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B.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
C.血浆的pH是由血浆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
D.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B.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4.人体血糖浓度过低,易引起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惊厥、昏迷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当患者发病时,可以对其静脉输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予以缓解。此时葡萄糖进入人体组织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D.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5.校园运动会是许多同学喜爱的一项集体活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尿素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恒定不变中
C.运动员们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参与
D.运动时大量产热、出汗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6.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④三种液体组成
B.④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
C.②③④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②和③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运输
7.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如图是内环境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若图中④表示肝脏细胞,饥饿状态下动脉端的葡萄糖含量低于静脉端
C.①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组织水肿
D.④中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内pH发生剧烈变化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也有关系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CO2、神经递质等物质
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
②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两方面,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
A.降低、CO2、NaH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3.在下列物质中,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蛋白 ③葡萄糖 ④尿素 ⑤生长激素
⑥尿液 ⑦细胞内液 ⑧泪液 ⑨乳汁 ⑩脑脊液.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⑨ C.①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⑤⑩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如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 ,其中A为 ,B为 ,C为 。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 (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 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15.养生是人们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方式,为达到保健目的进行的一种身心养护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图中A、B、C代表细胞或结构,1、2、3、4代表体液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名称)。
(2)内环境不仅为细胞提供液体的直接生活环境,还是 。一般情况下,内环境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1中有 ,1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3)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气体通过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示结构位于肝脏组织,则 (填序号)处的O2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局部结构模式图,那么在人体饥饿状态下,与A端液体相比,B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5)养生,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 调节网络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 的必要条件。
新课预习衔接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B.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
C.血浆的pH是由血浆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
D.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为机体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信号后会分泌抗利尿激素,启动保水机制,A正确;
B、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的存在,使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B正确;
C、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C错误;
D、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考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
【专题】坐标曲线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5、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解答】解:A、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A错误;
B、清水组实验结果是pH呈上升趋势,可能滴加的是 NaOH 溶液,而不是HCl溶液,B正确;
C、加入HCl量过多后,血浆组的pH也会下降,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根据实验探究目的可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特性,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患肾小球肾炎,将会导致②中蛋白质减少,形成组织水肿
B.从外界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Ca2+浓度过高,易引起肌肉抽搐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信息转化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1、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图中,根据②→③→①是单箭头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
【解答】解:A、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作用失常,使②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钾离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钙离子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若①血浆中钙离子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C错误;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解题的关键分析图中各组成成分所代表的内容,难度不大。
4.人体血糖浓度过低,易引起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惊厥、昏迷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当患者发病时,可以对其静脉输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予以缓解。此时葡萄糖进入人体组织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D.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解答】解:对因血糖浓度低而发病的患者静脉输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予以缓解症状,此时葡萄糖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被利用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静脉注射→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校园运动会是许多同学喜爱的一项集体活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体内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尿素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恒定不变中
C.运动员们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参与
D.运动时大量产热、出汗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变化,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运动员们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参与,这是稳态的结构基础,C正确;
D、运动时大量产热、出汗会一般不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④三种液体组成
B.④的成分中包括血红蛋白、氧气和胰岛素
C.②③④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②和③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运输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②③④组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解答】解: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由图中的②淋巴液、③组织液、④血浆组成,A错误;
B、④是血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组成成分,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血浆中含有氧气和胰岛素,B错误;
C、②③④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③组织液能进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②淋巴液,而②淋巴液不能进入③组织液,故②和③之间不能进行双向的物质运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关系,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7.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如图是内环境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若图中④表示肝脏细胞,饥饿状态下动脉端的葡萄糖含量低于静脉端
C.①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可导致组织水肿
D.④中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内pH发生剧烈变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图中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则①②③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若图中④表示肝脏细胞,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所以动脉端的葡萄糖含量低于静脉端,B正确;
C、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相对低于组织液渗透压,可导致组织水肿,C错误;
D、④中产生的乳酸会被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不会引起①内pH发生剧烈变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也有关系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CO2、神经递质等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C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解答】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各种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也有关系,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正确。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葡萄糖、CO2、神经递质等物质,不含血红蛋白,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度不大。
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
②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考点】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对比分析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A、B、D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B、C、D表示体液。
【解答】解:①结合分析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B组织液中,②正确;
③A~D个液体中,D为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③错误;
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血浆中,一般在消化道内或者溶酶体内等,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需要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两方面,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激素
C.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
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考点】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两方面,细胞质基质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图中③由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⑤由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⑧由内分泌系统产生激素,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反射弧的结构;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水盐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归纳推理;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血浆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
A.降低、CO2、NaH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浆pH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与乳酸反应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内环境中pH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13.在下列物质中,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一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血浆蛋白 ③葡萄糖 ④尿素 ⑤生长激素
⑥尿液 ⑦细胞内液 ⑧泪液 ⑨乳汁 ⑩脑脊液.
A.①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⑨ C.①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⑤⑩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答案】D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是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的器官内的液体不是体液,也不是内环境.
【解答】解:①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是内环境是组成成分,①错误;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
④尿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正确;
⑤生长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⑤正确;
⑥尿液包邮尿道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泪液由泪腺直接排出体外,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乳汁由乳腺细胞产生进入乳腺管内,乳腺管与外界连通,因此乳汁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⑩脑脊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⑩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如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 内环境 ,其中A为 血浆 ,B为 组织液 ,C为 淋巴 。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消化系统 ,E 泌尿系统 。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 A和B (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 22 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它含有 和 等离子有关。
【考点】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由B→C→A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此外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三者构成内环境。
(2)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D表示消化系统,题图中的E表示泌尿系统。
(3)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液体环境是A血浆和B组织液。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高等动物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膜、出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11层生物膜、22层磷脂分子。
(6)血浆pH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故答案为:
(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A和B
(4)神经—体液—免疫
(5)22
(6)和
【点评】本题结合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15.养生是人们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方式,为达到保健目的进行的一种身心养护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图中A、B、C代表细胞或结构,1、2、3、4代表体液类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血浆和组织液 (填名称)。
(2)内环境不仅为细胞提供液体的直接生活环境,还是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般情况下,内环境三者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1中有 较多的蛋白质 ,1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蛋白质和无机盐 的含量有关。
(3)人体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气体通过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通过 6 层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示结构位于肝脏组织,则 2 (填序号)处的O2浓度最低。
(4)若图示代表肝局部结构模式图,那么在人体饥饿状态下,与A端液体相比,B端液体葡萄糖的含量会 增加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5)养生,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1)血浆和组织液
(2)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较多蛋白质 蛋白质和无机盐
(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6 2
(4)增加
(5)神经—体液—免疫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分析】(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中包含水、激素、神经递质、缓冲物质、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和血红蛋白等,不能进入细胞的大分子不属于内环境,如纤维素等,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属于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下调节的。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解:(1)毛细血管壁细胞外面是组织液,里面是血浆,故内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
(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1是血浆,2是细胞内液,3是组织液,4是淋巴液,血浆中相对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3)人体细胞呼吸需要氧气,经过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后,经过循环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利用时,需要先出红细胞,穿过1层细胞膜,再出毛细血管壁,2层以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和线粒体,3层膜,故共需要通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若图示结构位于肝脏组织,由于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利用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故O2浓度最低的位置是细胞内,即2处。
(4)在人体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发生分解,以提高血糖的含量,故与A端相比,B端的葡萄糖含量增加。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下调节的。
故答案为:
(1)血浆和组织液
(2)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较多蛋白质 蛋白质和无机盐
(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6 2
(4)增加
(5)神经—体液—免疫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需要能判断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理解内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维持稳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