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人类与环境 题型整合练 生态与环境综合(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人类与环境 题型整合练 生态与环境综合(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型整合练 生态与环境综合
1.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改善,野猪数量迅速增大,部分地方甚至“野猪成灾”,2023年野猪被调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人们通过设置警示灯等方法驱赶野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猪环境容纳量因野猪数量增大而增大
B.种群密度是判断生物是否有害的依据
C.人们用警示灯驱赶野猪利用的是行为信息
D.野猪因已失去生态价值而被调出名录
2.将浮岛植物黄花鸢尾与火山石填料相结合,构建生态浮岛来改善水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定期收割浮岛植物黄花鸢尾可将氮、磷输出水体
B.多孔性的火山石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C.水体中的一部分有机物可被蜂窝状活性炭网吸附
D.生态浮岛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3.云南普洱六顺镇有一片80公顷的亚洲象专属“食堂”。20多位当地村民在此种植甘蔗、玉米、芭蕉等。过去,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如今在“大象食堂”,村民们以退为进,盼着大象来,也盼着自家地里的收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象与人类生态位有重叠部分
B.大象粪便部分被蜣螂摄取,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
C.在森林和农田之间建立“大象食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村民利用“大象食堂”发展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4.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A、B、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
B.①~⑦过程中,碳都是以CO2的形式存在的
C.植树造林可以增强①过程,缓解温室效应
D.⑥⑦过程大幅增强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极端高温天气导致某些植物自燃是森林发生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更易受林火干扰,从而成为一种碳排放源。科研人员以人工种植的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人工林植被碳密度(反映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2过度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和酸雨的主要原因
B.林火后人工林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光合作用增长抵消了乔木的损失
C.林火后土壤中无机盐的大量增加有利于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D.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导致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低于混合林
6.近年来,在临海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如贝壳类。为了评估红树林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某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M,单位kg),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G,单位kJ),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底栖动物的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影响迁徙区某候鸟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天敌
C.为了进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加强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
D.若每只候鸟平均每天代谢消耗的能量为500 kJ,在红树林湿地停留时间约为100天,且均以底栖动物为食,若能量传递效率按照10%计算,湿地在秋季时能承载的候鸟总数约为5 000只
7.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是总书记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大罗山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2)温州市作为浙江省内相对发达的城市,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的增多使部分地区出现土壤与水体污染问题。进入土壤的污染物有重金属、农药和化肥等,主要通过食物链的      作用,对生物造成危害;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分析治理方法和措施:                               
                             
    。
(3)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原有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下列各项中属于水体污染的污染物有    。
A.工业废弃物
B.生活垃圾
C.水土流失的冲积物
D.经过净化的农田用水
(4)研究小组在对某遭遇雨雪冰冻破坏的林场调查过程中发现,通过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     现象,动物也出现该现象,主要与    有关,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      。
8.为进一步推进草原地区的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某研究团队对一草原中的若干撂荒地(人为开垦种植农作物几年后,不再继续耕种,任其荒芜的地块)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如表是他们获得的部分研究数据,表中群落组成以优势植物的种类来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的数量越多,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 6,请回答下列问题:
撂荒年 限(年) 群落组成 重要值 贡献率 物种多样 性指数
2 藜+狗尾草 90.89 0.930 8
4 羊草+狗尾草 68.86 1.642 7
18 糙隐子草+克氏针茅 67.8 1.823 9
22 沙地委陵菜+糙隐子草 50.44 2.066 1
(1)草原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群落的    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第18年,克氏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了群落具有      结构。
(2)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    现象。第22年时,撂荒地是否演替为顶极群落     (填“是”或“不是”),理由是      。
(3)分析表中数据,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该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    ,原因是                     。
(4)如图为撂荒地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来源于第  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个营养级传递到第三个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    ×100%。
9.为了提高某毛竹林地的经济效益,在林下挖坑,覆盖茶渣、笋壳等废料,栽培食用菌。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该竹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毛竹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余部分用于      。
(2)食用菌栽培后群落的    结构更加丰富,同时会使林地土壤中的N、K、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    。竹子和食用菌在生长空间和生长条件上具有互补性,请尝试从该角度分析林下栽培食用菌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       (答出2点即可)。
(3)竹林管理中,一方面需定期清除林内杂木,其原因是              ;另一方面需定期间伐老竹,从种群特征分析,这改变了种群的        ,促使竹林更好地发展。
(4)食用菌可以食用,不同大小的竹子可制作成家具、工艺品和筷子等,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野猪环境容纳量不会因野猪数量增大而增大,A错误;人们用警示灯驱赶野猪利用的是物理信息,C错误;野猪仍然存在生态价值,D错误。
2.D 黄花鸢尾可吸收水中N、P等元素,定期收割黄花鸢尾可将N、P等元素输出水体,A正确;生态浮岛能净化水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D错误。
3.B 根据题意“人进象退,人种象扰,耕地撂荒”可知,大象与人类生态位有重叠部分,A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营养级之间或食物链不同环节之间能量传递的百分比,蜣螂属于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B错误。
4.C 分析题图,根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A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A是生产者,根据围绕B的箭头“多进一出”,可判断B是分解者,则C是消费者,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如③④⑤过程,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增强①光合作用过程,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⑥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而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D错误。
5.D CO2过度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过度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林火后人工林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光合作用增长不能抵消乔木的损失(题图中灌木和草本植物与乔木的纵坐标有差异),B错误;林火后,群落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6.B 底栖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影响其种群密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食物和气候,B错误;据图可知,红树林植被区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最高,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增加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C正确;每只候鸟平均每天消耗能量500 kJ,停留时间约为100天,均以底栖动物为食,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需要底栖动物为其提供的能量约为500×100÷10%=5×105(kJ),据题图可知,秋季湿地底栖动物总能量约为2.5×109(kJ),则湿地在秋季能承载的候鸟总数约为(2.5×109)÷(5×105)=5 000(只),D正确。
7.答案 (1)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2)富集 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3)ABC (4)分层 食物 速度和方向
解析 (1)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利用该方法时应注意随机取样;由于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2)重金属、农药和化肥等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最终会对生物造成危害;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可从治理和修复、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3)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均属于水体污染物;经过净化的农田用水对水体环境无害,不属于水体污染物。(4)分析题意,不同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垂直结构;动物也出现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人类活动使遭遇雨雪冰冻破坏的林场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复层异龄混交结构,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8.答案 (1)物种组成 水平 (2)重叠 不是 此时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3)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4)二 
解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故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克氏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2)由题干信息和题表可知,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 6,而第22年时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066 1,故此时撂荒地没有演替为顶极群落。(4)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属于次级消费者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来源于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第(n+1)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第n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个营养级传递到第三个营养级的效率为×100%。
9.答案 (1)毛竹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茶渣、笋壳等废料中有机质所蕴含的能量 生长和繁殖(或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未利用) (2)垂直 上升 ①竹林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而食用菌属于异养生物,生长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②竹林占据林地上层空间,充分利用光照的同时形成了阴凉、潮湿的林下空间,适合喜潮湿、阴凉的食用菌生存;③竹林占据林地上层空间,食用菌占据下层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④毛竹落叶等为食用菌提供了有机质,食用菌将有机质分解后为毛竹提供无机盐 (3)降低种间竞争(或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或减少杂木对阳光、水分、无机盐等的竞争) 年龄结构、种群密度 (4)直接使用
解析 (2)食用菌栽培后,能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丰富,同时食用菌的分解作用会使林地土壤中的N、K、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上升。(3)竹林管理中,定期清除林内杂木,可降低种间竞争,进而使更多的阳光、水分、无机盐等供给毛竹生长使用;定期间伐老竹,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密度,可促使竹林更好地发展。
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