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
B.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C.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病
D.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细胞,活化的ILC2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研究表明,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明显较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即能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
B.B细胞与过敏原结合,在细胞因子IL﹣4的刺激下即被激活
C.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能促进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
D.给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注射适量多巴胺,能缓解过敏症状
3.mRNA疫苗打破了传统灭活、减毒疫苗的免疫激活模式,创新性地利用人体本身细胞生产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免疫。如图为mRNA疫苗的作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其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B.包裹RNA的脂质膜为单层磷脂分子层
C.进入人体细胞的是病毒的mRNA,其作为抗原激活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D.相比灭活病毒的疫苗,mRNA疫苗注射后,人体内存在病毒抗原的时间较久
4.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下。HBV与肝细胞结合后,先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将DNA运输至细胞核中,指导合成新的HBV,再通过“出芽”释放后,去感染其他的肝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BV的包膜来自于被感染肝细胞的细胞膜
B.可根据表面抗原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
C.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D.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
5.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6.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机制是:过敏原刺激引起机体分泌IgE抗体,并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肥大细胞释放某物质促进鼻黏膜释放物质P,从而引发鼻炎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合成并分泌IgE抗体
B.机体产生抗体时,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避免再次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生的主要措施
7.甲型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人体多种免疫细胞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如图是免疫细胞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不属于APC
B.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结合甲流病毒抗原
C.B淋巴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并导致其裂解死亡
D.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8.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研究者发现丙肝患者外周血组织可诱导细胞免疫中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γ(干扰素﹣γ),且其表达量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成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体液免疫中的细胞因子IL﹣10(白细胞介素﹣10,具有抑制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作用)升高,研究者推测这是HCV感染致肝细胞受损后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导致了HCV感染慢性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慢性HCV感染者体内出现的HCV抗体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的
B.IFN﹣γ、IL﹣10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将肝细胞中的HCV释放,杀灭病毒的同时引起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炎
D.慢性HCV感染者体内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减弱,导致机体清除HCV不彻底
9.研究发现,TSLP在诱发过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酮替芬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抗体对肥大细胞的吸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a、c分别是指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
B.TSLP作为信息分子能间接促进细胞b增殖
C.细胞b的激活需要过敏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
D.酮替芬可有效治疗TSLP诱发的过敏反应
10.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Y的效果优于中药复方制剂H,因为它能更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B.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小鼠未表现出任何炎症反应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LPS作为诱导剂是因为它能够模拟细菌感染,从而诱发急性炎症反应
11.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是辅助性T细胞等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B.细胞毒性T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后可以产生记忆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不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直接接触
D.若某人体内缺失T细胞,则其体内将不能发生免疫反应
12.mRNA疫苗作为目前最新的疫苗生产技术,如图为mRNA疫苗的作用机理图,A~C代表不同的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X为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可由树突状细胞分泌
B.物质Y为抗体,在二次免疫中可由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程②为翻译,C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D.mRNA疫苗通常利用脂质体进行递送可防止mRNA被水解并利于其进入靶细胞
13.为研究某中药复方制剂对肝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某科研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化合物X为一种抗癌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对自身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自稳
B.细胞因子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C.该中药制剂的抗癌效果要好于化合物X的
D.由图可知,该中药制剂主要促进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1左侧所示,甲可以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机理如图1右侧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IgE是气道黏膜与过敏原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大分子。图1左侧①过程IgE可以通过 方式进入细胞内,该过程由基底膜附近上皮细胞表达的受体所介导。Ig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会产生一个Fc片段和两个Fab片段,其中Fab片段包含抗原结合位点,而Fc片段则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上述片段中决定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是 片段。
(2)图1中B细胞的活化除了图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外,还需要的两个激活信号是 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图中能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子有 (答出两点)。
(3)肥大细胞释放的 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关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引起哮喘,奥马珠单抗能治疗支气管哮喘,由图1右侧可知,奥马珠单抗除了可以降低游离IgE水平外,还可以 (答出一点)。
(4)为了进一步研究奥马珠单抗对哮喘的疗效,研究人员探究了注射奥马珠单抗前后患者OCS(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如图2、图3(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OCS治疗经历,治疗后均为正常状态)。根据图2和图3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出一点)。
15.泡型棘球蚴病(AE)是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主要原发于肝脏,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程度高。LAG3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可对机体免疫产生负性调控作用。临床数据显示AE病人病灶旁肝组织LAG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端正常肝组织。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感染泡球蚴后, 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参与了B细胞的活化过程,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2)抑制性受体是导致寄生虫感染中T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LAG3可单独或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对机体抗肿瘤免疫产生抑制作用,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现象,从免疫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推测LAG3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是: 。
(3)已知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均存在CD19蛋白和α﹣SMA蛋白,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是免疫学中常用的特异性蛋白质检测方法。科研人员利用LAG3基因敲除(KO小鼠,探究LAG3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的影响,请根据题意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
(4)为研发治疗泡型棘球蚴病的药物,科研人员检测了两组感染泡球蚴小鼠的B细胞活化标志物CD86表达水平,结果如图,请写出一项治疗泡型棘球蚴病的药物研究方向: 。
新课预习衔接 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图示为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部分过程,其中活化的细胞3表面存在PD﹣1蛋白。某些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3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的活化过程
B.给肿瘤患者注射PD﹣L1抑制剂会加重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C.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会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病
D.细胞1、2、3、4均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考点】细胞免疫.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A
【分析】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解答】解: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够加速细胞2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A正确;
B、PD﹣L1抑制剂会抑制PD﹣L1蛋白的活性,导致其不能与PD﹣1蛋白结合,有助于解除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B错误;
C、某些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后,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表现出免疫逃逸,因此免疫逃逸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不会发生自身免疫病,C错误;
D、细胞1为树突状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细胞,活化的ILC2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研究表明,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明显较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即能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
B.B细胞与过敏原结合,在细胞因子IL﹣4的刺激下即被激活
C.肺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能促进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
D.给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注射适量多巴胺,能缓解过敏症状
【考点】免疫失调.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是: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比如肥大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与过敏原结合后会释放组胺等物质,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题图分析:由题意和图示可知,在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是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解答】解:A、过敏原初次进入机体,会诱发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导致机体出现过敏症状,A错误;
B、由题意结合图示分析,IL﹣4等细胞因子可以参与B细胞的激活,除此之外,B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还有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辅助性T细胞识别过敏原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信号,B错误;
C、依题意,肺部的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以作用于ILC2细胞,在哮喘小鼠中ILC2细胞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Ⅱ﹣4,但是其肺组织中的多巴胺含量与正常小鼠体内相比明显较低,因此可以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4作用是抑制,C错误;
D、给过敏性哮喘小鼠肺部注射适量多巴胺,会降低细胞因子IL﹣4的浓度,不利于B细胞活化,从而降低抗体浓度,有利于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过敏反应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mRNA疫苗打破了传统灭活、减毒疫苗的免疫激活模式,创新性地利用人体本身细胞生产抗原,以此激活特异性免疫。如图为mRNA疫苗的作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其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B.包裹RNA的脂质膜为单层磷脂分子层
C.进入人体细胞的是病毒的mRNA,其作为抗原激活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D.相比灭活病毒的疫苗,mRNA疫苗注射后,人体内存在病毒抗原的时间较久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解答】解:A、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其可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A错误;
B、包裹RNA的脂质膜为双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C、进入人体细胞的是病毒的mRNA,其表达出的蛋白质作为抗原激活了人体的免疫反应,C错误;
D、相比灭活病毒的疫苗,mRNA疫苗注射后,由于mRNA疫苗在机体内可以持续表达抗原蛋白,因此人体内存在病毒抗原的时间相对较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下。HBV与肝细胞结合后,先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将DNA运输至细胞核中,指导合成新的HBV,再通过“出芽”释放后,去感染其他的肝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BV的包膜来自于被感染肝细胞的细胞膜
B.可根据表面抗原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
C.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D.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信息转化法;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解答】解:A、病毒本身不含生物膜,HBV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以类似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即HBV的包膜来自于被感染肝细胞的细胞膜,A正确;
B、一种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抗原与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可根据表面抗原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辅助性T细胞不能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C错误;
D、二次免疫会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5.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复感染,影响畜牧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
C.ORFV反复感染可能与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有关
D.辅助性T细胞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1、体液免疫:(1)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靶细胞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解答】解:A、ORFV感染宿主需要先经过组织液、血浆等体液,再进入细胞内,会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APC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能力,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B错误;
C、ORFV能反复感染宿主,可能是ORFV感染后,宿主产生的抗体少,不能彻底消灭入侵的病毒有关,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细胞因子,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在ORFV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进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生机制是:过敏原刺激引起机体分泌IgE抗体,并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肥大细胞释放某物质促进鼻黏膜释放物质P,从而引发鼻炎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合成并分泌IgE抗体
B.机体产生抗体时,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避免再次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生的主要措施
【考点】免疫失调.
【专题】信息转化法;免疫调节.
【答案】A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一种特殊的、不正常的体液免疫。
【解答】解:A、浆细胞,也称为抗体形成细胞,是B细胞活化后分化而来的一种专门负责分泌抗体的细胞。然而,浆细胞并不直接识别过敏原。识别过敏原的任务主要由B细胞(在成熟为浆细胞之前)和某些辅助性T细胞完成。当过敏原被识别后,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再合成并分泌针对该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A错误;
B、在免疫应答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确实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一个信号通常来自抗原与B细胞表面受体(即B细胞受体)的结合,这导致了B细胞的初步活化。第二个信号则来自辅助性T细胞(如Th2细胞)的活化,它们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4)来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B正确;
C、过敏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免疫应答,其发生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基因的差异,不同个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许多过敏反应确实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过敏性鼻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因此避免再次接触这些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生的主要措施。通过减少或避免与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可以显著降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风险,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7.甲型流感病毒侵染人体后,人体多种免疫细胞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如图是免疫细胞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不属于APC
B.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结合甲流病毒抗原
C.B淋巴细胞识别被感染细胞并导致其裂解死亡
D.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考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解答】解:A、抗原呈递细胞(APC)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A错误;
B、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感染的细胞,并导致其裂解死亡,C错误;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试剂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8.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研究者发现丙肝患者外周血组织可诱导细胞免疫中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γ(干扰素﹣γ),且其表达量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成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体液免疫中的细胞因子IL﹣10(白细胞介素﹣10,具有抑制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作用)升高,研究者推测这是HCV感染致肝细胞受损后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也导致了HCV感染慢性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慢性HCV感染者体内出现的HCV抗体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的
B.IFN﹣γ、IL﹣10都是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将肝细胞中的HCV释放,杀灭病毒的同时引起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炎
D.慢性HCV感染者体内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减弱,导致机体清除HCV不彻底
【考点】体液免疫.
【专题】信息转化法;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
2、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浆细胞产生,作用部位在内环境,作用后被降解。
【解答】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错误;
C、细胞免疫能将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原体,所以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肝细胞中的HCV释放,杀灭病毒的同时引起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炎,C错误;
D、由题意可知,丙肝患者体液免疫中的细胞因子IL﹣10升高,且细胞因子IL﹣10具有抑制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作用,所以慢性HCV感染者体内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减弱,导致机体清除HCV不彻底,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研究发现,TSLP在诱发过敏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理如图。酮替芬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抗体对肥大细胞的吸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a、c分别是指细胞毒性T细胞和浆细胞
B.TSLP作为信息分子能间接促进细胞b增殖
C.细胞b的激活需要过敏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
D.酮替芬可有效治疗TSLP诱发的过敏反应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免疫失调.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A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分析题图可知:细胞a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b为B细胞,细胞c为浆细胞。
【解答】解:A、细胞a(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细胞c(能产生抗体)分别是指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A错误;
B、TSLP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够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的增殖,B正确;
C、由图可知,细胞b(B细胞)的激活需要过敏原和细胞因子的共同刺激,C正确;
D、酮替芬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有效抑制抗体对肥大细胞的吸附作用,故酮替芬可有效治疗TSLP诱发的过敏反应,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题图在载体,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过敏反应的原理,从而结合题图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判断。
10.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Y的效果优于中药复方制剂H,因为它能更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B.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小鼠未表现出任何炎症反应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LPS作为诱导剂是因为它能够模拟细菌感染,从而诱发急性炎症反应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坐标曲线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据图所示,实验自变量为是否使用药剂和使用药剂种类不同,因变量为淋巴细胞增殖率,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和化合物Y均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且中药复方制剂H抗炎效果更好。
【解答】解:A、由空白对照与阳性对照组实验结果可知,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化合物Y对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抑制作用低于中药复方制剂H,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A错误;
B、空白对照组是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率较高,应表现出炎症反应,B错误;
C、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错误;
D、脂多糖是细菌的组成成分,它能模拟细菌感染,被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识别进而诱发机体产生炎症反应,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免疫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1.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胸腺是辅助性T细胞等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B.细胞毒性T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后可以产生记忆T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不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直接接触
D.若某人体内缺失T细胞,则其体内将不能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解答】解:A、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其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是胸腺,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后可以产生记忆T细胞,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不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直接接触,C正确;
D、若某人体内缺失T细胞,特异性免疫缺失,但还是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学习时可借助概念图、模式图等工具完成对课本文字、图形信息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理解识记,还要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12.mRNA疫苗作为目前最新的疫苗生产技术,如图为mRNA疫苗的作用机理图,A~C代表不同的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X为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可由树突状细胞分泌
B.物质Y为抗体,在二次免疫中可由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程②为翻译,C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D.mRNA疫苗通常利用脂质体进行递送可防止mRNA被水解并利于其进入靶细胞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D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解答】解:A、物质X为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A错误;
B、物质Y为抗体,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B错误;
C、C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通过脂质体递送可防止mRNA被水解,有利于mRNA进入靶细胞,故mRNA疫苗通常利用脂质体进行递送,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免疫过程示意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或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3.为研究某中药复方制剂对肝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某科研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化合物X为一种抗癌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对自身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自稳
B.细胞因子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C.该中药制剂的抗癌效果要好于化合物X的
D.由图可知,该中药制剂主要促进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坐标曲线图;免疫调节.
【答案】C
【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3、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机体对自身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监视,A错误;
B、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B错误;
C、将“X+肝癌患者”、“中药制剂+肝癌患者”两组与“肝癌患者”相比,癌细胞相对含量降低,中药制剂一组癌细胞相对含量更低,而这3组细胞毒性T细胞的相对含量相反,可知该中药制剂的抗癌效果要好于化合物X的,C正确;
D、由图可知,该中药制剂使得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加,可推知其主要促进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和作用、特异性免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1左侧所示,甲可以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抗Ig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机理如图1右侧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IgE是气道黏膜与过敏原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大分子。图1左侧①过程IgE可以通过 胞吞/吞噬 方式进入细胞内,该过程由基底膜附近上皮细胞表达的受体所介导。Ig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会产生一个Fc片段和两个Fab片段,其中Fab片段包含抗原结合位点,而Fc片段则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上述片段中决定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是 Fab 片段。
(2)图1中B细胞的活化除了图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外,还需要的两个激活信号是 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 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图中能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子有 IgE、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 (答出两点)。
(3)肥大细胞释放的 组胺 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关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引起哮喘,奥马珠单抗能治疗支气管哮喘,由图1右侧可知,奥马珠单抗除了可以降低游离IgE水平外,还可以 抑制IgE与FcεRⅠ受体结合,降低表达量,从而减少FcεRⅠ受体数量 (答出一点)。
(4)为了进一步研究奥马珠单抗对哮喘的疗效,研究人员探究了注射奥马珠单抗前后患者OCS(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情况,结果如图2、图3(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OCS治疗经历,治疗后均为正常状态)。根据图2和图3可得出的结论是 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CS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CS的患者逐渐增加 (答出一点)。
【考点】免疫失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专题】模式图;免疫调节.
【答案】(1)胞吞/吞噬 Fab
(2)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 IgE、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
(3)组胺 抑制IgE与FcεRⅠ受体结合,降低表达量,从而减少FcεRⅠ受体数量
(4)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CS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CS的患者逐渐增加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1)IgE是大分子,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由题意可知,Fab片段包含抗原结合位点,而Fc片段则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和活化,故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片段是Fab。
(2)由图可知,图1中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除了细胞因子,还有①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由图可知,图中IgE能直接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也能激活该细胞。
(3)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相关组织,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引起哮喘,属于过敏反应。由图可知,奥马珠单抗除了可以降低游离IgE水平外,还可以抑制IgE与FcεRⅠ受体结合,降低表达量,从而减少FcεRⅠ受体数量。
(4)根据图2和图3可得出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CS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CS的患者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
(1)胞吞/吞噬 Fab
(2)抗原与B细胞直接接触 IgE、细胞因子、前列腺素D2
(3)组胺 抑制IgE与FcεRⅠ受体结合,降低表达量,从而减少FcεRⅠ受体数量
(4)注射奥马珠单抗可降低OCS的使用量;随注射奥马珠单抗时间延长,停用OCS的患者逐渐增加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泡型棘球蚴病(AE)是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主要原发于肝脏,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程度高。LAG3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可对机体免疫产生负性调控作用。临床数据显示AE病人病灶旁肝组织LAG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端正常肝组织。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感染泡球蚴后, 抗原呈递 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参与了B细胞的活化过程,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分泌细胞因子,提供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
(2)抑制性受体是导致寄生虫感染中T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LAG3可单独或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对机体抗肿瘤免疫产生抑制作用,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现象,从免疫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推测LAG3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是: LAG3可识别T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破坏T细胞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肿瘤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或者LAG3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 。
(3)已知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均存在CD19蛋白和α﹣SMA蛋白,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是免疫学中常用的特异性蛋白质检测方法。科研人员利用LAG3基因敲除(KO小鼠,探究LAG3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的影响,请根据题意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将泡球蚴感染的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为LAG3基因敲除KO小鼠,对照组为未敲除LAG3基因的小鼠,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中CD19蛋白和α﹣SMA蛋白的含量 。
(4)为研发治疗泡型棘球蚴病的药物,科研人员检测了两组感染泡球蚴小鼠的B细胞活化标志物CD86表达水平,结果如图,请写出一项治疗泡型棘球蚴病的药物研究方向: 将感染泡球蚴小鼠的LAG3基因敲除 。
【考点】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答案】(1)抗原呈递 分泌细胞因子,提供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2)LAG3可识别T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破坏T细胞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肿瘤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或者LAG3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
(3)将泡球蚴感染的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为LAG3基因敲除KO小鼠,对照组为未敲除LAG3基因的小鼠,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中CD19蛋白和α﹣SMA蛋白的含量
(4)将感染泡球蚴小鼠的LAG3基因敲除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
【解答】解:(1)机体感染泡球蚴后,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泡球蚴作为抗原,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同时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泡球蚴,并对泡球蚴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故机体感染泡球蚴后,抗原呈递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参与了B细胞的活化过程,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B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泌细胞因子,提供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2)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肿瘤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结合并被激活,进而杀伤肿瘤细胞,而LAG3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LAG3可单独或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对机体抗肿瘤免疫产生抑制作用,故推测LAG3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是:LAG3可识别T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破坏T细胞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肿瘤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或者LAG3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最终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3)欲探究LAG3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的影响,则自变量为LAG3的有无,因变量为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的情况,结合题意,简要的实验思路为:将泡球蚴感染的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为LAG3基因敲除KO小鼠,对照组为未敲除LAG3基因的小鼠,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中CD19蛋白和α﹣SMA蛋白的含量。
(4)由图可知,LAG3基因敲除小鼠中的CD86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中的CD86表达水平,CD86是B细胞活化标志物,活化的B细胞可产生抗体,故写出一项治疗泡型棘球蚴病的药物研究方向为:将感染泡球蚴小鼠的LAG3基因敲除。
故答案为:
(1)抗原呈递 分泌细胞因子,提供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2)LAG3可识别T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破坏T细胞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肿瘤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识别结合,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或者LAG3与其他抑制性受体协同,抑制T细胞的活化,导致T细胞功能障碍
(3)将泡球蚴感染的小鼠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为LAG3基因敲除KO小鼠,对照组为未敲除LAG3基因的小鼠,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肝脏病灶组织周围炎性细胞附近中CD19蛋白和α﹣SMA蛋白的含量
(4)将感染泡球蚴小鼠的LAG3基因敲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