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 消息二则(第2课时)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 消息二则(第2课时)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09:3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
语 文
RJ
8年级上册
课前资料
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字词梳理/知识链接
学习目标
朗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细读分析/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1.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
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了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4月22日下午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22日22时,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理清这则消息的要素。
地点
人物
时间
背景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 不含 ),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细读分析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体现了什么
“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细读分析
2.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细读分析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说说它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属于“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细读分析
4.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后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细读分析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详略安排有何不同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所以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
细读分析
1.联系上下文,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画线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
细读分析
②句好。“突破”有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之意。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比“到达”含义丰富,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细读分析
1.联系上下文,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品味语言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细读分析
2.说说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①准确。如“一千余华里”“二十四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②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品味语言
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在文学上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不加烘托,寥寥几笔就描画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白 描
知识链接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段场面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采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但阅读者却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简短的语句,白描的手法,却写出了我军的“天时”“地利”“人和”,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
知识链接
白描手法用于消息
拓展延伸
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加德满都2月20日电 由中国援助重建的尼泊尔拜拉夫中学日前举行隆重仪式,庆祝新校竣工并投入使用。
尼泊尔第四省教育部长苏纳尔等当地官员出席了19日举行的仪式。苏纳尔表示,非常感谢中国在尼泊尔偏远地区援建现代化学校,这将有力推动当地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
拜拉夫中学管理委员会主席塔帕说,因为中国的帮助,学校获得新生,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
拜拉夫中学位于尼泊尔第四省勒姆宗县,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震后,中方承诺帮助尼方实施一系列重建项目,其中包括拜拉夫中学重建项目。新校占地4000多平方米,主楼中有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食堂、宿舍等。
例 中国在尼泊尔援建中学举行竣工仪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学习这两则消息,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消息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观看今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
2.根据所学知识,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的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知识链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