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种群 综合拔高练(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种群 综合拔高练(含解析)-《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4: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拔高练
高考真题练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1.(2021浙江1月选考,21改编)如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
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2.(2020浙江1月选考,24改编)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志物易脱落,则该鼠的估算密度偏低
B.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总个体数
C.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
D.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2022浙江1月选考,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4.(2021浙江1月选考,16)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考点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5.(2023浙江6月选考,5)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6.(2023浙江1月选考,14改编)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7.(2021浙江6月选考,21改编)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该昆虫的所有幼虫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高考模拟练
应用实践
1.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因此增长速率最大
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并未发生改变
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更高
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2.下图是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3.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变化叫自然稀疏。下图表示某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最大密度与植株平均质量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
B.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等
C.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其总质量会逐渐减少
D.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中的牺牲者
4.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影响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探究羚羊种群密度大小与捕食风险关系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羚羊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引起种内竞争加剧、死亡率上升,发生自疏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C.自疏现象有利于羚羊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
D.自疏现象可使羚羊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5.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图甲表示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的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引发的蝗灾及其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的卵
B.由图甲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
C.当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随狭翅雏蝗种群密度增大,牧草产量增加
D.图乙中a点对应时间进行的防治是生物防治,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
6.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4种可能情况(“J”形曲线,Ⅰ,Ⅱ,Ⅲ),a点后表示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化。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种群实际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若图1种群为某东亚飞蝗种群,干旱能抑制绿僵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a点时遭遇干旱,则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    。
(2)若图1种群为西藏野驴种群,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种群数量在a点后变为曲线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种群数量为K3时,保护野驴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         。
(3)据图2可知,物种   的种内竞争最激烈,推测物种1的年龄结构为    ,判断理由是                               
                             
                             
                       。
迁移创新
7.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鸻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   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2)燕鸻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a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原因是                        。
(3)当燕鸻的种群数量高于b点或低于b点(高于a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b点的原因是                              
                            。
(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高考真题练
1.D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图示只能表示该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数量波动为周期性波动,A错误;常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影响雌性个体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为增长型,C错误;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且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远多于生殖期,则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D正确。
2.C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个体总数=(总数中被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若标志物易脱落,则重捕标志个体数偏少,估算所得种群密度偏高,A错误;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总个体数,进而计算种群密度,B错误;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C正确;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D错误。
3.B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沙蝗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种群数量,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4.D 出生率和死亡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到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5.A 东亚飞蝗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这说明气候干旱是其种群增长的重要原因,故充沛的降水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A符合题意。肥沃的土壤、连片的麦田等因素利于植物为东亚飞蝗提供幼嫩的茎、叶,可为其大爆发提供充足的食物条件,B、C不符合题意。仅取食种子的鸟类对东亚飞蝗的繁衍和扩散无明显影响,D不符合题意。
6.D 性外激素可以吸引交配期的雄性个体,对交配期的雄性个体进行诱杀,因此生殖期雄性昆虫数量变化较大,D正确。
7.D 根据图示可知,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A正确;两者由捕食关系形成反馈调节,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该昆虫幼虫不能构成种群,C正确;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而不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D错误。
高考模拟练
1.A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此时的种内竞争强度不是最小,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使得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由下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2.B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下降,当种群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B错误。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该初始密度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初始密度介于c~d时,种群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初始密度为d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3.C 植株形状、生长速率、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植株质量,故构建该数学模型的条件有植株形状、生长速率相似,土壤肥力均匀等,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A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阳光、温度的变化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在该植物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种群密度减小,但由于个体平均质量增大,所以总质量不一定减少,C错误;个体在基因、空间位置等方面的微小缺陷会导致其竞争力降低,使其成为自然稀疏过程中的牺牲者,D正确。
4.B 
羚羊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引起种内竞争加剧、死亡率上升,发生自疏现象,显然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羚羊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C正确;自疏现象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可使羚羊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5.D 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和蝗虫的种群密度,因变量是牧草产量,B正确;图乙中a点对应时间进行的防治可能是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f点之后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说明该点对应时间进行的是生物防治,D错误。
6.答案 (1)Ⅰ (2)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3)2 增长型 物种1某时刻种群实际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预测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推测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a点时遭遇干旱,干旱抑制了绿僵菌的生长,导致东亚飞蝗数量增加,然后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图1中的曲线Ⅰ。(2)若图1种群为西藏野驴种群,在a点以后发生曲线Ⅲ的变化,即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其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对野驴种群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3)图2中物种2的环境容纳量小于某时刻种群实际数量,所以其种内竞争最剧烈。物种1某时刻种群实际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预测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增加,推测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7.答案 (1)乙 (2)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解析 明确横纵坐标→找出/Nt=1的线→明确此线上方为/Nt>1,种群数量增加;此线下方为Nt+1/Nt<1,种群数量减少→分析不同曲线段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曲线乙高于曲线甲,且曲线乙位于虚线上方,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2)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a点时,Nt+1/Nt的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3)曲线甲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鸻的种群数量高于b点或低于b点(高于a点)时,燕鸻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