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1 15: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 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度过长江。( )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妨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
(3)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机中。( )
(4)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绝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 国命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__________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2)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_________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4.下面一段文字是由明明同学读完本文后搜集、整理而成的,请按照题目要求修改病句。
①通过学习《消息二则》,使我明白消息可以分为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②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舒展和阐释。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1)横线①处缺少主语,可删去“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横线②处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5.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7.画出新闻的电头,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8.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
9.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10.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11.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12.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3.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 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18. 这则材料报道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19.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报道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C.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D.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 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比瀚海更辽阔
①作为军人的我,要经常到戈壁沙滩训练和执行任务。新疆的戈壁留给我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敞亮,就像我想象中的海洋那样浩瀚。每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从地平线的东边升起,
又从西边落下,只不过海面不是深蓝色的,而是青灰色和赤褐色的。这海里也有风暴和浪涛,
只是吹进嘴里的风没有腥咸味,只有沙子的干涩和磨牙,浪涛的颜色有些浑浊。我们出海也
乘船,不过这船上没有风帆,而是四个轱辘的北京吉普;我们是瀚海里的一群“水兵”——穿着绿色军装而不是海魂衫。
②我在瀚海。夏天,当太阳钉在中天的时候,这儿是死的,连风也不呼吸;冬天,暴风雪过后的清晨,这儿是凝固的,每一棵草都变成雕塑。我曾怀疑这儿的时间空间停止了运动——那沙山,那荒原,永远是一派苍凉。我在瀚海参加训练时,曾遇见一支石油勘探队,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告诉我,在好多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大海,海中有鲸鱼,还有水藻。他拿出一块石头:“喏,这个化石就是一种海里的生物。一次巨大的造山运动后,海水干涸了,留下来沙子和石头。海中的生命,变成我们需要的石油。”指导员说道:“这就是我们在这里训练、保卫这个荒凉地方的意义所在。”之前,我曾经还为它哭过鼻子:那是漠风第一次揭走头上军帽时,那是寒流第一次冻肿鼻子尖时,那是镜子里看到“白面书生”变作“黑脸包公”时……
③不要以为瀚海的生活只有苦,也有惬意的时候。星期天,我们常常和老乡或好友相聚在一起,折两枝成熟的沙枣,背一挎包的书籍或录音带,从集镇小卖部捎回午餐肉和鱼肉罐头,去到一座僻静的沙山背后,边听着音乐,边享受野餐的美味。有的战友则在沙地上研究函数方程,分析电离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或者默写化学分子式。而我捧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文学书籍,读着王蒙、冯骥才、舒婷的小说和诗歌,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东西也能变成铅字。累了,拾一些枯草升起火,取出早饭时剩下的馒头,烤它个四面焦黄……
④后来,我被部队安排做宣传工作。一次,部队组织官兵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行沙漠野战生存能力训练,我作为新闻干事,陪同记者来到现场拍摄。我们从越野车下来,感到脚仿佛踏在了烧红的铁板上,我的头上像顶着一个火炉。我认识的营教导员迎了上来。见他大热天还穿着长袖衣服,记者问:“这么热,怎么还穿得这么严实 ”他用衣袖擦擦脸上的汗:“这里有一段黑土地咬人。”一旁的吴营长解释道:“因为土里含硝、碱的成分较多,挨着人的皮肤马上就会起红疙瘩。”说着,他带我们来到指挥排阵地。几名战士正捂着鼻子,排长报告说:“气温太高,全排同志都流了鼻血。”“那你们是怎么防止流鼻血的呢 ”“嘿,我们琢磨出了个土办法,人躺在沙坑里,不断地用凉沙子搓脖子。”摄像记者想录下这些动人的情景,可摄像机却因气温太高而自动“罢工”。他连呼遗憾。
⑤夜幕降临。乔旅长给我们一行人腾出了最好的住地——帐篷里的地铺。气温渐渐降低。
远处传来几声嚎叫。“这是狼嚎。”吴营长说。“沙漠里还有狼 ”“有,沙漠里的狼,因为缺水缺吃的,比别的地方的狼更凶。刚进驻那天。还来我们这里做客了呢。”一位老兵告诉我们,进驻沙漠的那晚,一个战士半夜上厕所。猛然发现周围有几只绿眼睛在闪动,揉揉眼仔细一瞅,是狼!他抽出信号枪,“当,当,当”朝天连放三枪。红色信号划破了夜空,战士们一跃而起,喊声四起。狼惊慌逃窜,战士们在后面追喊,一直追到狼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狼不敢靠近,只在远处干嚎。为了防范狼的侵犯,每班派一人轮流放哨,并负责给篝火添柴。
⑥这里的官兵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为何能以苦为乐?因为他们深知这片沙漠是国土的一部分,表面的贫瘠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他们平静地说:“我们必须熟悉它、适应它,才能保护它……”
⑦沙丘上挂着一轮彤红的夕阳。一行大雁从夕阳的晕圈里掠过。一队骆驼在起伏的丘峦间跋涉。一群镀着金边的人的剪影,真实而浪漫地镶嵌在橘红的天幕上。
⑧那一幕又让我想到海,同时我也更深刻地明白了:比天空和海洋更辽阔的,永远是人的胸怀。
(作者:尹广,文章有删改)
21. 下面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瀚海”一指北方大湖,一指大沙漠,文中“瀚海”指新疆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滩。
B.第②段描绘夏日的酷热难耐和严寒中的凝固与冷寂,表现了戈壁极端的气候环境。
C.第⑤段插叙战士们半夜与狼斗争的情景,表现出官兵们面对艰难时的勇敢与智慧。
D.结尾段运用比喻修辞,将边防官兵比作辽阔的天空和海洋,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22. 文章第⑥段写到官兵们“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煎熬和寂寞”能以苦为乐。请结合内容,概括战士们“以苦为乐”的具体表现。(写出三条即可)
23. 文章第⑦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内容,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24. 本文以一名军人——“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yù cuàn 2.(1)度——渡 (2)妨——防 (3)机——击 (4)绝——决 3.(1)摧枯拉朽 (2) 锐不可当 4.(1)通过 使 (2)舒展 拓展 5.(1).消息、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 6.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7、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8.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9.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 10.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11.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 1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13.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14.此种情况……都很泄气。15.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16.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17.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18.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19.(1)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2)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3)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4)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20.C
21.D
22.示例:①战士们驻守戈壁沙滩,面对极端环境,积极适应,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②战士们通过野餐、学习、读书等方式丰富精神生活,拥有乐观进取的心态;
③训练时面对高温、土壤侵蚀等困难,战士们没有退缩,展现出智慧和创造力;
④入夜,面对凶险的狼的侵犯,战士们驱赶并轮流放哨,展现出智慧和勇敢;
23.示例:这一段运用排比修辞(四个句号形成短句),生动展现黄昏时戈壁滩自然
与人文美景,突出戈壁的壮阔辽远,侧面展现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战士们扎根戈壁、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的品质。
24. 示例: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我”在戈壁军营所见所闻,亲切自然、真实 可信,抒发对边防战士扎根戈壁、赤诚爱国、无私奉献献的敬佩之情。