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2025--2026学年上学期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①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②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③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④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⑤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⑥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⑦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千克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⑧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有删改)
1.第①段中引用的习近平的讲话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属于哪种记叙方式?主要涉及了哪些信息?
3.第④~⑧段中,作者列出精确的时间和准确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4.阅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
倪宁 杨毅斌 胡善敏 龚增兵
①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和科技人员按计划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期间,顺利进行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机歼-15的起降飞行训练。
②航空母舰是搭载舰载飞机的海上活动平台,舰载机的起飞和着舰是掌握航母技术的重要环节。“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和科技人员围绕舰载机上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把试验与训练有机融合,以试验带动训练,以训练保障试验,大大提高了试航试训效率。11月25日上午7时许,身着七彩服装的航母舰员在甲板上一字排开,仔细排查飞行跑道上可能出现的异物,这是舰载机起降前的必要工作。各战位人员也随之就位,从服装色彩上可以区分出他们的岗位。上午9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辽宁舰上空。飞行员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从舰艉进入,在光学助降系统和着舰指挥员的引导下,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
③歼-15舰载机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几十米后稳稳停住,尾钩自动脱索,着舰一次成功!随后,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机翼折叠,滑行至机务准备位置,甲板作业保障人员迅速对飞机展开各项技术检查和准备。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执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可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④在完成各项机务准备作业后,歼-15舰载机转入待飞状态,双发动机点火、重新展开机翼,在起飞滑行引导员熟练的手势动作引导下,滑行至起飞位置。止动轮档、偏流板先后生起,发动机接通全加力,在战机强大的轰鸣中,两名起飞助理挥动右臂,做出放飞手势。止动挡板落下,舰载机如离弦的箭加速滑跑,沿着舰艏14度上翘角跑道滑跃升空。
⑤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飞行甲板跑道长度是陆地机场的十分之一,面积是百分之一,尽管航母甲板总长有300多米,但能够提供舰载机起飞、着舰使用的距离只有百米左右。舰载机起降时,航空母舰要根据海区气象条件保持一定的航行速度,同时受涌浪影响,航母还会产生纵向、横向的摇动,以及上下起伏,这些无疑给舰载机性能、飞行员操纵水平,以及航母各种相关设施设备、各岗位人员的组织指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同行用“刀尖上的跳舞”来比喻舰载战斗机着舰,用“刀尖上的舞者”来形容舰载机飞行员。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飞行指挥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新机种、新科目、新环境、新要求,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按照大胆地飞、科学地飞、精确地飞的要求,进行了高强度的飞行训练,探索并固化了着舰的飞行方法,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挡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掌握了大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等条件下的偏差修正动作要领。在实际研究和训练中,所有舰载机飞行员的成绩都达到了训练大纲规定的标准和上舰试验要求,首次上舰飞行均一次成功。经多架次的起降飞行训练充分验证了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数据表明: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据了解,辽宁舰入列以来,他们已完成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下一步仍将按计划继续推进各项试验任务。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通讯,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B.文章中把舰载机的着舰写得比起飞更详细,是因为相比较而言,着舰比起飞难度更高,技术性更强。
C.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一系列数字,意在表明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着舰难度系数之高,说明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
D.通讯只要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或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它并不强调时效性。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
7.阅读第⑤段,说说人们为什么八舰载战斗机着陆比作“刀尖上的跳舞”,把舰载机飞行员比作“刀尖上的舞者”。
8.从我国舰载机飞行员成功起降的经验中,你收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毛泽东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________________。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③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④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地)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连)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⑤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⑥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新闻开头的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
10.请将第①段的新闻导语补充完整。
11.品读第④段中第二处画横线的语句,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文本一
①人民日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文本二:
①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的首个舱段,于2021年4月29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开局之战、奠基之战,任务成功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天和核心舱起飞质量约22.5吨,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后端通道及资源舱组成,舱内安装3个科学实验机柜和1个应用任务公用支持机柜,舱外预留载荷挂点,配置了大机械臂,同时配备了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天和核心舱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统一保障载人环境,具备支持交会对接、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等能力,支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③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通过在轨组装构成“T”型构型。
④2024年12月30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总结两年来进展。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取得了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后续10~15年,空间站将开展千余项研究,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新华网》《西安新闻网》,有删改)
13.下列关于两则文本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直接构成了三舱组合体。
B.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起飞质量约22.吨,具备支持航天员出舱的能力。
C.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已有15名航天员完成了在轨长期驻留任务。
D.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空间站已开展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均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4.结合两则文本,下列不属于天和核心舱功能的一项是( )
A.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B.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保障载人环境
C.直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接回地球
D.支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5.文本二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的成就?请分点概括。
16.两则文本都提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请结合内容说说这项活动的重要性。
17.结合两则文本,以“中国空间站的‘成长’”为主题,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悟,体现其发展过程与意义。
小语和小文整理了一组关于“热词新语”的文本,请你参与探讨研究,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今天上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发布2023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
②2023年度十大流行语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文明倡议、数字中国、杭州亚运会、核污染水、巴以冲突、大语言模型、神舟十七号、村超。
③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是: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④2023年度十大新词语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球文明倡议、村超、新质生产力、全国生态日、消费提振年、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百模大战、墨子巡天。
⑤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基于大数据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筛取,并经过专家评议而来的。这些热词新语记录了社会焦点的变迁,勾勒出语言生活的图景。
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年12月20日)
【文本二】
_________________
①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入选。
②“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有助于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去看待、认知生活中的语言。看到“显眼包”这个如此接地气的词汇能成为年度流行语,感觉很温暖。的确,少了“嫌弃”“爱出风头”等意味,多了“个性突出”“活力外溢”“可爱有趣”等内涵,“显眼包”的流行,让人们体悟到语言流变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情味,这种精准而不失诙谐的表达,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③“十大流行语”的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代际和群体间的壁垒,让不同人群通过语汇的扫盲来实现更好的跨界沟通。今年发布的流行语中,对于“情绪价值”,不少中老年网友表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后面给出的详细解读,点出了“情绪价值”流行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和动态心理过程被长辈看到,或许就成了一些固有认知和理念发生改变的开始,成了解开代际和群体间隔阖的一把钥匙。
④“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还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诸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等词汇,曾经只在某个圈层流行,受到某些特定人群的关注,将他们放到“年度流行语”这个更大的展台上,正是在帮助更多人了解前沿科技,带那些被“信息茧房”困住的人去看不一样的风景。
⑤有人说“要读懂中国,先读懂十大流行语”,“读懂了十大流行语,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一年一度“十大流行语”的发布,某种程度上是国人岁末年终的一种仪式感。
(《工人日报》,2023年12月6日,乐群,有改动)
【文本三】
哪些年度热词能被词典收录?
①热词是指通过热点事件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事件指向性的词语,人人都可能是热词的制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影响年度热词产生和流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②一是社会因素。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原先限于专业领域的一些词语逐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年度科技新词,反映了科技进步的足迹。二是语言因素。通过语言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大量新词语,语言的经济性、简洁性原则也催生缩略词语。比如,“村BA”既是缩略词,又是对“村晚”和“NBA”“CBA”等词语的仿造。三是认知因素。新颖独特的词语能够吸引大众眼球,人们会设法使语言陌生化,在形式上采用字母、符号等非汉字形式,在语音上采用谐音方式等。四是传播因素。互联网、数字化的背景扩大了社会语言的影响力,特别是短视频传播近来深受大众青睐,成为人们展现语言智慧的重要途径。
③年度热词中有很多跟某个热点事件相关的词语。只有那些反映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事件的词才会成为流行语。当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由专指性向普遍性转变,才有机会作为新词新义进入规范性词典。在每年产生的大量新词语中,有不少的转瞬即逝,能够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并被汉语规范性词典收录的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2010年至2017年,《中国语言生活报告》共发布媒体新词3601个,其中只有30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
④究竟哪些热词有机会进入语文词典?一是语文性。表达形式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和语音语法特点,意义表达准确,音节长短得当。二是稳定性。指词形、词义及其用法已经基本稳定,在社会上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大多已被主流媒体认可。三是通用性。年度热词的选收,以跟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定。社会共知度高的词语容易被选收为年度热词,也容易被收进《现代汉语词典》。
⑤年度热词记录生活新变化、经济社会新发展,是社会文化和时代变迁的即时反映;语文词典收词则兼顾延续性与时代性,二者是语言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这些词语不仅串联着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从不同视角忠实记录着时代之声;而且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语言文化之力。
(《光明日报》,2024年1月7日,杜翔,有改动)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新词语之间存在着重复出现的词语。
B.这些热词新语记录了社会焦点的变迁、生活新变化和经济社会新发展。
C.人人都是热词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又都是热词能否进入语文词典的影响者。
D.互联网扩大了社会语言的影响力,也加速了流行语的广泛传播。
19.请你为文本二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20.你们围绕本组文本的有关内容和写法展开了讨论。
小语:热词之所以能产生和流行,离不开一个“新”字,即语言形式要新颖独特。
你: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
小文:文本一是一篇新闻,采用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交代事件简洁到位。
你:文本二三是新闻评论,论证方法使用恰当,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
21.随着探讨的深入,你们不约而同对“什么热词能够进入《现代汉语词典》”产生了探究兴趣。以下几个热词,你认为哪一个最有可能入选,说说理由。
显眼包 村BA 生成式人工智能
我选 ,理由是
一飞,再飞①(节选)
黄传会
①已经是初冬时节的海南,满眼青绿,郁郁葱葱。傲然挺拔的椰子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②那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一次亮相!
③预定的发射时间是18:00至20:40。一大早,所有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着。
④主控台前,01指挥员下达口令:“开始加注液氧!”
⑤长五遥一火箭第一次采用液氢液氧燃料,将总计超过五百吨、零下一百八十摄氏度的液氧,注入处于常温状态的火箭贮箱,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激战。
⑥伴随着第一道液氧注入贮箱,火箭四周开始出现因为极度低温产生的雾气,像轻纱般飘浮着。
⑦11:00,火箭助推器1的氧箱前底舱段的缝隙内,喷射出一道白色的雾线。箭体前端操作人员很快测定:氧浓度超标,不排除舱内氧气泄漏。
⑧瞬间,传来01指挥员口令:“各号保持状态,暂不进入—7h程序!”
⑨指挥部决定:打开密封舱段,派遣人员进舱观察,再作定夺。
⑩高级技师戴着氧气面罩,用专用工具打开舱门,猫腰钻进舱内。舱内寒气逼人,俨然成了一只大冰箱。高级技师身着薄薄工装,瞬间被冻得浑身哆嗦,他咬紧牙关,仔细地观察着……
一分钟!
两分钟!
三分钟!
舱门重新被打开了,高级技师像一支利箭似的从箭体内穿出,冲进固定塔上的工作间,身子冻得发抖,脸上肌肉发僵。他连喝几口热水后,说:“舱内温度很低,没有出现滴漏。”又说:“低温氧气是从氧箱排气阀后与外界相通的排气管处泄漏的,量很少。”
助推动力指挥员分析,氧气泄漏量很少,但它距离舱口很近,所以才出现氧浓度仪报警。只要在火箭起飞前关闭排气阀,就不会再有氧气漏出,更不会对飞行产生影响,无须做进一步处置,发射组织进程可以继续进行。
指挥部决定按原程序继续。
01指挥员下达口令:“重置点火时间为:19:01:00!”
紧接着,零下二百五十三摄氏度的液氢开始加注。
14:00,液氯加注完毕。
指控大厅的气氛不经意间变得轻松起来。
30分钟后、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循环泵”口令。循环泵转动,大屏幕上显示温度是238K②,远高于110K的起飞标准。火箭“发烧”了。
距离预定发射时间只剩下两个半小时。
似乎有一片灰色的云在指控大厅里飘浮着,笼罩在大家的脸上。
15:36,传来01指挥员口令:“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h程序。”
这意味着正式宣布此轮循环冷调试失败。经过紧急研判,大家认为这种状态应该是由于发动机的一路D7吹除系统流量发生变化引发液氢循环流路受阻所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组织人员重新上架,调低发动机D7吹除流量。
19:02,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带领两位技术员逆行前往发射塔,登上发射台,按操作程序将D7吹除压力逐渐调低。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双眼,盯着大屏幕、小屏幕上那道“生死线”!
人们期待的奇迹发生了,火箭成功“退烧”。系统工作稳定,状态恢复正常,满足发射条件。
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01指挥员下达口令:“设定点火时间为20:40:56。”
时间推进至发射前最后三分钟。
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
01指挥员第三次发出口令:“暂缓进入—2min准备程序。设定点火时间为20:41:56。”
按预案处置连续三次发出脱落指令,如果失败,将暂停发射,考虑新的处置方案。第一次指令发出后,连接器没有脱落;再发指令,连接器依然不动。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此时距离发射仅剩下两分钟。
十秒、二十秒…终于传来连接器指挥员的口令:“一级氧加连接器脱落!”
指控大厅里再次响起掌声。
最后九十秒。
01指挥员口令:“转电。”
就在这时,控制系统120指挥员突然接到了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未收到相关数据,紧急报告:“01,中止发射!”
有人站了起来,伸长脖子望着主控台,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秒钟后,120报告:“数据收到!01,可以了。”
指挥员开始“点火”倒计时报数:“十、九、八……”
120再次报告:“01,稍等。”
此时,01指挥员倒计时已经数到六。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120报告:“01,好了。”
来不及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时间商量,01指挥员即刻下达:“……五、四、三……发射时间重置为20:43:04。”
指控大厅的气氛像是凝固住了似的……
20:43:13·998s。
终于传来01指挥员口令:“点火!”
橘黄色的烈焰从发射塔底部翻滚而出,长五遥一火箭升腾而起,如同一条巨龙,拖着银灰色的尾焰,直奔苍穹。
(51)一千八百二十一点零一零秒,星箭分离,发射、飞行成功!
(52)长征五号首发火箭发射,一波三折,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53)长征五号首发告捷,中国航天火箭终于拥有了“大型运载火箭”。
【注释】①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②K:开尔文的简称,国际单位制热力学温度单位。
22.下面长五遥一火箭发射前主要环节的先后顺序与选文相符的一项是( )
①循环泵启动 ②液氧加注 ③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
④连接器脱落 ⑤液氢加注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⑤④③① D.②⑤①④③
23.根据选文内容,推测火箭“退烧”应该在( )
A.11:00后,14:00前 B.15:36后,19:02前
C.19:02后,20:37:56前 D.20:40:26后,20:43:04前
24.下面是某同学对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的梳理。你认为选文可归为哪一类?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述理由。
类别 篇名 体裁特点
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文章选取一个精彩的瞬间加以表现,突出其独特之处
通讯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章描写多个场面或瞬间,渲染氛围,铺垫蓄势
25.选文中01指挥员所发出的每道口令,都是整个长五团队的集体决定。你能从01指挥员口令的变化中,体会到长五团队的哪些精神?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习近平的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 2.插叙。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以及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 3.作者运用“9时56分”“10时整”等精确的时间,“18”“16”“8”“77”“1.65”“2014”“160”等准确的数字,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4.【示例】此时此刻,抚今追昔,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无论时间多么久远,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这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将向所有世人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解析】1.本题考查引用作用。
结合第①段“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可知,习近平的讲话点明了这次公祭活动的目的,就是呼吁和平,指出了和平的意义和价值,是全人类实现梦想的基础。
结合第①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可知,习近平提出和平需要争取、维护,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待和平的态度,不是等待和平,而是争取和平。
2.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结合第②段“1937年的12月13日”和“2014年2月27日”两个时间点可知,这是在现在的时间线中插入了过去的两个时间点的事情,故可判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
结合第②段“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可知,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结合“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知,交代了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机构。
3.本题考查引用作用。
第④段“9时56分”、第⑤段“10时整”是精准的时间,准确交代了公祭仪式整个流程的进度;“18”“16”“77”具体交代了各个群体人数,“1.65”“2014”“160”具体交代了三足圆形铜鼎的高、重和数字意义等。这些数字都展现了一种精准性、真实性,这体现了新闻准确、真实的特点。
4.本题考查启示感悟。答题思路: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可以扣住“和平”“牢记历史”等内容进行思考、感悟。
示例:今天,我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要在历史的教训中学会争取和平,只有牢记历史的教训,才能维护今天的和平。
5.D 6.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舰载机歼-15的起降飞行训练。 7.①航母甲板面积小,舰载机起降难度大;②受涌浪影响,航母还会产生纵向、横向的摇动,以及上下起伏,给舰载机的操作带来巨大难度。 8.示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挑战,要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通讯和消息一样,都是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报道体裁。通讯虽然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完整,但仍需要强调时效性,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文章第①段介绍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后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特别强调了舰载机歼-15的起降飞行训练。接着,文章通过具体的训练细节和过程,详细描述了舰载机歼-15的起飞和着舰的过程,如舰员在甲板上的准备工作、歼-15飞机的起飞和着舰等。最后,文章总结了舰载机歼-15的起降飞行训练的成功,强调了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飞行指挥员在训练中表现出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他们取得的成果。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⑤段“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被誉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飞行甲板跑道长度是陆地机场的十分之一,面积是百分之一,尽管航母甲板总长有300多米,但能够提供舰载机起飞、着舰使用的距离只有百米左右”可知,航母甲板面积很小,相比陆地机场,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的难度要大得多。
根据第⑤段“舰载机起降时,航空母舰要根据海区气象条件保持一定的航行速度,同时受涌浪影响,航母还会产生纵向、横向的摇动,以及上下起伏,这些无疑给舰载机性能、飞行员操纵水平,以及航母各种相关设施设备、各岗位人员的组织指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知,航母行驶时还会受到风浪的影响而产生多方向的晃动,这无疑给舰载机的起降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飞行员的操纵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人们把舰载战斗机着陆比作“刀尖上的跳舞”,把舰载机飞行员比作“刀尖上的舞者”,形象地比喻出了舰载机着舰的高难度和飞行员高超的技术水平。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启示。解答时,首先,要理解我国舰载机飞行员成功起降的经验,即面对新机种、新科目、新环境、新要求,他们表现出了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然后,思考这些经验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启示。最后,将这些启示总结成一句或几句话的感悟。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要具备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才能在挑战中把握规律、精益求精,最终取得成功。
9.电头交代了发电通讯社(新华社)、发电地点、发电时间。 10.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1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稳固并蓬勃发展,表达了对我军日渐强大的赞美和革命的信心。 12.①句中“现已”为“现在已经”的意思,是时间限制,表明是现在联(连)成一片,并不是过去或者未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现已联(连)成一片”不说“现在已经联(连)成一片”,体现了语言精练的特点,后者就显得拖沓了。
【导语】这篇新闻以简洁语言报道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事。开篇交代事件,接着回顾南阳历史与蒋军部署,再讲河南解放及根据地建设等。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凸显我军胜利与敌军溃败,展现战争态势与战略意义。全文逻辑清晰,体现新闻时效性与权威性。
9.本题考查分析电头的内容。
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电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结合“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可知,“新华社”是交代发电通讯社,“郑州”是交代发电地点,“1948年11月5日”是交代发电时间。
10.本题考查对新闻导语内容的理解与补充。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是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根据第①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可知,这里缺少的是事件结果;根据标题“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可知,结果是我军占领了南阳。据此进行补充即可。
11.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根据第④段“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可知,“树木”“森林”“生根”“枝叶茂盛”是将革命根据地比作植物生长的过程。由此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树木”到“森林”的体量变化、“生根”到“枝叶茂盛”的生长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江淮河汉区域的根据地从零散到连成一片、从初步建立到稳固壮大的过程,既体现了根据地发展的蓬勃态势,也暗含对我军力量不断增强的赞美,以及对革命事业前景的坚定信心。
12.本题考查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新闻的语言特点是: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根据第④段“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连)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可知,“现已”是“现在已经”的缩略表达,在句中充当时间状语,精准限定了“联成一片”的时间节点为当前,排除了过去或未来的可能性,体现了新闻语言对事实表述的准确性。同时,“现已联成一片”以“现已”替代冗长的“现在已经”,用最简洁的词汇传递完整信息,避免语言拖沓。这种表述符合新闻体裁追求精炼的特点,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文字承载最大的信息量,使行文更加干脆利落。
13.B 14.C 15.①任务执行成果:完成多次载人飞行、货运补给、飞船返回等任务,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等刷新纪录,推进了预备航天员选拔和货物运输系统研制;
②科学与应用成果:开展181项科学项目,获取大量数据和实验样品,取得多项国际开创性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6.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重要性:①可完成空间站外部设备的维护、检修和升级,保障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行;②能开展舱外科学实验、载荷部署等,拓展空间站的科研范围;③有助于验证出舱技术,积累经验,刷新世界纪录,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17.示例:中国空间站的“成长”从神舟十二号首入核心舱起步,到全面建成后完成多项任务、取得丰硕成果,见证了中国航天从突破到领先的跨越,为人类太空探索贡献了中国力量。(围绕“成长”,体现发展过程与意义,语言流畅即可)
【导语】两篇科技类文本通过双文本互补结构,系统记录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历程。文本一以神舟十二号任务为切入点,聚焦首次载人对接的里程碑事件;文本二则纵向展开,从天和核心舱的构型设计到空间站建成后的科研突破,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逻辑。文章突出“自主创新”内核,通过精确数据和“首次”类表述,彰显我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A.根据文本一第①段“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可知,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需加上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才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并非“直接构成”;
C.根据文本二第④段“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可知,“15人次”指15次飞行任务,并非“15名航天员”(可能存在同一航天员多次参与的情况),选项偷换概念;
D.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并非“均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选项表述绝对化;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C.根据文本一第①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可知,运送航天员的是载人飞船,而非天和核心舱,故“直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接回地球”不属于天和核心舱的功能;
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④段“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可知,此段通过列举具体的任务次数、人员数据和科研进展,全面呈现了空间站在载人飞行、物资补给、航天员出舱等任务执行方面的成果,以及在航天员选拔和货物运输系统研制等后续保障工作上的推进,体现了空间站任务的执行成果。
根据第④段“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取得了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后续10—15年,空间站将开展千余项研究,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可知,从项目数量、物资运输、数据获取等维度,展现了空间站在科学实验与应用上的活跃度;通过多个“国际首次”“国际首个”的成果列举,突出了我国在太空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点明了这些成果对未来长期研究的奠基作用。
16.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可知。出舱活动可完成舱外维修等实际任务。多次开展舱外维修任务,能保障空间站各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行。同时,刷新世界纪录也体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领先地位。这体现了出舱活动能完成空间站外部设备的维护、检修和升级,保障空间站在轨稳定运行,以及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以及“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可知。部分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需要在舱外开展。出舱活动为这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使得我国能够在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众多开创性成果,拓展了空间站的科研范围,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由此得出其重要性是能开展舱外科学实验、载荷部署等,拓展空间站的科研范围。
根据文本一第③段“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可知,出舱活动是验证航天关键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能检验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操作机械臂等设备的能力,为实现长期在轨驻留等目标提供技术支撑,这对于空间站的持续运行和后续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得出其重要性之一是有助于验证出舱技术,积累经验,提升航天技术水平。
17.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从中国空间站的发展过程看,根据文本一第②段“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可知,这是中国空间站发展的重要起点。根据文本二第④段“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可知,这一段展现了空间站全面建成后的发展成果。
从中国空间站的意义看,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后续10~15年,空间站将开展千余项研究,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可知,这体现了中国空间站在科学研究和推动国家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为人类太空探索贡献中国力量的价值。
示例:中国空间站的“成长”是一段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奋进历程。2021年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入天和核心舱,开启进驻空间站的序幕;到2024年全面建成后,已完成4次载人飞行、10次航天员出舱等任务,取得多项科学项目成果。它从单一舱段起步,建成“T”型构型,不仅验证了航天关键技术,更在空间科学领域实现多项国际首创,见证中国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人类太空探索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
18.C 19.2023十大流行语的发布及其意义 20. 社会因素、语言因素、认知因素和传播因素 文本二通过具体词语如“显眼包”“情绪价值”的解读,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流行语的发布如何提升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促进代际沟通; 21.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符合现代汉语的构词规律和语音语法特点,意义表达准确,且反映了科技进步的足迹,具有较高的社会共知度和使用频率,因此最有可能入选。
【解析】18.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
C.根据文本三第①段“人人都可能是热词的制造者、知识的传播者”第④段“究竟哪些热词有机会进入语文词典?一是语文性……二是稳定性……三是通用性……”可知,选项一方面表述过于绝对,另一方面文章并未提到“人人又都是热词能否进入语文词典的影响者”,而是提到了影响热词进入词典的几个因素;
故选C。
19.本题考查标题拟写。
根据文本二第①段“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十大流行语’……入选”可知,语段主要介绍2023十大流行语发布;
根据文本二第②—④段“‘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有助于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去看待、认知生活中的语言”“‘十大流行语’的发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代际和群体间的壁垒,让不同人群通过语汇的扫盲来实现更好的跨界沟通”“‘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还让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未知的领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知,语段主要介绍了“十大流行语”发布的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信息可概括标题为:2023十大流行语的发布及其意义。
20.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第①空:根据对话“小语:热词之所以能产生和流行,离不开一个‘新’字,即语言形式要新颖独特”“你: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可知,横线处需要填写影响热刺产生的因素,可定位到文本三第①②段“影响年度热词产生和流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二是语言因素。通过语言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大量新词语……三是认知因素。新颖独特的词语能够吸引大众眼球……四是传播因素。互联网、数字化的背景扩大了社会语言的影响力……”可知,其他因素还有:社会因素、语言因素、认知因素和传播因素。
第②空:根据题干对话“你:文本二三是新闻评论,论证方法使用恰当,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可知,横线处需要举一个例子来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根据文本二第二段“看到‘显眼包’这个如此接地气的词汇能成为年度流行语,感觉很温暖……这种精准而不失诙谐的表达,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知,作者举了“显眼包”这个流行语作为例子,来说明流行语如何反映语言流变中的人情味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属于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文本二第②段“‘十大流行语’的发布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有助于人们以新方式、新视角去看待、认知生活中的语言。”通过这个例子,作者有效地论证了流行语如何成为反映社会心态和文化变迁的镜像。据此作答即可。
21.本题考查材料运用。
根据文本三第④段“究竟哪些热词有机会进入语文词典?一是语文性……二是稳定性……三是通用性……”可知,流行语要进入词典需要有文段中所提到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词汇,不仅代表了最前沿的技术趋势,还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等模型)展现出了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创造力,能够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多样化内容,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变革。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广泛认知度的词汇。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符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词汇的原则和标准。该词典旨在反映现代汉语的词汇面貌和使用情况,收录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和稳定性的词汇。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领域的核心词汇,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展现了现代汉语词汇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相比之下,“显眼包”虽然在网络语言中较为流行,但其含义和用法相对局限,更多是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缺乏广泛的适用性和稳定性;“村BA”则更多地是描述一种具体的活动或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但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有限。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机会进入词典。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2.D 23.C 24.选文《一飞,再飞》可归为通讯。
理由:选文详细描写了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液氧加注、液氢加注、火箭“发烧”及处理、连接器脱落故障、姿控和制导专业数据传输问题等多个场面和环节,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最终的成功发射铺垫蓄势,符合通讯描写多个场面或瞬间,渲染氛围,铺垫蓄势的体裁特点。 25.① 严谨认真的精神。例如在发现火箭助推 1的氧箱前底舱段出现氧气泄漏的情况时,01指挥员没有盲目推进,而是下令“各号保持状态,暂不进入—7h 程序”,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这体现了他们对待问题的严谨态度,不轻易冒险。②临危不惧的精神。如在连接器脱落指令三次发出后仍未成功时,依然沉着应对,展现出了临危不惧的精神品质。③团结协作的精神。01指挥员的每一道口令都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长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④坚持不懈的精神。尽管发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难,但长五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不断调整策略,努力解决问题,最终成功发射。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排序。
由第④段“开始加注液氧”可得出:首先,②液氧加注;
由第 段“紧接着,零下二百五十三摄氏度的液氢开始加注”可得出:然后,⑤液氢加注;
由第 段“30分钟后、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循环泵‘口令”可得出:然后,①循环泵启动;
由第 段“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可得出:然后,④连接器脱落;
由第 段“就在这时,控制系统120指挥员突然接到了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未收到相关数据,紧急报告”可得出:最后,③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
长五遥一火箭发射前主要环节的先后顺序为:②⑤①④③。
故选D。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选文第 段“19:02,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带领两位技术员逆行前往发射塔,登上发射台,按操作程序将D7吹除压力逐渐调低”,第 段“人们期待的奇迹发生了,火箭成功‘退烧’”可知,火箭“退烧”的时间应该在19:02之后。另外,根据第 段的描述,01指挥员在火箭“退烧”后设定了点火时间为20:40:56。而在第 段提到,在发射前最后三分钟时,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迟迟没有传来。这意味着火箭“退烧”应该在20:40:56之前,且在发射前最后三分钟之前,即20:37:56之前。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章体裁辨析。
文章中,如第⑤段“长五遥一火箭第一次采用液氢液氧燃料,将总计超过五百吨、零下一百八十摄氏度的液氧,注入处于常温状态的火箭贮箱,有人形容这是一场冰与火的激战”,⑥段“伴随着第一道液氧注入贮箱,火箭四周开始出现因为极度低温产生的雾气,像轻纱般飘浮着”等描写,展现了液氧加注时的场景。
还有第⑦段“11:00,火箭助推器 1 的氧箱前底舱段的缝隙内,喷射出一道白色的雾线。箭体前端操作人员很快测定:氧浓度超标,不排除舱内氧气泄漏”这一突发事件以及后续的处理过程。第 段“14:00,液氯加注完毕。指控大厅的气氛不经意间变得轻松起来。30 分钟后、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循环泵’口令。循环泵转动,大屏幕上显示温度是 238K,远高于 110K 的起飞标准。火箭‘发烧’了”描述了液氢加注、启动循环泵以及火箭出现“发烧”状况等多个瞬间和情节。
第 段“距离预定发射时间只剩下两个半小时。似乎有一片灰色的云在指控大厅里飘浮着,笼罩在大家的脸上”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第 段“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第 段“按预案处置连续三次发出脱落指令,如果失败,将暂停发射,考虑新的处置方案。第一次指令发出后,连接器没有脱落;再发指令,连接器依然不动。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此时距离发射仅剩下两分钟”等情节,展现了连接器脱落这一关键且紧张的瞬间。
这些对多个场面和瞬间的描写,相互交织,共同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最终火箭的成功发射进行了充分的铺垫蓄势,符合通讯的特点。故选文《一飞,再飞》可归为通讯。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第⑦段“11:00,火箭助推器 1 的氧箱前底舱段的缝隙内,喷射出一道白色的雾线。箭体前端操作人员很快测定:氧浓度超标,不排除舱内氧气泄漏”,第⑧段“瞬间,传来 01 指挥员口令:‘各号保持状态,暂不进入—7h 程序!’” 可知,面对这一可能存在的危险情况,01 指挥员没有急于推进程序,而是暂停,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判断,他们不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发射的细节,确保万无一失,这种谨慎的决定体现了长五团队严谨认真的态度;
由第 段“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第 段“01 指挥员第三次发出口令:‘暂缓进入—2min 准备程序。设定点火时间为 20:41:56’”,第 段“按预案处置连续三次发出脱落指令,如果失败,将暂停发射,考虑新的处置方案。第一次指令发出后,连接器没有脱落;再发指令,连接器依然不动。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此时距离发射仅剩下两分钟” 可知,在这一紧张时刻,01 指挥员没有被巨大的压力和紧迫的时间所吓倒,依然冷静地按照预案一步步操作,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精神;
由第 段“15:36,传来 01 指挥员口令:‘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h 程序。’”,第 段“经过紧急研判,大家认为这种状态应该是由于发动机的一路 D7 吹除系统流量发生变化引发液氢循环流路受阻所致。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组织人员重新上架,调低发动机 D7 吹除流量”,第 段“19:02,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带领两位技术员逆行前往发射塔,登上发射台,按操作程序将 D7 吹除压力逐渐调低” 可知,在这个过程中,从问题的研判到解决办法的确定,再到具体人员的行动,整个团队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第 段“重置点火时间为:19:01:00!”到第 段“设定点火时间为 20:40:56”再到第 段“发射时间重置为 20:43:04” 一次次地调整点火时间,不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长五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努力解决问题,直至最终成功发射,这彰显了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