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2.1-2.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预习衔接】2.1-2.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1 00:2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基本方式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阻断副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化影响更大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2.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纤维的构成无关
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3.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为外周神经系统
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
D.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
4.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焦虑导致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
B.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会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消化不良
C.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D.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相关感受器,进而通过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致
5.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休息时,心率和胃肠蠕动会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
B.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
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
6.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某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①~④表示神经元的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①是轴突,可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③
C.②是神经末梢,其分布在全身各处
D.④表面的髓鞘可由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
7.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③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
④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
⑥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⑤⑥
8.在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进行的反射弧相关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效应器
③感受器
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 D.①或②或④
9.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10.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11.路人甲遭遇意外事故,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下列对路人甲的推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
A.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12.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13.我国科学家曹鹏团队发现了“恶心—呕吐”脑肠传递神经通路,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
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K+内流
C.可通过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来缓解呕吐症状
D.脑干孤束核神经元可激活脑干产生厌恶性情绪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等。与脊髓灰质炎相关的神经联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反射弧相应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图中的结构    (填数字标号)。若在患者的①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②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患者对刺激    (填“有”或“无”)感觉。
(2)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解释发热的直接原因是    。患者严重时肌肉萎缩,请从反射弧角度解释其机制:   。
(3)给小孩口服小儿麻痹症活疫苗糖丸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该糖丸的服用有特定的要求,小孩7岁前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服用3次,多次服用该糖丸的目的是    。
(4)某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由脊髓灰质炎所致,还是由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15.为探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对心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用蛙制备了如图所示的活性标本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共同组成    系统,两者往往作用于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    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在A处刺激副交感神经,蛙心率明显降低,这一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原因是    。
(3)现欲验证副交感神经通过分泌某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使蛙心率明显下降。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请完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两个蛙的心脏X(有副交感神经支配)和Y(无副交感神经支配)、营养液。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取蛙的心脏X和Y分别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刺激心脏X的副交感神经,   ;将    注入心脏Y的营养液中,心脏Y跳动也减慢。
新课预习衔接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阻断副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化影响更大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数据表格;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解答】解:A、由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A正确;
B、由表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时,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时,心率降低的幅度较小,说明阻断副交感神经对心率变化影响更大,B正确;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纤维的构成无关
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考点】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元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位于灰质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解答】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B错误;
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C正确;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从神经系统组成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为外周神经系统
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
D.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
2、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是相反的,C错误;
D、人的脑神经共12对,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焦虑是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紧张不安、心跳加速、排尿增加,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焦虑导致心跳加快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有关
B.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会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消化不良
C.焦虑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D.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相关感受器,进而通过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致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对比分析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解:A、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故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A正确;
B、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的症状的出现是因为交感神经占优势抑制了胃肠蠕动导致的,B错误;
C、焦虑属于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不良、呼吸急促的情况,故这一烦躁情绪若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C正确;
D、脑干是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可作为体液调节因子起作用,呼吸急促可能是内环境中的CO2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所致,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5.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休息时,心率和胃肠蠕动会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
B.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
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解答】解:据题意分析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可以增进胃肠的活动,所以胃肠蠕动加快;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6.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某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①~④表示神经元的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①是轴突,可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③
C.②是神经末梢,其分布在全身各处
D.④表面的髓鞘可由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
【考点】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B
【分析】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神经元的功能表现为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因此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①是树突,可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③细胞体,B错误;
C、②是轴突,神经元产生的兴奋能通过轴突向下一个神经元或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传递,即轴突可可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其分布在全身各处,C正确;
D、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可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其中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对识记层次的考查,属于基础题。
7.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③神经元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
④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
⑥神经元的长轴突称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⑤⑥
【考点】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解答】解:①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①正确;
②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辅助(主要有营养、修复、支持和保护)作用,二者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②正确;
③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可以接受刺激,产生信号并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③正确;
④神经元一般包含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④正确;
⑤多数神经元有一个长的轴突和多个短的树突,⑤错误;
⑥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其髓鞘形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形成的结构称为神经,⑥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和神经兴奋的产生机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分析图示结构。
8.在用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进行的反射弧相关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效应器
③感受器
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 B.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 D.①或②或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解答】解:根据题意,破坏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前施加刺激,左后肢和右后肢都收缩,说明刺激一侧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反射弧传递到左后肢和右后肢的效应器;破坏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不收缩,说明破坏的部位是左后肢上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破坏后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是左后肢上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得知,破坏的部位组合为②感受器和效应器或感受器和传出神经或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或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9.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解答】解: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属于条件反射,A错误;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属于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有关,B错误;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属于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考点】反射的过程.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说明大脑皮层参与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
B、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所以食物引起味觉是条件反射,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类型相同,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正确;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路人甲遭遇意外事故,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下列对路人甲的推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
A.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能发生,针刺足部有感觉
【考点】反射的过程.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路人甲的脊髓从胸部折断了,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没有被破坏,膝跳反射的整个反射弧是完整的,所以膝跳反射能发生;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从胸部折断了,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2.如图为眨眼反射的示意图,a、b表示神经节两端的不同突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和生物节律的中枢
B.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C.战士训练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眨眼反射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完成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①脑:大脑、脑干、小脑;②脊髓。
(2)关系: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解答】解:A、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图可知,a、b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b突起分别是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眨眼反射是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能练成长时间不眨眼,说明有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眨眼反射不受意志支配,因此不需要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参与也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我国科学家曹鹏团队发现了“恶心—呕吐”脑肠传递神经通路,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
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K+内流
C.可通过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来缓解呕吐症状
D.脑干孤束核神经元可激活脑干产生厌恶性情绪
【考点】反射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当食物中的毒素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细胞释放5﹣羟色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与5﹣羟色胺受体结合,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解答】解:A、毒素刺激肠道引起呕吐感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5﹣HT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结合,会引起Na+内流,使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结合题图分析可知,抑制Ca2+进入肠嗜铬细胞,可减少5﹣HT的释放,进而减轻呕吐症状,C正确;
D、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都是大脑皮层,脑干孤束核神经元可激活大脑皮层产生厌恶性情绪,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类型、兴奋传导和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等。与脊髓灰质炎相关的神经联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反射弧相应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图中的结构  ③ (填数字标号)。若在患者的①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②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患者对刺激  有 (填“有”或“无”)感觉。
(2)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从体温调节的角度解释发热的直接原因是  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患者严重时肌肉萎缩,请从反射弧角度解释其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反射弧中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不完整,导致肌肉长期不能收缩,从而引起肌肉萎缩 。
(3)给小孩口服小儿麻痹症活疫苗糖丸可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该糖丸的服用有特定的要求,小孩7岁前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服用3次,多次服用该糖丸的目的是  使机体产生更多记忆细胞 。
(4)某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出现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由脊髓灰质炎所致,还是由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该动物的骨骼肌是否收缩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免疫学的应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1)③;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有
(2)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反射弧中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不完整,导致肌肉长期不能收缩,从而引起肌肉萎缩
(3)使机体产生更多记忆细胞
(4)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该动物的骨骼肌是否收缩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图中的结构③运动神经元,结构②为感觉神经元,故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图中的结构③。①为感受器,若在患者的①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②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
(2)发热的直接原因是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反射弧中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不完整,导致肌肉长期不能收缩,因此导致肌肉萎缩。
(3)从免疫学的角度看,“糖丸”中的活病毒相当于抗原,多次服用该糖丸的主要原因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使机体产生更多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主动免疫。
(4)本实验目的是为了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由脊髓灰质炎所致,还是由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故直接判断骨骼肌功能即可,题干要求“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可设计实验为: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肢体效应器(骨骼肌)部位,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若骨骼肌不收缩,则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则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故答案为:
(1)③;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有
(2)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反射弧中的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不完整,导致肌肉长期不能收缩,从而引起肌肉萎缩
(3)使机体产生更多记忆细胞
(4)用适宜大小的电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该动物的骨骼肌是否收缩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为探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对心率的影响,研究人员用蛙制备了如图所示的活性标本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共同组成  自主神经 系统,两者往往作用于同一器官,且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  更精准 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在A处刺激副交感神经,蛙心率明显降低,这一过程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活动,原因是  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刺激A处引起心率降低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
(3)现欲验证副交感神经通过分泌某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使蛙心率明显下降。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请完善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两个蛙的心脏X(有副交感神经支配)和Y(无副交感神经支配)、营养液。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取蛙的心脏X和Y分别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刺激心脏X的副交感神经, 心脏X跳动减慢 ;将  从心脏X的营养液中取出的一些液体 注入心脏Y的营养液中,心脏Y跳动也减慢。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自主神经 更精准
(2)不属于 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刺激A处引起心率降低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心脏X跳动减慢 从心脏X的营养液中取出的一些液体
【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并将其分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1)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故当在A处刺激副交感神经,蛙心率明显降低,这一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活动。
(3)因为X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可使心跳减慢,因此刺激副交感神经,X心脏的跳动将减慢。因为X心脏保留有副交感神经,而B没有副交感神经支配,且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副交感神经会分泌某物质,因此从X心脏的营养液中取适量液体(含有化学信号)注入Y心脏的营养液,可观察到Y心脏的跳动减慢。
故答案为:
(1)自主神经 更精准
(2)不属于 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刺激A处引起心率降低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3)心脏X跳动减慢 从心脏X的营养液中取出的一些液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