来源,而C选项中①物种灭绝,会导致②物种没有食物而灭绝,从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崩溃,故选C。
18.C 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选择群落中植被茂密的区域,A错误;由于图中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S2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B错误;恢复群落营养结构复杂程度较低,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要低于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D错误。
19.D 分析题图信息,如表所示:
对照组 自变量 结论
甲、乙 N、P等矿质元素 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 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D错误
甲、丙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
乙、丙 污染物的种类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C正确
20.D 严重退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但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等生态功能,因此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21.答案 (每空2分)(1)蚌可以取食浮游藻类 物质循环 (2)与对照组相比,草处理组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降低 蚌的粪便及遗体分解物为沉水植物提供了无机盐 蚌的存在使水体透明度改善,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 可知蚌可以取食藻类,使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蚌处理组水体氮磷含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这是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的体现。
22.答案 (每空2分)(1)垂直结构和水平 生态位 (2)食草鱼摄入的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 30 (3)利用效率 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动物的粪便肥田,能减少化肥的使用
解析 (1)水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中有沉水植物等,堤岸边有杨、柳等,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使群落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少。(2)白鹭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5.0×108-3.5×108=1.5×108[J/(hm2·a)],占该种群同化的能量的比例是1.5×108÷(5.0×108)×100%=30%。(3)该生态系统中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该人工生态系统中,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动物的粪便肥田,能减少化肥的使用,故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23.答案 (每空2分)(1)呼吸作用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2)880 kJ·m-2·a-1 18.75% 不能 (3)植食动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肉食动物的粪便(下一个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
解析 (1)某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和未利用的,图中已经有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所以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外,还包括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2)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是其用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数值上等于其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图中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0.5+2.5+25+51-49=30 (kJ·m-2·a-1),植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5+40+85+30-10=150 (kJ·m-2·a-1),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30+700+150=880 (kJ·m-2·a-1)。第三个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0 kJ·m-2·a-1,第二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150+10=160 (kJ·m-2·a-1),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0÷160×100%=18.75%。
24.答案 (每空2分)(1)生物群落 (2)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O2 温室效应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1)该生态系统中的A(生产者)、B(各级消费者)和C(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2)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①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要做到“低碳、节能、减排”,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5.答案 (每空2分)(1)标志重捕 传递效率 (2)镇海棘螈出现的区域以及其他适合镇海棘螈生存(表意清晰即可) 季节性 (3)恢复 (4)D
解析 (3)栖息地植被茂密,代表生态系统组分多,即表明保持稳态的能力较强,而恢复稳态的能力较弱。(4)eDNA技术可以进行物种多样性研究、濒危物种调查,还可以根据某种鱼类的排泄物分析其食性,但由于该技术分析的是动植物死后进入无机环境的组织细胞中的DNA,所以不能准确判断物种实时存在情况,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